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的种类详细分析

        徒手攀岩是一项极度危险的运动,但是依然有很多的热衷者。徒手攀岩的危险,大都来自它所在的环境,所以不同的岩壁,即便同样是不做保护的尝试,彼此间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徒手攀岩的种类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徒手攀岩的种类

一、按岩壁种类分类

1、自然岩壁攀登:

定义:在野外攀爬天然生成的岩壁;一般是开发和清理过的难度或抱石路线;

优点:可以接近自然,充分体会攀岩的乐趣;岩壁角度、石质的多样性带来攀登路线的千 变万化;由于岩壁固定,路线公开且可长期保留,所以自然岩壁的定级可经多人检 测对比,成为攀岩定级的主要依据。

缺点:野外岩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时间和金钱花费都较大;路线开发也比较费力。

2、人工岩壁攀登

定义:在人工制造的攀岩墙上攀登,包括室内攀岩馆和室外人工岩壁;

优点:对初学者安全性较高;交通方便,省时省力;不可预见因素少,可以定期训练或进行专项训练;人员密集,便于交流切磋;另外,人工岩壁可以对路线进行保密性设置从而成为攀岩比赛的主要形式。

缺点:缺少特殊地形,创意性少,自由发挥余地小;支点的可调性使得人工岩壁路线常变,定级主观性更强,准确度偏低。

二、按攀登形式分类

1、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

定义:不借助保护器械(主绳,快挂,铁锁等)的力量,只靠自身力量攀爬;

特点:此种攀登形式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较符合体育的涵义范畴,考验人体潜能。

2、器械攀登(AID climbing)

定义:借助器械的力量攀登;

特点:在大岩壁攀登(big wall)中较为常用,对于难度超过攀登者能力范围的路线有时也借助器械通过。其意义存在于攀登者的项目目标和活动历程中而不在于攻克难度动作。对器械操作的要求较高。

3、顶绳攀登(top rope)

定义:在岩壁上端预先设置好保护点,主绳通过保护点进行保护,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不需进行器械操作。

特点:安全,脱落时无冲坠力,适合初学者使用;但对岩壁的要求苛刻,岩壁必须高度合适(8到20米)且路线横向跨度不大,由于需要绕到顶部进行预先操作,架设和回撤保护点的工作都比较繁琐。有时为方便初学者,可在先锋攀登的路线上架设顶绳。

4、先锋攀登(sport)

定义:路线预先打上数个膨胀钉和挂片,攀登过程中将快挂扣进挂片成为保护点并扣入主绳保护自己,攀登者需要边攀登边操作。

特点:在欧洲尤其法国最为盛行,它比传统攀登安全性高,可以降低心理恐惧(fear faCTor)对攀爬的影响,从而全力以赴突破生理极限,挑战最高难度;另外,在角度较大或横向跨度较大的路线中,先锋攀登方式比顶绳保护有更大的便利,可以让攀登者脱落后很容易地重新回到脱落处,对难点进行反复练习。由于这种方式使攀岩由冒险的刺激运动变成安全的体育训练,所以先锋攀登称为sport climbing。

5、传统攀登(traditional or trad)

定义:将不同规格的岩石塞放置到岩壁上天然生成的裂缝、岩洞、石桥等地形中,形成保护点,再使用快挂和主绳进行保护;攀登者边攀登边操作。

特点:是最初最天然的攀登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岩壁的完整性,在国外,老一代的攀岩者十分推崇此种形式的攀登;但操作复杂,需要相当丰富的器械操作经验,相对而言难以掌握,并且比较危险,对传统攀登感兴趣的攀岩者一定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6、抱石(bouldering)

定义:攀登路线短、高度低、难度大的线路,不使用主绳、安全带等保护装备,代之以抱石垫作为坠落时的缓冲。

特点:操作简单便利,费用低;对攀登者的心理调控和耐力要求降低;是攀岩运动的新兴分支。

三、按岩壁的大小分类

1、单段路线(single pitch)

单段路线;一般低于25米,50米的主绳可以保证攀登者到顶并返回地面。人工岩壁路线多为此类。

2、多段路线(multi pitch)

