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棉沉虚灵论

导读: 太极拳推手棉沉虚灵论 一、太极拳推手绵沉 二、太极拳推手虚灵 三、太极拳推手绵沉与虚灵

太极推手从“ 推”的角度来讲,有两种比较明显的风格:绵沉和虚灵。与此相同,则走架的风格也主要分为绵沉和轻灵两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棉沉虚灵论。欢迎阅读!

太极拳推手棉沉虚灵论

从理论上讲,习练太极拳功夫者应该是绵沉、虚灵兼而有之,沉时静如山岳,轻时动若脱兔,但是具体到不同体质、性情的人,就会是或偏重绵沉或偏重轻灵。一般情况下,体型硕大者偏重绵沉,小巧精瘦者偏重轻灵。拳家谈练拳心得,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经意间或侧重谈如何绵沉,或侧重谈如何轻灵。作为习练者,应该知道绵沉和虚灵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同的用意、不同的练法、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与不同的作用。

一、太极拳推手绵沉

不管体型是硕大还是小巧,在有了初步的劲感后就要先追求绵沉,绵沉是基础是根本。如何做到绵沉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务令沉 着,静如山岳;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体整如铸,身如灌铅;体会自身整、沉、稳、 感觉与空气的共振;体会空气阻力,用与阻力相等的力量与之迎合;意念活动不加入适当的力量,是近乎无效的意念活动等等。

意念要有“力”:举手投足要有与空气阻力相等的力量与之相应合,身体与空气共振鼓荡,推不动拉不回压不瘪。肢体要有“力”:身体各部位之间互争互抗,挺拔,腰形上顶,手指舒展劲不失。开始用力,击应该从手上开始,而手指又是关键。走架时,留意手指有没有保持舒展劲不失状态,如果丢了就要捡回来。手指舒展 的时候,为不过于僵硬,要检查有没有同时做到劲不失。手指舒展是一个方面,手指劲不失是另外一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待手指能做到舒展劲不失,定型的时候,就要尝试把这种力延伸到全身。初期尝试延伸时,身手两分家,手上有力身上无力,慢慢地身上也会来劲,最后实现不仅仅是用手打拳而且是用身体打拳的目的。手指舒展劲不失时,手指是多用了力,但却换来了全身的更放松。走架要抓住这个窍要,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放松。

为使绵沉看起来更直观,操作起来更容易,我们不妨假借蟒蛇攻击猎物时的情景来说明一下。蟒蛇在攻击猎物时,会动员全身力量缠裹收缩紧箍猎物,用的劲就是绵沉之劲。我们在推手的时候常会碰到这种劲,这种劲常来自于体型硕大者。他们身重力沉,本能的臂重体重软绵绵地压过来就像蟒蛇缠裹猎物。走架时要把这种绵沉的体验带进来,推手时把这种体验加到对方身上。

二、太极拳推手虚灵

虚灵是从轻开始,先有轻然后才慢慢地有虚灵。断线的风筝是轻,线头拽住的风筝是虚灵。初学者练拳时给人的感觉是轻,轻飘飘;练拳数年者练拳时给人的感觉是轻灵。如何做到虚灵,方法也不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气遍身躯不稍滞,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气须换得灵,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迈步如猫行等等。

练拳时加一个“轻”的意念,轻轻地走架,感觉与绵沉就会大不相同,两臂如风吹杨柳,轻松飘逸。练拳时不能加“灵”的意念,则一加上“灵”的意念就难免过灵,趋于滑浮不实。灵是从轻开始从绵沉而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匀缓的走架能使技击时运动速度更快,练习时越是注意养生越能提高技击能力。轻灵是从长期的绵沉而来。走架绵沉,节节贯穿了,挺拔力练出来,轻灵就来了。轻灵与绵沉、挺拔、贯穿紧密关联。轻灵不是一点也不用力,而力度减少。为了表演为了拍照为了造型为了表现精气神,走架时活灵活现神情外露,那不是虚灵,虚灵是神情安逸庄重不卑不亢。

三、太极拳推手绵沉与虚灵

绵沉与虚灵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面,无法分开。不能做到虚灵,绵沉就会陷入滞僵;不能做到绵沉,虚灵就会是轻浮。初学者是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既虚灵又绵沉 的,不妨一个时期专执绵沉,另一个时期专执虚灵,或这一趟拳专执绵沉,下一趟拳专执虚灵,或该次练习专执绵沉,下一次练习专执虚灵,一点一点地来,慢慢找到或虚灵或绵沉的感觉,最终达到绵沉与虚灵兼而有之。
 

看了“太极拳推手棉沉虚灵论”文章的人还看了:

1.董英杰太极拳老论注解

2.太极拳如何练意念

3.太极拳三要诀

4.和式太极拳的规矩与自然

5.赵堡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太极拳博击技术最早称之为“打手”,此说,明王宗岳遗著《打手歌》可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打手”衍变成“推手”,“打”变成“推”,一字之差,内涵大有不同。

