跑步运动的小常识有哪些总结

如今的社会条件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养生。跑步是一个很好的养生运动,可是关于跑步的一些常识大家清楚吗?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跑步小常识

一、脚的着地方式

跑步落脚时,应该是脚跟着地好还是前足着地好?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脚的着地方式因人而异,小编在这儿给大家分析一下脚后跟先着地的优缺点。

脚后跟先着地的优势

1、从动作的难易程度来说,脚后跟着地的动作我们可以轻松完成,不需要任何学习就可以掌握。而前脚掌先着地这一动作是个技术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锻炼学习。

一般来说,专业的赛跑运动员都是前脚掌先着地,而跑步爱好者大多数都是脚后跟先着地的。

2、前脚先着地对小腿肌肉的耐力要求很高,而脚后跟先着地对肌肉耐力的要求就相对要低一些。

脚后跟着地的不足

1、脚后跟先着地容易造成类似于刹车制动的状态,会减弱向前的速度惯性。

2、据科学研究表明,脚后跟先着地对关节的冲击力较大,而前足先着地对关节的冲击力可以降低一半。科学家指出,从生活进化的角度来说赤足跑步更健康,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法实现。

3、脚后跟先接触地面的话,踝关节处于锁死的状态,这是踝关节缓冲较差,容易引起胫骨疼痛。

4、从脚接触地面的时间来考虑,脚后跟接触地面的时间比较长,支撑脚转换的时间也会变长,这样很难维持长时间的跑步。

二、手臂的姿势

我们在奔跑时会自然地摆动手臂,那么正确摆手臂的姿势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在跑步时不要僵直手臂和紧握拳头,应该是保持放松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手臂自然地弯曲在腰线以上,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两个手臂前后交替摆动,和腿部动作成相反的方向。

大家可以发现,短跑运动员在奔跑时手臂是完全前后摆动的,而长跑运动员却是略带弧度地摆动。优秀的运动员都不会把力气花在摆动胳膊上,也就是说跑步时不要激烈地摆动手臂。

三、呼吸

很多人跑步坚持不下来的原因就是,没有调整好呼吸,感觉喘不过气来,没法跑下去了。小编在学生时代参加1500米比赛时,发令枪一响,各位选手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奔跑,我也随着他们狂奔过去。但没到半分钟,小编就觉得喘不过气来,奔跑的脚步也就放慢下来了。因此,在跑步的过程中,调整好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跑步爱好者会选择每三步一呼、每三步一呼的节奏,无论运动量多大,都能保持这样的呼吸频率。其实,关于跑步时的呼吸频率,有一套完整又繁琐的公式。作为跑步爱好者,不要死记硬背这些复杂的公式,只要记住在跑步时,我们要保持深度和有规则的呼吸就可以了。在奔跑的过程中,我们会自主的调节自己的呼吸,跑得快了,呼吸也就跟着变快了。很多跑步者用口呼吸或是口鼻同时呼吸,确实如此,仅仅用鼻子呼吸是完全不可能吸入足够多的氧气的。

四、步长

很多长跑爱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步长过长,因此没法坚持跑下去。大家在跑步时千万不要为了追求速度和时间而迈出过大的步伐,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长期下去会引起足部和腿部的肌肉和骨骼的疼痛。

小编在这儿建议大家,跑步时每分钟最佳的步频是180步。那么一个跨步,也就是左单步和右单步的两个单步,这个周期应该是90步。如果超过这个步数,不仅会对关节有损害,也不容易让我们坚持跑下去。

五、跑鞋

上文说到,最佳的跑步方式应该是赤足跑步。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我们在跑步时肯定要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关于跑鞋的选择,专家和跑友的说法也很多。

据科学研究表明,鞋子起到缓冲力的效果最大也只有10%,完全依赖高科技的鞋子容易引起足底肌肉功能的退化甚至是丧失。缓冲鞋会延缓足部接触地面的时间,支撑耐磨型跑鞋比较重,这样会拖慢脚拉回至腿部的时间,而后足带有缓冲的跑鞋会引导我们脚后跟先着地。小编在这儿建议大家,我们跑步时应该选择平底、轻薄或者是柔软的鞋子。