多段路线;当岩壁高于25米时,一般主绳长度就不够了。这时路线会被划分成数小段,每段长度在50米以下,攀登者完成一段后,架设保护点,保护第二人到达同样高度,这样主绳也被带到了此处,可以进行下一段的攀登。攀登到顶后,下降过程也需分段进行。

3、大岩壁(big wall)

大岩壁;也是多段路线,但路线更长或难度更大,需要一天以上才能完成,除了保护装备外,攀登者要携带饮食露宿的物资。

攀岩常用装备

1、攀岩需要我们准备一些保护装备,也需要准备一些运动时候的工具,其中安全带是作为攀岩的人最需要的工具,主要是保护攀岩朋友们的人身安全,这个是开始攀岩的新人需要有的工具之一。

2、我们在攀岩的时候需要爬上去,所以也需要降下来,那么作为初学者也需要购买下降器,作为一个初学者一般八字环下降器就可以了,这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下降器。

3、攀岩需要很多的准备,作为初学者自己在攀岩的时候安全很重要,所以我们还要准备好安全铁锁和绳套,这样可以在攀登过程中休息,也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主要是自我保护的工具。

4、我们必须准备的攀岩工具还有一个是头盔,因为我们攀岩的时候难免有小石头会掉下来,这有时候安全头盔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所以我们买一个安全的头盔是很必要的事情。

5、攀岩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专门的鞋子,这样才可以攀岩的时候顺利进行,我建议大家买专业的攀岩鞋,因为这样的攀岩鞋是一种摩擦力十分大的专用鞋,用这样的鞋子攀岩,你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攀岩的好处

1、强身健体:增强人的身体技能,锻炼身体,这是每一项运动都能起的作用,具体攀岩运动的本身属性而言,它能显着锻炼人上肢力量,小肌肉群,肌肉纤维,这些都是其他运动所不能做到的,科学的训练也能很好的锻炼心肺功能。

2、减肥塑型:攀岩运动消耗能量巨大,也是快速减肥的不二选择,而且一定的训练后身体肌肉线条明显。

3、强健骨骼:上了年纪的老人及办公室人群容易骨质疏松,练习攀岩后,筋骨能保持持续有力。

4、增加身体的柔软度:对于攀岩来说,更重要的是增加身体的柔软度与协调感,它比增加人体的体力更加重要。而且国外已经有一些医疗领域,将攀岩作为矫治小孩肌肉发展以及眼睛、手、身体的协调训练上面,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5、专注力:在攀岩的时候,脚下需要一心一意地踏着岩块,需要留意身体在岩块上移动的每一个细节,只有集合所有的心神肌肉才能实现更好的攀登,这样对于培养人对事物的专注度是非常有利的,非常适合精力容易涣散的人运动。

猜你喜欢:

1.攀岩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2.攀岩的分类形式有哪些

3.攀岩的好处有哪些

4.攀岩极限运动的特点讲解

骑自行车手麻的原因详细分析

很多自行车爱好者都不知道骑车手麻是怎么回事,手麻的原因有很多。不少人喜欢骑行或者骑自行车上班,不但可以避免交通路况,自由性更强,可以随意观看沿途的风景。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骑自行车手麻的原因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骑自行车手麻的原因

1、血液不畅

很多人骑车一直用一个姿势,但是长期一个姿势握把容易引起血液不畅,从而导致手部发麻,因此,养生之道网建议长途骑车的人要不时地换一下握把姿势,缓解姿势疲劳,使血液流通,或者用热水泡手,加快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可以在车把上装副把,但是手握副把要注意路面,以便手及时换到主把刹车。

2、手部劳累

因为要用力掌握方向,所以手指用力握车把的时间长了手自然会劳累困乏,一个人如果连续骑行时间过长,自然会手困手麻,这种情况下的手麻就建议骑车人下来休息一下,让自己的双手歇歇。