太极拳称谓“打手”时内容复杂,方法颇多:有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掠弹、抖搜;有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挫、结、揉、空;有分筋挫骨,点穴切脉,擒拿、搂、勾、抛、跌诸法。太极拳称谓“推手”时,仅存拧裹偶见钻翻,只见螺旋鲜见崩砟,除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外,其它技巧、方法丢失殆尽;依先天力量而言,肘部大于腕部,肩背、胸部大于肘部,腿部大于手臂,现今的“推手”,只剩下肘部以下的手,仅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且掤、捋、挤、按用得多,采、挒、肘、靠用得少。

太极拳称“打手”时,武术的凶险狠毒,出手见红、一招毙命,处处可见,所谓“上取喉咙中取心,左右两肋下打阴”,专攻人致命、要害部位,故称之为“打手”的太极拳,只能用于性命相残的生死博斗,无法制定规矩、规则,用于友谊比赛。称之为“推手”的太极拳,却能依据“舍己从人、沾粘连随”等条框、规矩,人为地制定各种规则,修身养性、娱乐健身,趣味、保险并存,可用于友谊比赛、陶冶情操。可见太极拳“打手”与“推手”的称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打手”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原始、冷酷;“推手”虽表现为技击的淡化与退缩,却是近、现代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打手”、“推手”区别如上,详尽道来,二者又联系紧密,有许多相近、相通、完全一致之处。


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打手”、“推手”从属于太极拳,源自我国古代的阴阳-太极-无极理论,源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认为太极-无极则静、寂、定,阴阳则灵、通、变,变则“舍己从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变则“沾连粘随不丢顶,上下相随人难近”,得机得势,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从而有法而无法,无法而尽法,无意而意……。

晚清时太极拳大家宋书铭(1840—1917)进一步将上述理论发挥到“若能轻灵并捷便,沾连粘随俱无疑;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寰中不支离”,喻太极拳要超脱拳外才能应万变,关键在于“不支离不支离”即不丢不顶之意。笔者以为,只有舍己从人,才可能做到沾粘连随,而沾粘连随必然是不丢不顶,丢、顶就无法做到沾粘连随。由此看来“舍己从人_沾粘连随-不丢顶”,得机得势,顺势借力,是太极拳“打手”、“推手”最本质特征,亦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最根本的区别。

民国时期的太极拳家又将“舍己从人-沾粘连随-不丢顶”的“推手”技术发挥到极至,其中以杨少侯先生最为著名。杨少侯(1862—1929)名兆熊,字梦样,晚年自号少侯,为杨氏太极拳鼻祖杨露禅季子杨健侯长子。少侯七岁学拳,拳技得家传于班侯、健侯,童年时得到祖父杨露禅的亲自指导,太极功夫名冠于世,被称作“太极第一人”,与人推手“出手不见手,见手混身手”,因此又被喻为“千手观音”、“圣手观音”。少侯喻大架太极拳为长手,小架太极拳为短手,言“习长手者,如钟之长针,走大圈;习短手者,则为针之轴,无圈之形式,而有圈之妙用”。因此,少侯拳架高步活、圆活紧凑,圈多圈小冷弹脆快、轻灵奇巧,归属于杨氏太极拳小架系列。少侯先生尝言:“兵无常势,拳无常形。中须时中,定无常定。太极无法,动静皆法”。又言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不抵术。何为术?崂山道墙上画门出入自由,巫之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攻必克,战必胜,兵之术;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医之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术也”。因此,少侯拳蛇行穿插、折叠游走,如影赋形飘忽不定,移形换位、扣摆旋转,无有定势,将传统武技“沾衣跌(亦名沾衣十八跌)”发挥到极至,与人相持虚灵顶劲,中正安舒,松肩垂肘,应物自然,全身力由肩脊移至臂部肘前,行于手指,作用对方圈子极小以至无圈,份量极轻劲至皮毛,速度极快打人不知,方法极妙纯以神行,以至人被跌出后莫明其妙,不知所以然。此情被少侯粉丝们夸大成“凌空劲”,传为“不与人接触,即可将人凌空发出”的奇谈怪论。吾师张虎臣先生曾与我言,沾连粘随,称作推手“四要”,是太极拳博击技术的要领、核心,亦是太极拳的首要功夫、终身功夫,学推手练懂劲,没有三五年,乃至十数年沾(粘)化功夫,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高手的。