跑步的小技巧

1.准备合适的“装备”

根据不同的跑法选择不同的鞋子,不妨买一对舒服一些的跑鞋,跑起来也没那么累哦。天热时不要选择长裤,冬天也尽量不要穿短裤,保持体温适宜和排汗通畅。

2.补充水分

出门运动前最好喝一杯白开水。喝水不仅能补充水分,解除一夜的口干舌躁,而且能降低血浓度,促进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

3.热身准备

在长跑开始前应有充分热身,热身持续大约10分钟。热身能够使得身体各器官开始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腿部肌肉血管舒张以带来充足氧气。

4.记得整理运动

跑完步不适合马上坐下来休息,应做些整理运动,让心率和呼吸逐渐恢复平静,例如慢走、弹腿、下蹲、转腰、扩胸等。等体温和心率基本恢复正常后再休息。

5.别急着降温

运动后会大量出汗,感到口渴,不适合马上进入空调房降温,也不能马上大量喝水,尤其是冷饮,避免胃肠道受到刺激,也不要在大汗淋漓时洗澡,可避免由于脑部短期内缺血而造成晕厥。

看过跑步小常识总结的人还会看:

1.每天跑步有什么坏处

2.跑步基础知识

3.如何正确地跑步

4.运动会注意事项以及运动小常识

5.2016跑步训练计划

跑步运动小常识有哪些

跑步是一种健康有益的运动方式,那么大家知道跑步中有哪些小常识吗?下面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跑步小常识一:脚的着地方式

跑步落脚时,应该是脚跟着地好还是前足着地好?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脚的着地方式因人而异,小编在这儿给大家分析一下脚后跟先着地的优缺点。

脚后跟先着地的优势

1、从动作的难易程度来说,脚后跟着地的动作我们可以轻松完成,不需要任何学习就可以掌握。而前脚掌先着地这一动作是个技术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锻炼学习。

一般来说,专业的赛跑运动员都是前脚掌先着地,而跑步爱好者大多数都是脚后跟先着地的。

2、前脚先着地对小腿肌肉的耐力要求很高,而脚后跟先着地对肌肉耐力的要求就相对要低一些。

脚后跟着地的不足

1、脚后跟先着地容易造成类似于刹车制动的状态,会减弱向前的速度惯性。

2、据科学研究表明,脚后跟先着地对关节的冲击力较大,而前足先着地对关节的冲击力可以降低一半。科学家指出,从生活进化的角度来说赤足跑步更健康,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法实现。

3、脚后跟先接触地面的话,踝关节处于锁死的状态,这是踝关节缓冲较差,容易引起胫骨疼痛。

4、从脚接触地面的时间来考虑,脚后跟接触地面的时间比较长,支撑脚转换的时间也会变长,这样很难维持长时间的跑步。

跑步小常识二:手臂的姿势

我们在奔跑时会自然地摆动手臂,那么正确摆手臂的姿势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在跑步时不要僵直手臂和紧握拳头,应该是保持放松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手臂自然地弯曲在腰线以上,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两个手臂前后交替摆动,和腿部动作成相反的方向。

大家可以发现,短跑运动员在奔跑时手臂是完全前后摆动的,而长跑运动员却是略带弧度地摆动。优秀的运动员都不会把力气花在摆动胳膊上,也就是说跑步时不要激烈地摆动手臂。

跑步小常识三:呼吸

很多人跑步坚持不下来的原因就是,没有调整好呼吸,感觉喘不过气来,没法跑下去了。小编在学生时代参加1500米比赛时,发令枪一响,各位选手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奔跑,我也随着他们狂奔过去。但没到半分钟,小编就觉得喘不过气来,奔跑的脚步也就放慢下来了。因此,在跑步的过程中,调整好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跑步爱好者会选择每三步一呼、每三步一呼的节奏,无论运动量多大,都能保持这样的呼吸频率。其实,关于跑步时的呼吸频率,有一套完整又繁琐的公式。作为跑步爱好者,不要死记硬背这些复杂的公式,只要记住在跑步时,我们要保持深度和有规则的呼吸就可以了。在奔跑的过程中,我们会自主的调节自己的呼吸,跑得快了,呼吸也就跟着变快了。很多跑步者用口呼吸或是口鼻同时呼吸,确实如此,仅仅用鼻子呼吸是完全不可能吸入足够多的氧气的。

