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的心理学

导读: 武术中的心理学1、 武术中的心理学2、

一般说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武术中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中的心理学。

武术中的心理学1、

中国武术与其他运动的主要区别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哲学韵味,重内意,轻外形,讲究意气神的训练。武术运动中常说的“意到气到力到”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所谓“意到”,就是说在练功的时候集中思想,排除杂念,以意领气,以气促力,内外合一,从而达到调动人体内在潜力的目的。而练功中所忌讳的气浮气逆,有形无意,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因为心情紧张,或呼吸不得法所造成的。练功前强调放松入静,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还有拳术中的“势断气连”、“形断意连”也就是说动作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内心活动并没有停止,通过眼神、气势等心理活动将下面的动作连接起来了。中国武术就是要求自我调节,要求做到“山崩于前而不乱”,胸怀若谷,大气磅礴。在心理上要有战胜一切的气概。

中华武术各个流派都非常重视其内在的“精神”、“意念”的训练。长拳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南拳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腿)";八卦掌提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练心、神、意念足”,等等。这些“心”,“神”、“精神”、“意念”等人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要求,正是心理学所描述的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在此,我们来看看太极拳运动的心理状态: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用意而不用力,

要求“先在心,后在身”。演练时必须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心平气静,没有他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候,人体大脑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就会产生高度兴奋而促使其他中枢处于广泛的抑制之中,使定向性的心理活动得到强化,而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和自身的消极意念就会得到控制。人们练习后,可感到周身血脉流通而不气喘,身心舒适,精神焕发。再者,太极拳动作结构复杂,往返多变,有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特点。因此,人体在有意识地引导动作的同时,还需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使精神得以高度集中。
 

武术中的心理学2、

随着武术的发展,对武术运动者的心理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代散打的瞬息万变,更是要求具有超凡的心理素质。中国武术中有许多良好的心理训练方法:

①“意练”。在传统武术训练中,师傅往往选择一恰当时机,令徒弟回忆某一动作或整套动作的完成过程,以及完成练习时人体的内在感觉。这在传统武术训练中叫做“意练”或“想功”。传统武术中正是通过这种练习,使学习者对动作的表象和感觉不断地受到新的感觉材料的补充和修正,逐步完整和“印记”下来,又不断地以补充修正后的表象和感觉去指导练习。还可以假设敌手练习。拳谚说:“有形打形,无形击影。”意思是说在有敌手的情况下,要根据敌手情况,作出相应的攻击动作或防守;在单人练习时,要假设敌手的位置、姿势、企图等相关因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高质量地完成动作。这也是培养“武术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太极拳的入静练习。使注意指向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特定物体,或集中注意于引导深沉呼吸而不存杂念。长期反复练习,随着注意力水平的提高,可逐渐缩短达到“入静”状态所需的时间,提高抗干扰的能力。

③在车轮上拴一块带色的布,使车轮转动,让眼睛跟踪注视不存杂念,并逐渐延长注视的时间。

④夜间燃香一炷,注视香头,尽可能延长静心注视时间。

⑤高悬一盛水而微漏容器,注视其渗出的水积为水滴,并追视水滴掉地。周而复始,不存杂念。

武术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人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现,具有喜怒悲惧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以及皮层下部的特定运动。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情绪伴随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消极的情绪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下面学习啦小编带你了解一下武术教学中的情绪调控,欢迎阅读。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教

 

 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通过自身的示范、语言以及音乐和其它教学媒体,同时,也是通过自己的情绪来进行教学的。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认知过程。研究认为,武术教师情绪的作用,不亚于言语示范。一位教师如果能把他那种优美、充满活力的武术动作以及实用的健身知识,以认真、耐心、热情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就会自然的使学生在一种主动、热烈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肯定是好的。