1954年1月,港澳发生了吴公仪与陈克夫的擂台比武较技;同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董英杰与其子董虎岭在泰国教授拳术,通过与泰拳髙手的较量证明了太极拳的技击实力,以致新千年后泰国的太极拳总会前会长曾自豪地说“为泰国人民办了好事——将董英杰、董虎岭父子的太极拳引进泰国,将张虎臣弟子李顺波的太极拳引进泰国”;1970年郑曼青弟子黄性贤与世界摔跤冠军廖广成的擂台赛,以26比0的战绩名震环宇。

近几年来,有专家、学者在书籍、杂志上撰文,言1954年1月17日在澳门发生的吴公仪与陈克夫的比武较技“街谈巷议,轰动了中国武术界云云”,其辞人为夸耀名不符实。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阶级斗争形势严峻,抗美援朝正在进行中,政治空气、新闻封锁甚烈,敢说当时国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不晓得发生在港澳的“吴陈事件”,因此1954年的“吴陈比武”只能是“港澳的街谈巷议、轰动了港澳的武术界,于国内无大的影响”。笔者与大多数国民百姓知道吴陈比武、董英杰父子在泰国的业绩、黄性贤与廖广成的擂台赛等,是祖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网络普及以后的事。

在互联网上看过吴陈、黄廖等比试录像、报导的人们难免产生疑惑:吴公仪对付白鹤拳、董英杰父子对付泰拳、黄性贤对付摔跤,所用的太极拳是“打手”还是“推手”,是单操手还是散手?笔者以为,太极拳博击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打手”、“推手”发展的历史,单操手、散手从属于“打手”与“推手”。清末民初,太极拳“打手”丢失殆尽,衍变过渡让位给“推手”,所谓的单操手、散手亦从属于“推手”。如何判别吴公仪、董英杰父子、黄性贤对付白鹤拳、泰拳、摔跤所用就是太极拳“推手”呢,主要取决以下因素——

要看吴、董、黄在比试中能否与对方近身沾(粘)接,在沾(粘)接瞬间能否不丢不顶、断而复连……;

要看吴、董、黄与对方沾(粘)接瞬间,能否实施听、化、拿、发太极拳劲别……;

要看吴、董、黄与对方沾(粘)接瞬间,能否实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顺势借力的技术特长。从理论上讲“引进落空合即出”,引得越深,放得越远,引得越空,放得越奇,引得越险,放得越妙……。

从上述因素看待吴、董、黄在比试中的表现,笔者以为黄的表现更为出色:摸清对方底细后,出手越来越放得开,近身沾接的瞬间就放倒对方,有时还主动进攻,没有也不可能有隔山打牛的现象,以致摔跤好手在黄面前就如同被猫戏的老鼠,此等神奇功夫,使人拍手称快、称奇。相比较则吴的表现稍逊。概而言之,太极拳“打手”与“推手”,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目的有异,手段、方法有别:

“打手”产生于冷兵器时代,目的制敌于死命,手段残忍,方法凶狠。“打手”亦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而消亡。

“推手”是“打手”的扬弃、继承,亦符合近、现代社会向文明、进步的发展。“推手”目的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手段文明雅俏,方法、技巧精深高妙,趣味性、适应性极强》太极拳的懂劲是通过“推手”,持续不断的“沾粘连随不丢顶听化拿发”,舍己从人、引进落空、顺势借力逐步实现的。懂劲是太极拳技术成功的标志,懂劲与“沾粘连随不丢顶”、“听化拿发”、“舍己从人顺势借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懂劲愈高,“沾粘连随不丢顶”、“听化拿发”、舍己从人顺势借力就愈妙;反言之“沾粘连随不丢顶”、“听化拿发”、舍己从人顺势借力的技术越强,懂劲技术就更上层楼……因此,懂劲是太极拳搏击技术的必修课,是太极拳技艺成功的不二法门,是衡量太极拳搏击功夫的唯一标准。“劲”为着(招)法功力,源自太极拳拳架套路的练习;“懂”为着(招)法技巧运用的感悟,主要从太极拳“推手”训练中获得。因此,懂劲本身就是功夫,懂劲愈高,功夫愈深,懂劲至极即是拳论所说的“神明”和“从心所欲”;因此,“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习太极拳者,不习推手,等于未习。习推手而未能懂劲,则运甩毫无是处(引自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

现如今的太极拳推手水平或顶牛顽力相抗;或注重单操手(或散手)使用,或希冀一招致命的练习;或刻板、教条地理解拳论,缺乏太极拳特色“沾粘连随不丢顶”、“听化拿发”、“舍己从人顺势借力”的细腻、突发、应变性,距吴公仪、董英杰、黄性贤时期水平相差甚远。笔者以为:现今的“推手”追求“打手”,是历史的倒退;现今流行的“推手”,尚有许多值得商榷推敲、探讨研究之处,故为文。
 

看了“太极拳“打手”与“推手””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推手常见错误及纠正

2.“太极拳二人推手解”的体悟

3.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4.论太极拳推手轻重浮沉

5.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6.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