跑步小常识四:步长

很多长跑爱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步长过长,因此没法坚持跑下去。大家在跑步时千万不要为了追求速度和时间而迈出过大的步伐,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长期下去会引起足部和腿部的肌肉和骨骼的疼痛。

小编在这儿建议大家,跑步时每分钟最佳的步频是180步。那么一个跨步,也就是左单步和右单步的两个单步,这个周期应该是90步。如果超过这个步数,不仅会对关节有损害,也不容易让我们坚持跑下去。

跑步小常识五:跑鞋

上文说到,最佳的跑步方式应该是赤足跑步。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我们在跑步时肯定要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关于跑鞋的选择,专家和跑友的说法也很多。

据科学研究表明,鞋子起到缓冲力的效果最大也只有10%,完全依赖高科技的鞋子容易引起足底肌肉功能的退化甚至是丧失。缓冲鞋会延缓足部接触地面的时间,支撑耐磨型跑鞋比较重,这样会拖慢脚拉回至腿部的时间,而后足带有缓冲的跑鞋会引导我们脚后跟先着地。小编在这儿建议大家,我们跑步时应该选择平底、轻薄或者是柔软的鞋子。

看过跑步小常识有哪些的人会看:

1.跑步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

2.如何正确跑步减肥

3.夜晚跑步减肥的正确方法

4.怎样夜跑才是正确的

5.怎样正确地跑步减肥

必看的运动生活小常识有哪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运动小常识,或许你还不是很了解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看的运动小常识,希望你们喜欢。

必看的运动小常识

运动小常识一:健身要有计划:有计划锻炼是您快速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科学运动处方,盲目凭感觉训练都可能会适得其反。

运动小常识二:健身三要素:科学训练,合理饮食,适当休息。

运动小常识三:科学的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5%,脂肪20%。

运动小常识四:减体重≠减肥:多数人减肥总是以体重为唯一标准,但往往体重减轻了,看上去还是很胖,这说明了她减少的不是脂肪,而是其它组织,如肌肉、水份等。因此评判减肥的标准更主要的是体形及各部位的围度,体重只是一方面。

运动小常识五:练得越多,出汗越多很容易造成反弹。盲目加大运动量,使体内汗液丢失过多,破坏了内环境,体力会明显下降,但肌肉组织和组织液丢失过多造成体能下降,不可能继续原来的运动量,很快体重又回升,看上去比原来还胖,因此一定按计划训练。

运动小常识六:节食+大运动量不能达到减肥效果。人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代谢水平非常低,从而抑制了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代谢,故不能减肥。

运动小常识七:吃减肥药+减肥锻炼是非常错误的方法:您要知道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认证,哪一个国家生产出真正的减肥药,何必浪费那么多的金钱去把所有减肥药试一遍呢?那种将吃减肥药+运动感觉更快的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源的,它只会让你走向医院,只有运动再运动才是真正的途径。

运动小常识八:运动后应及时摄取果汁和酸牛奶。那种运动后不能吃、不能喝的运动理论,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可笑,它只能让你越练越累,越减越肥。运动后吃碱性食物会帮助体能恢复,加速脂肪代谢。俱乐部根据您的体形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吧台备有各种运动饮料。可以试试。

运动健身必备知识

运动前准备工作

在运动前最好先做个10—15分钟的热身,然后才进行主要的运动。运动中不要忘了适时的补充水分,因为流汗与快速的呼吸都会加速水分的流失。

运动时最好能配合呼吸(腹式呼吸)以不剧烈、能持久的运动为宜,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运动在结束时千万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要继续以慢速的缓和动作收尾,约10分钟左右,才不会造成运动伤害。