武术教师的情绪调控过程可以分课前和课中。首先,教师应在课前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好,上课时就能以饱满、愉快的情绪影响学生,这对师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接受不良刺激。情绪理论家希尔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如果体育课前受到非良性刺激,就会把消极的情绪带人课堂,当然要避免,而要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尽量把教学引向学以致用的方向。选择一些简单易学,富有朝气的内容,为学生筑造良好的武术基本功。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掌握武术动作和技术,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要使一堂武术课保持愉快、活跃的状态,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情绪,关键在于教学中的情绪调控。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对一些接受能力和协调性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而不是批评指责他们。其次,课中调控与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有关系。性格暴躁、懒散的教师,与和蔼可亲、耐心热情的教师,他们的上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堂武术课的各个部分,应采用不同情绪的调控。在课的开始,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准备状态。在课中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教师站在台上,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应该带给别人美的感受和想模仿你的欲望,这是最到位的效果,在练习时教师多采用“很好”、“加油”等提高情绪的激励性语言。内容安排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注意练习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使练习者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推迟心理疲劳的出现。如学生情绪不佳,课堂纪律不好时,要巧用教学技巧,尽快消除不利因素,使学生情绪达到高潮。到结束时,应适当调节学生情绪,逐步降低高潮情绪,使得武术教学活动在平常亲切亲近情绪中结束。

 

 二、武术教学过程中对

学生情绪的调控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对情绪做过分类。例如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量度:愉快——不愉快,激动——不激动,紧张——轻松。经过研究,学生情绪在武术课上主要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表现为兴趣、愉快、轻松。

第二类:表现为紧张、胆怯、害羞。

第三类:表现为无兴趣、厌烦、不愉快等。

上述三类情绪对武术课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过考察,作者认为,在武术课的新开课阶段,出现第二类情况的学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怕动作学不会,做不好,或是怕其他同学笑话,就不好意思完全把动作做出来,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应采取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措施,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设法消除和改善紧张、胆怯的情绪,让第二类情绪向第一类情绪转化。

对于个别出现第三类情绪的学生,可以与其在课后进行相互的沟通,充分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明智的教育手段,这样才有利于武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具体的做法对学生情绪进行调控。

第一,注意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根据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可扩散性,师生之间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教师要及时捕捉情绪的信息反馈,对愉快情绪进行扩散,对消极的情绪加以控制。

第二,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自创自编自演,教师和同学一起作评委进行评比,在打出集体分的同时,给不认真的学生打个人最低分,作为最后考核的参考分。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增强了人人参与的意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障碍,在每一个动作的创意上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也享受了成功的愉悦。通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健全人格的形式,为将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在武术课中,安排学生观看国内外武术比赛或优秀的教学录像带。因为录像中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动作,姿态优美,舒展大方,能够唤起学生对武术运动攻防意识的想往和追求,并对武术运动产生更加感性的认识。了解武术运动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也能给学生在练习或创编时作为借鉴。

第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情绪理论家汤姆金斯认为,学是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对动机起很大作用。所以我们在调动学习武术的积极情绪时,要把情绪和动机联系起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武术运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的作用,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己有实际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运用动作示范以及表情、语调,调控学生学习武术的情绪。动作示范以及表情和语调,是人们彼此理解,互相沟通,互相感染的渠道。武术教师做任何技术示范或表情及语言的鼓动性,都可能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或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武术教师应善于用“示范”、“表情”和“语调”向学生传递信息。

情绪调控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政治《调控情绪》试题及答案

2.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控制情绪的经典语句说说

4.职场新人应该如何学会调节情绪

5.有关控制情绪的生活随笔:别做情绪的奴隶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说起中国武术之根源,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虞舜时期,就出现了“武舞、兵舞”等带有武术色彩的运动;商代武术已初步形成:甲骨文“斗”字,像两手相搏之形,表明徒手搏斗是经常的事。《诗经·巧言》视讽刺责骂搬弄是非的小人为“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可见拳术在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然而,中国武术与哲学的关系则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古今,武术无不充满着哲学的韵味。如太极拳原理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便是大量实践经验中归纳出的朴素辩证法。又如少林武术便是从老庄“虚而待物”、“耳止于听,心止于符”等思想中萌生出的“内功养生之道”。又如自然门总诀中“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包含了运动及矛盾论的哲学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有鉴于此,下面列举一些中国武术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出中国武术的真谛。

1 中国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1.1 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转化规律”的哲学思想

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小的力去战胜大的力,这其中包涵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大”与“力小”是矛盾的双方,按一般看法,“力大”应战胜“力小”, 但中国武术却看到了“力大”与“力小”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的途径就是“用劲之通”,使“力虽小,然击于关节,效大;力虽大,而化之虚无,效小”,从而实现了“大、小”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具体来说,太极之《打手歌诀》有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击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太极之中,充满着这种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又如太极技击系用柔力,它对任何加于我之力, 抱定不抵抗的态度,予以走化,使之落空,然后引出对方弱点,运用合力的原理进行发力,从而收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最高的技击效果。再如“自然门”总口诀道: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其中所包含的“因敌动态乘隙借力”的思想也是一个将“敌之力”与“我之力”一对矛盾以“借力”方式转化的例子。