7.太极拳推手要领

8.太极拳推手的步骤是什么

9.太极拳推手的重要技法

10.太极拳推手练功“八势”应用与变通

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

太极拳推手既有防身自卫的功效,又有强身健体的宝贵价值;既可用于竞技体育比赛,又可用于大众观赏,这是中国传统体育发展起来的一项对抗性竞技体育,太极拳推手非常有希望成为一项世界性体育竞赛运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

一、知形

即对人体形体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里主要是指导对对方形体变化的把握。如果对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动作式的太极套路应对,只能随人之进退快慢而相随。

随机应变,既考验我们的基本功底,也考验我们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最佳时机在于把握对方最初的动作雏形,即“一动”。因为这时对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处理。如果一动之机失了,可以继续破坏对方的发力距离,使之不能将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这样自然无损亦。

如果这一机又失去,则要用自己的身体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点,没了力点,对方的进攻同样无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对方发力距离之外到对方发力距离之内的过程,是一个知拍功夫。这个过程,是大多数练太极者长期难以做到的难解之谜。

二、懂劲

这里谈的懂劲,其实在上面用身体处理对方的力点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在与对方相接触的一瞬间,必须通过听劲功夫,知道并把握住对方的身体重心及其移动趋势。这样,我们便可以掌握制胜之道。

三、要做到化发结合,同化同发

许多人在实战中常常感到:我破对方的招后再去打对方时,对方却又变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无发人之机。

其实,这中间的秘诀在于没有把握住化发结合。太极中,从来都是阴阳共存,而没有先阴后阳或先阳后阴之说。要做到化发结合,其诀在于“遇力成桩”。

而桩必须是活桩,一虚一实,实腿承力,虚腿调整重心并及时根据对方重心之运动而进桩摧力。

也就是说,在承、化对方发来之力的同时,桩就要动起来,或进桩掤挤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劲,或绕步而走,施之以摆、扫、挒、扭等劲。总之,必须化发同时,以桩摧力。

太极拳推手的误区和学习要领

初练太极推手时,最容易有“顶、僵、丢、抗”四种病症出现。

1、顶

就是在与对手推手时劲力相接对项,彼用力,我也用力,以至出现敌我顶牛之病。

对此,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推手时,要注意把握“顺势”的技巧。

2、僵

就是在敌手进攻劲力作用于我的身体时,自己无法化避开,出现了失机漏势之病。

3、丢

就是在推手时不能将敌手沾黏固牢,而是与敌手脱离,有丢失之病。

4、抗

就是用自身的劲力相搏抵制住敌手的进逼,有刚硬而无韧柔之病。

对于以上四种误区,我们应该加以重视,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误区的原因所在,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初习推手的人多数单纯地追求技法和效率,急于求胜,因此寸步不让,导致冒冲、冒进,顶牛角力,技法水平自然不能提高。

2、有的学练者过多地沉醉于太极拳所谓的“化劲”上,你来我化,主观上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顶牛”,而致丢、僵等毛病出现,结果使自已一直处于被动之中,更不能有所提升。

推手过程达到“沾、连、黏、随”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在推手中应分清轻重虚实,做到“沾、连、黏、随”。以虚实来讲,即彼实我虚,而虚实的标准就是不丢不顶。只有如此,才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弹性连接。

当对手攻我时,我空而勿抗,谓之“沽”;柔而勿顶,谓之“黏”:挫而勿僵,谓之“连”。对手避去时,我接而勿丢,谓之“随”,力求达到均衡。

2、掌握正确的推手技法,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常用的习练推手技法有单手盘圈法、双手捋按法、四正手和四隅手等技法。

这里所讲的习练方法,是指以《太极拳论》为指导,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劲路变化进行运用,如此获得的扎实基础,对提高推手技术水平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手中要掌握上虚下实的变化规律,即上身要自然放松顺活,腰、胯和腿部扎实稳固。

腰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由腰发出的劲向下贯注于脚跟,向上可通过肩臂运行于掌指,因此,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顾右盼,上虚下实的变化都要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劲。

3、在推手中掌握好自身的平衡很重要。凭着和对手相触的某一点,进行听劲的走化,在变化运动中随时掌握并及时调整自身的平衡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变化自如。这就需要练习“随人”的技法。《太极拳论》中讲“从人则活,从己则滞”,就是证明。

4、坚持太极拳推手锻炼,正确掌握习练方法和技法要领,持之以恒地练习。,在练习中要体感悟专,不可急于求成、急功冒进。在习练推手的同时,也应强化拳架功法的修炼。

拳架和推手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习练,技术功法才能更为全面地得到提升。
 

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相关文章:

1.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2.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3.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4.太极拳推手要领

5.太极拳实战的三大必备技巧

6.陈式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

本文Hash:bc1ba04f582a00e952fd3b8a8d47755f9275fa5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