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支撑八面是太极拳学对身体要求的标准,含要求和功法双重含义。立身中正因是入法练习方法而容易做到,而支撑八面是功夫境地不易成就。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论太极拳立身中正。供您阅读!

论太极拳立身中正

就立身中正来说,立身能够不偏不倚,自然中正。立身中正有益于放松,所以求的是身体垂直一线。不论是外力抑或已身原有的力,都易于做到丝毫不差。能够一丝不差,定已在其中,因知松到虚无处,就是定力,才能有支撑八面之效,可知支撑八面不是用力或是用意,实在是真松后的表现,是自然得到的感觉。

中正的关键在于神意在头顶上虚虚领起,使脚下虚触地面,身肢自然垂直,能圆转无碍可随人进退而进退。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的根本,支撑八面是立身中正的显现,即为中正!所以只须在立身中正上下手,正确行功日久,即可获中定之功!

练习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是时刻存在的。但指导你的老师和能指出错误的同学不会时刻在身边。怎样在没有老师及同伴纠正的情况下,自我验证和掌握、在行功走架中每一举动都得刻刻需要留心做到的立身中正呢?有一个极为简单、极易于掌握、而且极有成效的方法:每一动结束后,都把双手及手臂垂落下去,而除此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能有分毫移动,切记!这时习拳者可以很容易的察觉并检验出自己立身是否中正、即是否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现象。如果觉得呼吸不畅,则属有前俯状态,可注意虚领顶意、以便舒直身形;如觉呼吸畅顺,腰胯以上象曰常消闲无事一样轻松随便时、即说明立身已中正;再把双手如前摆放好——自然仍不能牵动身形,再做下一动,而下一动仍如此垂手检验,以为成规。

如果双手垂落后觉有挺胸凹腰感,属有后仰现象、则气息必泄于胸。此时只须长呼一口气,自然会使气息下降,身形返正。总之,每一举动不管是过度还是定势(其实太极拳除了起式和收式都是过渡动作)都要使自己肩以下、胯以上的身体感觉和平常自然站立时没有异样即为正确。此法简单实用,双手垂落后,身体微有不适都能察觉到。以之验证自身,真正简单易行,收效在顷刻间。

立身中正是原则性很强的要求,而支撑八面是在这个要求上久练产生的功夫。简单的说支撑八面就是不怕外力从自己周身任何地方侵犯,理论上是在做到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周身内外已能阴阳互抱而成浑元一体(周身一家)。外力触及我任何部位,则彼处空松柔顺,自然会产生阴阳变化而形成动分虚实,随他来力而圆转,此谓之“人刚我柔”,我不必阻挡,他却自然无法进入我圈内,即无法对我造成威胁一此亦拳诀中“出圏容易进圈难”之意。换言之:能否支撑八面即是验证是否做到了立身中正的准则。

上述自我检验之法只是初学者的帮手,只不过让学者初识:任何妙法、皆离不开自然而已。要进一步做到能支撑八面,则需依太极内功练法,逐一修炼自身各部如头、肩、肘、手、胯、腰、膝、足等等。关于各部位的练功法理和要求。书中讲解已极为细致,令人无从添加任何东西。只能把自己在依法行功时的体会认识诉诸笔墨,以期对学者有所参考或能帮助读懂大道正理而已!

在实践中认为:头、足、腰三处更是关键中的要点。

头部是高级中枢神经指挥系统(大脑)所在。人的一切行动,都有大脑指挥主幸;凡进、退、顾、盼、定均须听从命令。诸如耳目观听、往来呼吸亦由大脑做主。在行功走架时,头部务要保持正直。顶上似有一丝相系而虚悬空中,自然神清气爽自有轻灵圆活之趣——拳经中所谓“顶头悬”即此意。关于头顶,拳经中要求要“虚灵顶劲”,这已为众所周知。虚灵顶劲的含义是虚虚的往上引领头顶上的意思,使身体拔长,双脚反虚着地面——当然这都是意思,脚下离虚而双轻,身体自然转动圆活,头部才能真正起到纲领的作用。

目宜平视、神宜内敛、口齿微闭则颈部松驰,即所说:头正颈直。头正颈自直、颈直自然顺,头顶始不容易产生偏倚的感觉,所以杨澄甫先师提到“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再进—步“虚灵神顶”,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头部的相关要求。“顶上要虚虚灵灵、轻轻松松,顶的虚灵状态是将精神放在顶上……”而阴阳顶学说,更是太极拳修炼领域里划时代的贡献之一!顶分阴阳,为前贤言所未及,却符合自然规律。“顶泄周身僵”,为什么顶会泄呢?顶上无阴阳,自然不会有阴阳变转,气血自然会泄于顶上,气泄血瘀、周身不僵而何为?