3、高度不适

正确调整车把与坐垫高度。因为车座与车把高度不合适,也有可能会导致手部肌肉麻木,所以骑行前一定要调整车座与车把的高度,让自己骑得更舒服。

4、吹风受寒

骑车的人如果过于追求骑行速度,就很可能会吹风受寒,手部在最前面,首当其冲受寒风的刺激更大,受冷麻木也是手麻的一个原因,所以,养生之道网建议大家骑车时要保证手部不受寒,冬季外出骑车一定要戴手套。

5、颈椎病

手麻的情况不能排除颈椎病,因为颈椎病可以压迫血管神经从而导致人出现手麻的情况。这个可能是因为骑车的时候表现突出,颈部不自然造成的,更可能是长期用电脑握鼠标的后遗症。大家平时要做好颈椎保健工作。

正确的骑自行车姿势

1、 坐垫角度:

一般坐垫需要水平安装,或者前端稍稍低一点,但尽量不要前端上翘。

有人骑完车后常常会抱怨胯下痛,这可能是坐垫前端对PP或大腿内侧的压力过大所致,这时需要检查一下你的坐垫是否水平,甚至可以将坐垫的鼻端稍稍向下调整一点,这样做可以减轻对胯下部位的磨损。

还有减少磨损的有效方法:穿上带护垫的骑行裤。`

2、 坐垫高度:

坐垫高度不合适,长途骑行后会出现膝盖疼痛,且多数时候,人体膝盖的损伤不可恢复,医生也仅能帮你保持状况不再恶化,需要重视坐垫高度的设置,保持正确的姿势则不会损伤关节。

我的经验,车座最合适的高度:当脚蹬到最低点时,腿可不费劲地伸直,膝盖可以不用弯曲,但腿稍稍使劲伸直的时候,膝盖可以有微量弯曲,就好了;这样在骑行中可以让血液在骑行过程中通过膝盖。

当然,如果你还不适应新单车,不习惯把坐垫调得过高,可先降低一些,慢慢再升高,一且以安全为先。

3、 背部、脖子的姿势:

骑行中需要背部是直的,但不是竖直,是前倾而笔直的,要从臀部前倾,而不是腰部或后胸,否则变成罗锅或虾米-----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需要让脊柱尽量笔直,否则长期骑行后, 会背痛难忍。

脖子自然挺直,别太低或太挺,否则脖子会酸-----如果你感觉脖子要低一些、耷拉着脑袋才舒服,那你是需要休息了,尽快去休息吧。

骑自行车的好处

1、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

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是异侧支配运动,两腿交替蹬踏可使左、右侧大脑功能同时得以开发,防止其早衰及偏废。

2、能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

骑自行车运动对内脏器官的耐力锻炼效果与游泳和跑步相同。此项运动不仅使下肢髋、膝、踝3对关节和26对肌肉受益,而且还可使颈、背、臂、腹、腰、腹股沟、臀部等处的肌肉。关节、韧带也得到相应的锻炼。

3、能减肥。

骑自行车时,由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

4、可改善性功能。

每日骑自行车4—5公里,可刺激人体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分泌,使性能力增强,有助于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

5、能益寿延年。

根据国际有关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在世界上各种不同职业人员中,以邮递员的寿命最长,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传递信件时常骑自行车的缘故。

猜你喜欢:

1.各种骑车疼痛的解决办法推荐

2.自行车运动员如何计划训练

3.自行车选购窍门

4.自行车运动的好处有哪

5.新手练习动感单车有哪些主要技巧

网球新手的发力要领详细分析

作为一名网球新手,想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那么就要学习网球技术,多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打网球。其中,网球发力技巧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网球新手的发力要领讲解,希望能帮到你。

网球新手的发力要领

每名网球爱好者都梦想自己能打出力大势沉的击球。这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对于网球新手来说这并不容易。网球新手如何发力,网球新手发力有哪些技巧呢?大家一起探讨下。

许多人一学会打网球就迫不及待地想同职业球员那样打出力道十足的击球。痛快地发力击球的确很诱人,但是一记高质量的击球却需要在速度和准确之间寻找平衡。即便你的击球已经有了一定准头,但要想在机会球面前打出有力的一击还需要更多的工作。

