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篮球的发源地

导读: 篮球起源简介 篮球历史/篮球起源 近代篮球史/篮球起源

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篮球这个体育运动,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篮球的发源地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篮球起源,希望对你有用!

篮球起源简介

篮球起源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__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起初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篮球历史/篮球起源

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__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起初,他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近代篮球史/篮球起源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

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最早的篮筐,因为是用来装蜜桃的竹制篮筐,篮筐下部有底,每次将球投进去后都要搬 梯子爬上去把球取下来才能重新开球继续比赛。反反复复搬梯子爬上爬下取球,成了当时进 行篮球游戏的一大累赘,于是,不少人有过改进篮筐的想法。不久以后,奈史密斯在与同事 们的合议下,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底部没有封闭但其口径比球小的球篮。使用这种球篮比赛,每投中一球,比搬梯子取球方便多了,因为它只需用竹竿将球捅出篮筐。但是,即便如此,此时还没有人想到要投进球后使球自动从篮筐里落下来。

1893年,开始出现在篮留下面用网袋代替筐身和筐底的球篮,但进球后仍要用专门拴在网上的绳子将球抖落下来。这比用竹竿捅球似乎又进了一大步。用竹竿捅球和用绳子抖落球的篮筐,同时并存了较长一段时间。其间,运动员们还试想过别的一些改进办法,所以无底篮筐也开始在这段时期中出现过。直至1913年,金属篮圈下面挂无底线网的篮筐才开始普遍采用。谁会想到,从最动的搬梯子取球,到去掉网底使投中的球自动落下来,就这么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创举,我们的先辈竟花费了22个春秋的心力。现代比赛用的篮筐更规范。按规定,它应包括篮圈和篮网两部分。篮圈内径45厘米,应牢固安装在规定的篮板上,篮圈离地面3.O5米,板面与篮圈内沿最近点为15厘米。篮网要用白色缆绳结成,长40至45厘米,悬挂在篮留下面。另外,还有一种在圈颈部位装有弹簧的“抗压”篮筐。不过,在世界大赛中使用这种篮筐,必须经过国际篮联技术委局会审查、批准。篮板原来的名字叫“遮板”。随着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进和完善,篮板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见下图)。

起初,在篮球还叫“筐球”的时候,篮筐后边并没有篮板、后来因为比赛时投不进的球 常常“飞”到围观的观众中引起哄闹,于是就有人设法用一块不大规则的铁丝网遮在篮筐后 面。这便是篮板前称“遮板”的由来。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直到50年代,虽然篮板的功能 早已发生变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经常把抢篮板球称为抢“遮板球”。 1894年,球场上开始出现把篮筐固定在木板上,用木板代替铁丝网,这种篮板虽然形状各异。五花八门,但因为它有时能将投不进的球反弹入筐,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所以一出现便很受队员们的欢迎。在此基础上,1895年还是由青年会国际学校率先推出一种统一规格为4英尺X6英尺的成形篮板便被广泛采用。直至1932年成立国际篮联以后,篮板才逐步被明确规定为:厚度为3厘米,形状直呈1.05米高、l.80米宽的长方形,板面必须平整,并漆成白色,同时还规定,篮面下沿离地面 2.90米.被固定在板面上一会底盘圈水平面距地面3.05米,应漆成澄色。从1954年起,规则还规定.沿篮板四周的最边沿应画有5厘米宽的黑线(透明篮板面白色),上板面的中央处还要画一横宽O.59米、竖高0.45米的长方形、黑(白)框,线宽也是5厘米,框的底线上沿与篮圈水平面齐平。以上这些规格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未变。不过在此期间,由于球员投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和“巨人”的涌现,为增加投篮难度,有人曾建议把长方形篮板改为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并升高篮圈高度。后来,椭圆形篮板与长方形篮板虽然并存过一段时期,但一直未被重要比赛所采用,最终被淘汰。透明的玻璃篮板是1910年前后出现的,但因造价高,工艺复杂,迄今除大型比赛和少数国家外,有利于促进群众活动且用得较多的还是木制篮板。当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改进的合成玻璃篮板的普及率也正在日益增长。近些年,一种用0.15米厚度橡胶或 塑料等软体物包过的合成玻璃篮板已经面世,这可保护球员在空中受到碰撞时少受或不受伤害。

关于篮球的基本知识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是奥运会核心比赛项目,是以手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那么你对篮球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篮球知识普及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篮球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篮球运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__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二、篮球运动的发展

起初,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后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

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篮球运动在中国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__青年会传入中国的。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但当时的比赛规则及篮球技术都很简单,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才有了较大提高。发展至今中国已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颇成规模的CBA,CUBA,WCBA及大超等篮球联赛,并且也是我国目前最受欢迎,集娱乐与锻炼身体为一身的大众活动。

四、篮球场主要位置介绍

控球后卫(PG) 是球场上拿球机会最多的人。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

得分后卫(SG) 以得分为主要任务。他在场上是仅次于小前锋的第二得分手,他的外线准头与稳定性要非常好。

小前锋(SF) 乃是球队中最重要的得分者。对小前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得分,而且是较远距离的得分。

大前锋(PF) 在队上担任的任务几乎都是以苦工为主,要抢篮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篮、得分,他却经常是最后一个。

中锋(C) 顾名思义乃是一个球队的中心人物。他多数的时间是要待在禁区里卖劳力,他在攻在守,都是球队的枢纽,故名之为中锋。

五、篮球基本规则

基本规则一:

1、比赛方法一队五人,其中一人为队长。比赛分前、後半场,每半场各 20 分钟,中场休息 10 分钟。比赛结束两队积分相同,则举行延长赛 5 分钟,若 5 分钟後比数仍相同,则再次进行延长赛,直至比出胜负为止。

2、得分种类球投进篮框经裁判认可後,便算得分。 3 分线内侧投入可得 2 分;分线外侧投入可得 3 分,罚球投进得 1 分。

3、进行方式比赛开始由两队各推出一名跳球员至中央跳球区,由主审裁判抛球双方跳球,开始比赛。

4、选手替换每次替换选手要在20秒内完成,替换次数则不限定。

5、罚球罚球是在谁都不能阻挡、防守的情况下投篮,是做为对犯规队伍的处罚,给予另一队的机会。罚球要站在罚球线後,从裁判手中接过球後 5 秒内要投篮。

基本规则二:

30秒钟规则 ---进攻球队在场上控球时必须在30秒钟内投篮出手(NBA比赛为24秒,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比赛中为35秒)。

10秒钟规则 ---球队从后场控制球开始,必须在10秒钟内使球进入前场(对方的半场)。

5秒钟规则 ---持球后,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掷界外球出手、FIBA规则规定罚球也必须在5秒钟内出手(NBA规则中为10秒)。

3秒钟规则 ---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犯规,比如与裁判发生争执等情况。

关于篮球的起源介绍

NBA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篮球第一联赛,美国队也是世界大赛的梦之队,一起来了解一下篮球的起源吧。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__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强队的身高增长到惊人的程度,参加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队员,身高2米以上的多达48人。前苏联队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队平均身高1.99米,美国队平均身高1.98米。这些高大队员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术全面,充分体现了“大个队员小个化”的特点。快攻成为各队进攻中首先采用的锐利武器。高空优势体现在篮下的争夺,篮板球的争抢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高超的技巧表现在传球、运球动作熟练,运用自如。投篮命中率高达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全部59场比赛中,有30场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分超过100分。

本文Hash:e1b5b064a2bb7ba748288006febdc68eac00d06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