不要忽略了运动的装备,因为它常常是决定你是否会造成运动伤害的关键,例如:慢跑时最好选择透气佳与弹性良好,和具有保护作用的鞋底垫与内衬的慢跑鞋,或是使用护膝,都是可以保护因慢跑时所造成的膝关节与脚踝的受力过大,使它不至于受伤。

最好身着轻便宽松的衣物,避免紧身衣,因为紧身衣在运动后有可能因为散热不易,而易导致中暑。

场地是否适当、安全、空气的流通性也都是在运动前就须注意的事情。

扭伤后不要推揉

不常运动的人在运动后,会有腰背痛和运动部位的肌肉酸痛,这是因为乳酸堆积所造成的,通常几天之内就会自动消失。

运动中不慎扭伤或拉伤后,第一时间的处理方式很重要,关系着该部位的复原期限的长短。

1.如果扭伤或拉伤,必须立即停止动作,赶紧坐下来休息。

2.先检视受伤的部位,先察看患部有无快速的肿胀,肢体有无变形,若有,则可能发生骨折,因为骨折会合并大量的内出血以及韧带肌腱的移位,最好先固定患部赶紧送医。

3.若无第2点的情况,先休息,尽可能采用冰敷,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揉扭伤与拉伤的部位,以免加重组织损伤之程度,造成二度伤害,使患部肿胀更严重。

4.刚扭伤拉伤的前3天都需采用冰敷,每次10—20分钟,每天多进行几次,让受伤部位的淤血肿胀的程度降到最低,也可减轻疼痛。冰敷的方法是:用冰敷垫或冰毛巾敷在受伤的部位(切勿以冰块直接冰敷,造成冻伤)。

5.扭伤后的第4天以后可采用热敷法,用热毛巾敷在患部,热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组织的更新。每次热敷时间约30分钟,每天2—3次。若能持续3—10天,效果更好。

如果在扭伤2天后,持续冰敷仍然无法消除局部的肿胀与疼痛,建议您就应该去骨科或康复科诊治。

爬楼梯当心膝盖

爬楼梯倒是又方便又省钱的锻炼方式,但是,其中也有如何注意健康地锻炼的问题。

爬楼梯主要是下肢的运动,而下肢关节中以膝关节最容易受伤。正常成年人一般在站立的时候,膝关节所承受的重量约为体重的二分之一,而在爬楼梯时则须承担体重的3—4倍,如果你是一个60公斤的男性,在爬楼梯时,膝关节就承受了将近240公斤的重量,并且人体的骨骼肌肉在20岁以后会呈现退化现象。

如果真要把爬楼梯当作训练自己的心肺耐力的话,首先,热身运动绝对不可少,一定要着宽松吸汗的衣服、运动鞋(平底鞋),而且要评估楼梯间的空气是否流通,并且量力而为。通常任何一项运动以持续30分钟,并且不过度喘气为限。对于有心脏方面疾患或是气喘的患者,爬楼梯时就不可勉强,遇到不适一定要立刻停止。体重过重、提重物的人、孕妇或是本身就有退化性关节炎的人,最好也要避免爬楼梯。

有些人因为平时缺乏运动或是懒得运动,会把回家爬个一两楼层的楼梯或是上下班爬楼梯当作是运动,这种偶而的运动,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不适。但有些女性习惯穿着高跟鞋上下楼梯,这就要注意了。下楼梯时重心本来就会往前,再加上高跟鞋使得重心更往前移,容易造成腰背痛。穿着平底鞋可以避免将重心置于脚尖或是脚跟,影响受力点。如果提着重物,最好能在楼梯间分段休息,以免加重膝关节与腰椎的负担。当然更重要的就是爬楼梯也需要采用渐进式,平时可以一两层一两层增加,逐渐去适应。

运动训练的主要方法

运动金字塔(Sports Pyramid),位于运动金字塔顶端的是每周两次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使人的骨骼坚硬、肌肉强壮、代谢旺盛。强壮的肌肉还有助于消耗更多的热量,这对减肥也是非常有益的,实际上这种运动不但会降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对糖尿病、结肠癌等其他一些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做这类运动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散进行。如每次10分钟,共做3次。如果要想减肥的话,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小时。