1.2 体现“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全面的观点是指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可犯“一点论”的错误。中国武术中始终贯穿了“健身与自卫”,“攻与守”,“气与力”等一分为二的全面看问题的思想。如“自然门”万籁声老先生曾说过:自然门中充满了“一Ο”哲学。自然门功夫,以气功领衔,一分为二,即健体与自卫,最后又归结为养身,又是合二为一,是辩证统一的。一之屈为Ο,Ο之为一。故自然门功法行之如Ο形,各种动作亦如Ο。Ο为古书之灵,Ο亦为零。Ο为数字中最大的,Ο与灵同音,Ο为圆形。方而不圆,无以应强敌,圆而无方,练而无功夫。此灵而又要圆,圆而又要灵,不然谓之不灵。不灵,不足以制己,亦不足以应人。明此者,是谓得道。“道者,人生之真理也”!故曰:“技也近乎通”!自然门功夫与处世同,均系自一点上起,由此一点,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圈,包容宇宙,无不适应,故有“环中要妙”四字诀。能明此理,通达人情物理,斯谓之自然,即自然而然,无始不终,均在一Ο之中。有此 可见,全面的思想和一分为二的思想是贯穿于中国武术之中的。

1.3 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哲学思想

《庄子·刻意》中写道:“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其中包含了修身养生之道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不二”,这一点在中国武术中得到体现。如中国武术中有把各种动物的搏击形态结合武术的攻防特点,创编成为仿生拳套路,成为象形拳类的主要拳种之一,并有“龙拳练神,狮拳练势,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柔,雕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从中可见中国武术“物我不二”的思想融合。又如太极拳讲究“气”与“力”的融合,实则也包含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在古代,“虚”与“实”,“死”与“生”,“天”与“人”,“气”与“力”往往是相近的一对矛盾。中国武术不少派别也强调了“取天地之气”的重要性,即不仅依靠“己之力”,而且也要借助“自然之力”,将“己之力”与“自然之力”合二为一,从而不分“物我之力”,“通融”为“合力”以功守。在不少武术派别的“总决”中都有这一层思想。这样就克服了只依靠自己之力的“孤立的看问题”的错误。
 

1.4 体现“量变与质变以及量质互变”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质变。同时,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又告诉我们:要注意“度”,有时须把事物的发展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有时又要突破这个“度”,将之推向质变。中国武术在这个“度”上是大有讲究的。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几层,一推、一抓的程度有多深,皆有讲究。武术修为高的人,一招一式,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这正是很好地控制了“度”。譬如说:虚招的力不可大,但太小,则起不到佯攻的作用,甚至立即被对方所识破。这时就要依靠发招者掌握“力度”,不轻不重,方可起到作用。而有的招式,却在于 “一招制敌”,故其力须发于一瞬,如雷劈顶。用的力自然是要“奇大”,力大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一招制敌于死地”的质变。具体来说,如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柔中突出“奇力”,突破量变,达到质变,从而达到制敌的目的,在无意中受到重创。总而言之,在中国武术中,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这使中国武术成了一件相当精致的艺术品。如一幅名画,色彩与笔法,皆恰到好处,不愠不火。其实,中国武术在学习上也是一直强调“循序渐进”,最终达到一个“悟”,这也是一种量质互变的思想。

1.5 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它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首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其次,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再次,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矛盾特殊性要求人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各个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国武术的制敌策略中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即根据不同敌手的特点及同一敌手的不同招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回击与防御,避免了僵化与教条主义,求得了主动。许多中国武术的派别都讲究“有招无式”,也创造了不少“散手”,以便应敌时灵活使用。为了求得这种先知敌而后根据敌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制敌的效果,不少派别提出了“后发制人”,如太极中的“后发先制”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后发制人”就是先采取防御态势,待了解敌情后,再找准时机,后发制人。这些蕴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制敌之道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有的放矢”地进行反击,而非盲目的攻击,这样既有套路之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可谓高明。

2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的一招一式无不蕴含着哲学的智慧。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既是制敌制胜之道,又可成为我们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也许并不能说每个学武、习武之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学习中华武术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哲学的智慧。

本文Hash:cf18eada73bf66a631b4b03135ebe93b3a893d2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