太极拳法理中的腰部可扩大到肩以下膝以上,要求此躯干部位空虚如灯笼,这种要求是符合古典拳经中“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境界描绘的。但其它部位还好说,但要“空腰”,很多拳家还接受不了。因为拳经拳论中有关腰的重要性指示最多,大致诸如:“其根在脚、转于膝、主宰于腰”、“腰如车轴”、“腰为轴”、“活似车轮”等等,因为“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间”(方能使)“腹内松净气腾然”,尤其是一首歌诀更深度的点明腰之重要性: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如此重要的腰在自然太极拳中竟以“不要不想”冠之,难怪人所难解!顺便说一下胯。生理解剖让我们清楚了人体躯干是由骨盆承托,骨盆端正则身体自然端正。骨盆的端正则取决于两胯是否放平,而往往腿部的运动又影响倒两胯的平衡。以此类推,则腿部产生不平衡运动的原因,必然是脚下不稳所致,是故杨禹廷先师说“脚要平松落地,不要踩地……”为什么不要踩地呢?踩地出力。必产生反作用力顺腿上行,足以影响身体的平衡支撑。

综上所述,可以明白立身中正的根基还在于脚,所以总结玄要,指出太极拳内修必自脚下始!双脚虚实分明,虚脚虚净、实脚实足。即为“立柱式单腿重心”即做到了立身中正。也彻底解决了双重的问题。说到双重,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究其因乃)双重之病未悟尔……”世人皆以为双重指的是双手一起用力,其实这固然也属双重的范围,但最重要的却是指的脚下虚实不清。太极求的是一圆运动,而圆只可有一个圆心,如果同时有两个圆心,还怎样运动?关于这一点,杨澄甫先师有一段精辟论述: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是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上边说的,虽然都是躯体形式的摆放,也有心意神识在内里主导,但并非最高境界。以观察先贤及个人体会中正功夫,随在自然皆是,毫无动转迹象,亦无造作之正直,足见上乘功夫实是存乎一心,心平气和则身中正不偏。练习太极拳,首先别忘了:自己是来享受的,享受合理的运动带给身心的舒适。如果在练的过程中得不到享受的美感,必然是错的。

错误会有很多,最大的莫过于立身之不够中正。因此可以说: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获得立身的中正。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倚靠任何一处。能够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思想的体现;做到了不偏不倚,自然就是立身中正!思想上说,立身中正是纲领,是因;有了立身中正的思想要求,才会有不偏不倚的功法指南,此为果。从行功法理上说,不偏不倚是行功方法,为因;做到了不偏不倚,结果显现为立身中正。两者互为因果,因思而异。

立身中正了,气血自然贯通上下。此理可比诵经的人,虽然终日偃坐,却也可得身心舒畅之功。这是因为:凡经中文字但能发音正确,皆会产生不同波动,从而产生疏通气血的功效。

关于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经有极为明确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当作坚涩讲,即不轻便不灵活。精神领起就是顶头悬了,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领起的作法导致了顶头悬的功用。歌诀说明“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是因为神贯于顶,满身轻利是因为顶头悬。

由此可知: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

神贯顶者:精神留意于头顶之上。顶头悬者:神意虚悬于空。

上边领得起,下边自然随;上边摆得正,下边即竖得直。这是理论上的明了。

行为上的理解也是靠思维:求得身体三线的存在,及处于一个立面上的垂直,即可达到上身中正(身体三线参考《人身三线说》)。

施为时以感觉完成:想象自己是这三条线,分虚实时呈一条线。也就是说,自身只是这线,再无他物!思想上把这线放置正直,定势时如此,运动状态中仍然如此;在行功中要求的顶劲永远不失,其实就是要练习者永远保持这个体线的垂直,等于是保持立身中正。因为精神领起来了,上下才是一个整体,才能做到上动下自随一切要注意是自随!下边自己随之,不须人为的主动相从!自随者,毫无意识;主动者,有意随从。头部为纲,身肢是目,纲举则目张,即此意也。

身体如线,是收敛,容易致柔!