第一层:生活中的运动。次数:每天数次。时间:每天累计30分钟以上。强度:适中。这类活动主要包括走路、爬楼梯、骑车上班、园艺活动、家务、逛街、购物等。在这其中最好的是走路、骑车和园艺。如果平时没有机会做园艺,可多走路和骑车,最好每次能坚持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中,擦窗、拖地、洗衣服都能起到不错的运动效果。

第二层:伸展运动。次数:每周5—7次。时间:6—10个动作,每个持续30秒。强度:伸展至有拉紧感。这类运动主要包括瑜伽、拉筋动作、柔软体操等。上班族应多做肩颈背部的拉伸,比如站在墙边,双手沿墙不断向上伸的“爬墙运动”;双手在身后握拳拉伸背部;手举过头顶,腰部后弯,拉伸腹部。

第三层:有氧运动和休闲运动。次数:每周3—5次。时间:每次20分钟以上。强度:中等偏高。有氧运动有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有氧舞蹈、健身操等;休闲运动包括网球、篮球、高尔夫等球类运动。这类运动可以锻炼心肺功能,休闲运动还能陶冶情操。体重较重的人,可以首选游泳,以减轻关节负重。

第四层:肌肉运动。次数:每周2—3次。时间:每10个动作为1组,做1—3组。强度:略超肌肉负荷。包括重量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力带等。日常生活中肌肉力量训练最容易被忽视。有氧运动对肌肉的影响很小,所以每周要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力量训练。适合日常训练的有仰卧起坐、立卧撑(先做一个俯卧撑,然后收腿、站起来,再重复上述动作),还可以用哑铃进行一些上肢的负重练习。

第五层:静态活动。不要连续超过60分钟。这类活动包括看电视、玩电脑、工作等,虽然坐着也能消耗能量,但量很小。最好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一下。比如上班族,可以规定自己每次上完厕所回来后站3分钟,或做上一组伸展运动。

运动训练的误区

误区一

偶尔运动。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式健身以弥补锻炼不足。健身专家指出,懒得运动会伤害身体,而偶尔运动更会伤害身体,无异于暴食暴饮。周末集中健身者大多是一个星期前5天在办公室里坐着,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实际上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周末突然拿出许多时间集中锻炼,反而打破了已经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比不运动更差。因此,科学有效的做法是每周锻炼3至5次。周末健身族由于时间限制,平时虽然不能像周末一样有充裕的时间,但完全可以选择适宜的项目,茶余饭后进行适度锻炼,这样,锻炼才能真正获得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

误区二

拼命运动。到了春夏季,一些人则会加大运动强度。专家认为,适当运动可以帮助减肥、锻炼身体,但过量运动则害处多多。特别是在夏季,由于运动排汗量大,如果过度运动,不仅体内的水分流失快,钾等重要元素也会迅速流失,钾严重缺乏将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另外,一些工作已经相当繁重的白领需要在健身前考虑一下强度问题,不要在非常劳累的情况下还是按照平时的强度进行锻炼,以免健身不成反而危害健康,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误区三

盲目运动。对自己所适合的运动不了解,盲目跟风运动。如当前练瑜伽已成为都市里的时尚,但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练习,这种运动对*的柔韧度要求比较高,如果柔韧度不行,则极易产生拉伤。

误区四

雾霾天运动。雾霾天气极易导致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和肺功能下降,平时有锻炼习惯的应停止户外跑步和散步,最好不要进行心肺功能锻炼,如高强度的跑步等。因为剧烈运动时,呼吸节奏加快,加深,身体内吸进的有害气体会比平常多好几倍。

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会变得毒性更大,如二氧化硫变成硫酸或亚硫化物,氯气水解为氯化氢或次氯酸,氟化物水解为氟化氢。因此,雾霾天空气的污染比平时要严重得多。另外雾天锻炼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看过必看的运动小常识的人会看:

1.运动会注意事项以及运动小常识

2.运动知识大全

3.运动急救小常识

4.冬季健康运动小常识

5.运动安全知识

 

本文Hash:d9d7b87ad2a4c73a5b2659caeae220688ea20209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