追根求源,无论是发球还是抽球,动力都源自脚下。曲膝、蹬地、伸直上身的动作会帮助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经由腿、躯干和前臂输送到球拍上,使击球的力量更大。

很显然,这一传输的过程越是顺畅,力量的损耗也就越少,击球的力量也就越大。协调这一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使其彼此协作才能收到良好的发力效果。

对初学者来说,协调运用身体的各部分完成挥拍并不容易,且和打球的人自己有没有力气的关系不大。通常初学者的问题多集中在发力链条中各环节彼此之间的滞肘效应,也就是有一些肌肉产生的是阻力,导致你越是发力,击球力量的损耗就越多,不仅无助于释放力量,还会让肩膀受伤。

虽然仅依靠肩膀和上体的发力为击球提供力量是可能的,但对初学者来说,运用身体的每个部分一起发力才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肩膀。

以发球为例。从脚蹬地开始,力量经过腿、膝盖、臀、腰、肩膀和手臂的时候,持续吸收了各个环节自身发出的力量,最终传送给球拍,使之在击球瞬间产生出巨大的拍头速度。为了达成这种力量的顺畅汇集和传递,我们可以分两步走。先弯曲膝盖,通过伸展腿部让身体的重量在挥拍的过程中向前转移,当腿部的伸展比较顺畅后力量就可以继续向臀部和肩部传递了。

局部训练卓有成效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让它们协调起来,让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感到舒服。发球中,手臂的挥动和腿部的蹬直动作是有明显先后次序的。

如果你在蹬直腿的同时就开始挥动手臂的话,无疑会白白浪费掉来自腿部的力量,使击球只能用到手臂的力量了。从发球的准备开始,就要先确认自己的双脚已经恰当地用力,感觉到来自地面的力量正自下而上地通过身体发力链条的每一个部分。

怎么样预防网球肘

某某某因伤退赛,这个词在当今网坛非常流行,我们从很多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职业球员这方面的报道。在职业网球运动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伤病,它给球员、观众和比赛组织者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其实,对于我们普通的网球爱好者来说,虽然不像职业球员那样,训练比赛压力那么大,但仍有可能出现伤病,今天,我们就谈谈让很多人担惊受怕的的问题——网球肘。

预防是对伤病最好的治疗:

有很多人还不知道网球肘到底是个什么病,难道是所有打网球的人都会有网球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网球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所谓的网球肘,就是“肘关节的肱骨外侧髁”这个部位出了问题,这个部位是人伸指伸腕肌的止点附着位置。它的损伤,可能是由于一次用力不当导致急性损伤,也可能是由于细微损伤的不断积累,而形成慢性损伤或者退行性变,这个就叫网球肘。许多人认为,网球肘只有打网球的人才会得,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些家庭主妇、手工业工作者同样可以遭遇网球肘。

患有网球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治疗网球肘,一是劲儿使大发了,专业术语叫肌肉的主动收缩力量,超过了肌腱和附着点的承受能力;另一个是没劲,力所不能及,也就是肌肉受到强力的被动牵拉。

哪些动作容易导致网球肘

(1)单手反拍击球时,为了控制球的方向和速度,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了拉力;击球瞬间所产生的肌肉被动拉长的力量。看来,单反如果动作不正确是相当容易引发网球肘的。

(2)正手采用拉大上旋击球,也容易导致网球肘,因为这种技术要求在击球时,前臂用力旋前。

(3)发球时,由于球拍的最后随挥(压腕)动作,也会使得屈指屈腕肌被被动拉长。

上述动作使“屈指屈腕止点”处受到不断的牵拉,最终导致网球肘发生。想想也是,毕竟不是少林寺出来的,这么个折腾法谁也受不了啊。

网球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肌腱炎(慢性炎症性损伤),但最近也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退行性变——一种功能退化的表现。这个的意思就是,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既然不好治,那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预防网球肘的关键,是要控制好局部的负荷量,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猜你喜欢:

1.网球发球的要领有哪些

2.网球新手训练方法介绍

3.网球运动怎么发力

4.打网球中发力的问题解析

5.网球对墙击球训练方法

本文Hash:17bd74194846553bd8ff09c5ccf7a233048dfcf8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