初学者求如线,或粗或细,是实有;继而炼之成虚,终而若有若无,需时自在,不需时顿空,所谓忽隐忽现,运用在一心,而示人以无知无为,故能使“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

太极的拳术派别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名奏庭,1600-1680所创。

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 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创建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

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在温县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妇孺老幼皆练,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都形象地反映出当地习练太极拳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陈家沟历代名家辈出。

温县现有武术馆校30余家,其中文武学校有4家,习武场所近30家,家庭武馆20余家,学员2000余人,流动学拳人数达8000余人。300余名太极拳师在海内外开办太极武术馆及连锁加盟店300余家。

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传播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全世界的太极拳习练者高达三亿之众。

温县高标准编制完成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等,拓宽改造了陈家沟景区主要道路,建成了太极拳祖祠、太极拳祖林、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初步拉开了景区建设框架,积极开展了陈家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

2009年9月,温县与唐山聚鑫公司签署了总投资11.5亿元、占地3300多亩的“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协议。该项目主要包括中华太极拳国际交流中心、太极学院、北京阜外医院河南分院、太极养生基地和五星级酒店等子项目。2010年,该项目被省政府列入“重点项目”和“双千工程”。

河南省文化投资集团投资10亿元的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是一个以太极文化为向导的养生生态园。项目包括陈家沟古村复建,太极养生小镇打造,太极文化及太极拳文化的深度发掘,以及观光生态农业、体验式旅游示范基地的拓展。建成后,将成为集写生、写作、旅游、养生、影视拍摄、文物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原特色风情古村。

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汉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看了“论太极拳立身中正”文章的人还看了:

1.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2.论太极拳之定

3.论太极拳之调形

4.太极拳“三竖四平”求中正

太极拳教学:如何做到“周身俱能轻灵”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学习啦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太极拳教学:如何做到“周身俱能轻灵”,欢迎阅读。

 

 如何做到“周身俱能轻灵”

首先,四肢要完全纳入被动的状态

人的四肢,在习惯上是自动、直动的。太极拳用的是“意”,不在外面。

这里的“意”,非意念之谓.乃专指太极的一种特殊打法——“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和“意、气、神”融为一体的一种劲道.体现为虚无劲、空灵劲。这种劲道.柔中带韧,所以.能够把四肢带动得大松大软.大舒大展,柔和缠绵,抽丝挂线,其感觉,很奇特很美妙,也很难以笔墨形容!

至于“意、气、神”,系人体的一种虚能.是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只不过存在的性质是空虚的、自在的。太极拳通过它的理法,把这种空虚的、自在的性质,变为物质的、自觉的性质,使之对人体的健康和技击产生作用。只要注意去练、去悟,不难掌握。这是“周身俱能轻灵”的首要条件。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其表现误区在于四肢的自动、直动,即手脚的比比划划.这同外家拳是一个样子。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动作的快慢而已。从外观形状上看.猫腰弓背,虚实不清.毫无太极拳的味道,《《《太极拳论》》》三个“无使有”之一指出——“无使有凸凹处”,就是说的“胸不凹.背不凸”.亦即胸和背部要“开”。胸和背没有内在的“开”劲.怎么能够带动四肢运作呢?

其次,须用“守窍”之法,即盘拳架要“拿丹田炼”

拿住丹田练,是个什么概念呢?是指太极理法基本上都掌握之后,这时的行拳.就要把“心”收到丹田,把丹田当做行兵布阵的指挥部.一切动作和呼吸,由丹田主宰.由丹田牵动,由丹田供给,如此,则一应俱应,一得百得。这里.难以尽述,只可举例来谈。

譬如.拿住丹田练.上身就会顺应地、自然地放松(松.指掌握太极理法相应体现出来的那种松的境界,非主观刻意所为),劲落脚掌,内气通地,有如大树植地生根.脚底产生”实”虚实的实 和“稳”的感觉。反之,脚底没有“实”和“稳”的感觉,上身就必然没有松开。上身松不开,就轻灵不了。

再譬如.拿住丹田练.盘架就明显地有底气.劲势整,不零乱,不飘浮.“意、气、神”的劲道就足了;“意、气、神”的劲道足了,就是虚无劲、空灵劲足了。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了,自然周身就能够轻灵了。

再譬如.拿住丹田练.盘架就明显地有底气.劲势整,不零乱,不飘浮.“意、气、神”的劲道就足了;“意、气、神”的劲道足了,就是虚无劲、空灵劲足了。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了,自然周身就能够轻灵了。

