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 二、所以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是“化劲” 三、化劲的力学原理 四、化劲的物质结构 五、太极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 “化劲”太极妙生力学原理养生导读:太极中的技术谚语非常之多,比如“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定被人伤”“百搭白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等等一系列的技术谚语,而“四两拨千斤”更是大众化的一个谚语词汇,然而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下面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一个著名的技术谚语。它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劲和思维特点,就是主张用巧力而不是拙力来取胜。当对方以大力击来时,我不是与之硬抗,而是避其锋芒,运用内劲功法,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巧妙地调整力学结构,使对方失重、失势,再于关键点或线上施以小力,就可将其击倒。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其核心在于顺势得机、以静制动。
二、所以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是“化劲”
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第一,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第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
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
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三、化劲的力学原理
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1、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
2、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四、化劲的物质结构
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例如图一中圆弧形的表面就是这种性质的物质结构(也可称为载体)。在工程技术界,为了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而使用的载体种类很多,轮轴结构最为常用。它由圆轴和轮子组成,圆轴安装在轴承内,可以灵活转动,轮子固定在圆轴上,要有良好的刚性,能承受压力而不变形。在推手运动中,类似这种具有一定物质结构的载体,就是形成化劲的物质条件。
五、太极四两拨千斤
从上可见,对太极的“四两拨千斤”不能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应该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四两确实能够拨千斤,条件在轮轴;从蓄势到爆发,轮轴和千斤是主要的作用者,四两只是一个瞬时的启动者。
理解这句话不要简单地从定量上来看待,它的含义在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用最小的力将对手的力化解开来,不让对方的力打到自己,而与此同时又能将他的力化为自己所有并将其力转化到对手身上。再或者将其力放空,让他失去原本的重心从而达到自己的一种防守攻击目的。
要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不能以力对力,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要营造一种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来发挥作用,来处理应对关系。这个结构的构成元素是我与对方的体能、智能的诸多方面。单纯的肢体语言是无法实现的。
太极拳内涵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2.讲解太极拳气势的产生及其作用
3.练习太极拳的重点表现是什么
4.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
5.太极拳各阶段的呼吸法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力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四两拨千斤”,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太极拳凭什么能做到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欢迎阅读!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有科学依据的,力学上说的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中却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太极拳是神秘的,其中的“四两拨千斤”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原则,但这对很对人来说,几乎不可思议,“四两拨千斤”,凭什么?
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着重体验而导致的不可言说性,但武术作为人类的运动行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的原则,如果从力学的角度去解释太极拳运动,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用劲的技巧,太极拳的每个招式动作都是根据力学创编的,因此,在变化中要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转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仰面朝天放置在地上的自行车,我们转动脚踏板,等到车轮子高速转动起来,这时候如果我们用手想去按住车轮子,让它停止转动,这不仅不可能,我们自己也有随着车轮的切线飞出去的感觉。
以弧线运动解除直线攻击,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理,除此无他。
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外家的区别主要在,外家拳主张主搏于人,主动出击,内家拳则讲后发制人,舍己从人。
在力学上,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外家拳练习和实战中着重于力的大小,而太极拳则是力的方向和力的着重点。
因为力的大小对太极拳师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太极拳适合任何人群、尤其是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练习。前人谓太极拳最佳的搏击效果就是弱破强、女破男、老破壮。
“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说所有的弱均能破强,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而达到这种可能条件的就是小的力必须能够自如的变化。
因为自身的变化才能导致外来攻击力随之产生变化,就是说,太极拳师要练习到任何时候都能够像旋转的车轮一样,随时向任何方向化解外来打击,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随屈就伸”、“以柔克刚”、“引进落空”。
道理是简单的,但要是练到这种境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仍有众多玄机。古人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这就是看上去简单的太极拳难练之所在了。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含义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
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四两拨千就是对内功深者以综合的优势控制对手后,从心所欲的潇洒境界的描述。但后来不少太极拳著述却舍本求末,沉迷和沉醉于对这一境界的描述,而对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就像仅描述小牧童和农夫只凭一条小小的系着牛鼻子的绳索,就能轻松自如地控制和驾驭有千斤力的大水牛,却不去介绍为什么要穿牛鼻子和如何穿牛鼻子,使后来者面对强大的大水牛不知如何下手控制,只好望牛兴叹了。
由于这些太极拳理论的偏颇形成了一个误区,不少初学者误以为练了太极拳就能够以力小打力大,以弱胜强。一些传授者也着意夸大巧的成分,将学习者引至神秘化的岐途,而不是走踏踏实实练功夫的路。
这样到头来一事无成,严重影响了太极拳技击 的发展。 其实在任何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太极拳作为竞技武艺与人对抗时,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所谓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之说,是有条件,有前提的。下面对此作详细分析。
先谈谈强弱含义。强弱是笼统的概念,从武术竞技上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上的强弱。
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上的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上的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的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的强弱。以上是从静止意义上讲强弱。
从动态的角度看,强弱又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化的,上述几个方面的强弱,在一定条件上都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比如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待言。
但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已不是表态意义上的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的四两;要控制的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的千斤了,强弱在这种条件下正好易位。弄清楚上述强弱的含义及转化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理解太极拳运动中强弱的本质。
实质上太极拳与其它对运动抗项目一样,也是刻意求强 ,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它很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潜能的练习。这是一条以弱变强的极富成效的途径。
学习者能明此理且不断揣摩,坚持不辍,就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功成之时,自身的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强大的内劲质量及纯熟的技巧将取而代之,从而成为整体上的强者。
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但竞技的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的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的强敌。
这时你想用柔化解对方,贴粘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变化,然后伺机击之,若自身没有足够的内劲是做不到的。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得千斤力,这就是必先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道理。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强不是单纯体格的强壮,而是包括内劲、技巧和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势。其中练就强韧的内劲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太极拳家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
但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就像将牛鼻子穿上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力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的地位。
他们靠的就是综合优势。如太极拳名师陳照丕、陈发科、王西安等,常常是一搭手即以强大的内劲令对方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或者一接手便把对方抛出,充分体现了一个强者的实力。正所谓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实现强弱转化的另一中表现形式,是要善于掌握时机,创造条件,使对方强变弱。比如,巧妙地运用粘化,转化对方的来劲,破坏对方的平衡,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然后击之。
或者用串劲锁住对方的劲路,控制对方的重心,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其力,使其由强变弱而受制于我。正如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用串劲串住了对方,使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弱者,处处被动挨打的地位。
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一个著名的技术谚语。它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劲和思维特点,就是主张用巧力而不是拙力来取胜。
当对方以大力击来时,我不是与之硬抗,而是避其锋芒,运用内劲功法,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巧妙地调整力学结构,使对方失重、失势,再于关键点或线上施以小力,就可将其击倒。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 ,其核心在于顺势得机、以静制动。
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是“化劲”
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其一是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其二是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
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
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看了“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2.太极拳的五种练法
3.太极之道以桩功为始
4.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5.太极推手战术的运用
6.“四两拨千斤”凭什么?
7.太极拳的形、法、功
太极教学之陈氏太极大杆
陈氏太极大杆,又称陈氏太极大枪(大杆加上枪头即为枪),杆子多采用三米多长、尾部较粗(满把)的白蜡杆制成。太极大杆分套路练习(名十三杆)和单练两种方式,套路练习以沾、缠、绞、披、崩、拖、挂、横、扎、抖、架、挑等杆法配合相应的步法;单练是取其中主要单势杆法反复操练,以锻炼耐力,增长内劲,加大裆、腰、臂及全身合力和爆发力为目的。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太极教学之陈氏太极大杆,欢迎阅读。
一、太极大杆子单练法
1.抖杆。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心向上托杆前刺,杆梢高与胸齐,劲贯杆头。目视前方。
(3)在上动前刺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成半马步。右手紧握杆尾部,随之将杆旋转抽回,手心向下。左手先活后紧,使杆产生一种弹抖力。目视杆头。
要求:扎杆时,立身中正,重心前移时后脚要蹬地,用臂力、腕力托杆前刺,劲力要顺达。后抖时呼气,松胯塌腰,气沉丹田,裆、腰、臂力周身合力。到力点时,像汽车刹车一样,整体一致而又有弹力。扎杆、抽杆都基本保持中平。
2.披杆。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持杆向左上方划挑。吸气,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向左—卜方划挑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外缠向右下方劈,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左上方划杆,劲要松柔;向右下劈要快速转身、呼气发力,要结合腰裆劲。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松挑抖臂。
3.崩杆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重心随之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右缠下劈,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接上势,两脚不动,身体突然左转,重心左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里缠向左后上崩;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右缠下劈为蓄劲,左转身要迅速,结合腰裆劲,呼气发力,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
4、斜上刺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蹉步),也可以不跟步,重心偏前。同时两手持杆,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先向右后略下划杆,然后再向上、向左前方内旋顺杆发力,有上刺之劲。目视左上方。
要求:两手持杆向右后划弧是蓄劲,后脚跟步是助力,进步上刺是在蓄劲基础上,发力一抖使劲达杆梢,注意要上下协调一致。
5.横扫杆(横扫眉)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托杆向前扎中平枪。目视杆扎方向。
(3)接上动,扎杆后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成半马步,结合裆腰劲,用缠法将杆突然向回抽,在回抽瞬间刹住劲,右手将杆尾部略向前推,使杆头有向左后横打之力。目视杆头。
要求:此动主要是结合裆腰劲,配合两臂力,使扎杆、横扫、击打一气呵成,完全是由内气(丹田)带动。
二、注意事项
1.以上练法均为左势,练习时左右势轮换为宜,左右势动作要求相同,换势时只是变换一下方向角度而已。
2.练习陈氏太极大杆,要有一定的拳术基础。练习时要求内劲饱满,档圆步稳,腰旋臂缠,以内劲缠绕杆子,发力要有爆发劲。
3.练习太极大杆前,要先热身,首先要把周身各关节活动开,然后练习一套内功法,如马虹先生传授的百把气功桩或马礼堂先生的动静八法皆可,目的是使周身气血得以运行畅通。
4.练习太极大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日曝十日寒。初练可一势从几次起步,然后逐步加量,次数多少以每次练功后不感到疲劳为佳。大杆子功不见得每日必练,但一定经常练习,过去练武人讲:早练拳,晚练功。各家功法虽然很多,但作为太极门的辅助功法,大杆子功可为首选之功。
太极大杆子相关文章:
1.太极十三杆法
2.解密太极三大门派
3.鳖拳的介绍
4.陈氏56式太极拳的六个阶段
5.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
本文Hash:c168209f148925c663a9453075e7ae565844fa0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