太极拳学习相关文章:

1.太极拳教学视频

2.太极拳理论十篇

3.初学者如何学太极拳 学太极拳的方法技巧

4.初学太极拳的必须知道的知识

5.学习太极拳拜师与不拜师的不同

如何做好太极拳拳式中的“蹬脚”动作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今天练习太极拳的大众越来越多,这其中最常见的太极拳有24式、42式。由于大多数习练者缺少武术基本功,因此上对太极拳中“蹬脚”动作的演练方法,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得其法。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做好太极拳拳式中的“蹬脚”动作,欢迎阅读。

如何做好太极拳拳式中的“蹬脚”动作

一、做太极拳势中“蹬脚”动作时,脚蹬多高为宜?是不是越高越好?

很多拳友都问我做太极拳势中“蹬脚”动作时,脚蹬多高为宜?是不是越高越好?我认为作为演练套路,蹬脚高一些既能得到裁判的高分又能得到观众的喝彩,体现出参赛运动员的腿上功夫。作为实战动作,有句武术谚语叫“起脚半边空”,说的是在起脚的时候,自身不宜控制重心,容易受制于人。“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这句谚语对蹬脚的高度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人们普遍认为蹬脚的高度是与腰同高或低于腰,非常符合实战应用。但进一步来说实战时脚蹬的高与低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时机的需要。在蹬脚的实战应用中腿部柔韧性差一些可以蹬的低一些,比如蹬对方小腿、膝关节、大腿、小腹;柔韧性好一些可以蹬的高一些,比如蹬对方胸部、头部亦可,当然腿部的柔韧性好,每次练习蹬脚高度超过人体的头部,那么蹬对手腰部以下的就相当容易了。

二、怎样提高蹬脚高度?

提高蹬脚的高度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首先加强支撑腿的力量练习,如做单腿蹲起练习、蛙跳、矮子步等等。其次加强腿部柔韧性练习,如做正压腿、侧压腿、控腿、纵叉、横叉等。再加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如在较软的海绵垫上做太极拳蹬脚练习。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是“慢功夫”,贵在坚持练习,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蹬脚时怎样保特身体平衡呢?

一拳友与我交流时说:“我做蹬脚动作时,身体重心把握不好,总是左摇右晃”。问我怎样改正。我说你打一遍我帮你看一看,他做蹬脚动作时的顺序是:十字手接手同时身体重心上移提膝一一出脚蹬击同时出掌劈击,他做完动作后,我出右拳击其头部,让拳友十字手上架接手同时单腿支撑另一腿提膝,我右臂稍一用力下沉,拳友便左右摇晃。我说再来一次,我还是出右拳击其头部,让拳友十字手上架接手(双腿着地),我右臂用力下压,拳友没有出现东倒西歪的现象,这是我说调整重心提膝蹬脚。拳友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的功夫不到家,只是动作顺序有先后啊”。习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保特身体的平衡,如果身体前俯后仰、左右摇晃,就不能打好太极拳。那么怎样保特身体平衡呢?只从软软的海绵垫上联系平衡还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从蹬脚拳势“攻防含义”理解,更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练习时要求具有形神兼备的武术特有风格和特点,太极拳习练离不开技击方法的指导。让我们通过了解太极拳蹬脚攻防含义和蹬脚拳势动作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如何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右蹬脚攻防含义为例:(注:着长衫者为甲,着短裤者为乙)乙上步进逼,出右直拳击打甲头部,甲借势用十字手上架其右臂使其打空,甲动不停顺势提右膝顶击乙裆(腹)部,乙含胸收腹回缩缓冲,甲相机出右脚蹬击乙腹部或胸部同时左掌控其右臂右掌劈击其头部。

太极拳文化只能通过传授并通过自己刻苦修行转化为对太极拳的感悟,才能理解太极拳的实质和内涵。通过了解右蹬脚功防含义可以看出右蹬脚拳势动作顺序:十字手接手——身体重心上移提膝——出脚蹬击同时出掌劈击。技击动作顺序有先后,产生的技击效果就不同。在演练套路时从拳势动作的攻防含义出发,更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便可以让我们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共同研讨进步。

太极拳拳式相关文章:

1.实战杨式太极拳

2.练太极拳的四个方法

3.太极拳教学视频

4.太极拳入门知识

5.太极拳四十八式的特点

本文Hash:15a6654a8ef618a2bbe57feab0a57526c4938c9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