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武德教育

导读: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1.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及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1.1 性格双重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相并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理性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1.2 对未来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但缺乏正确面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和自傲的心理。 1.3 自主好强,但缺乏宽容谦让的精神,追求个性,对一些传统美德漠视。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2.传统武德内容及功能 2.1 传统武德内容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教育 3.1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武德”,明确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3.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武德教育 3.3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武德教育。 3.4利用现代媒体和学生偶像的影响 3.5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习武者崇高的人格魅力。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它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大有益处。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教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只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违背了武术“习武先习德”“内外兼修”的宗旨。在教学中重视和研究武德教育,对学生真正体会武术精髓,尽快掌握武术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和武术德育功能,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实践,并对其效应进行探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学生的武德教育。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1.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及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人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也日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当代中学生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和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这便导致了中学生存在着以下三个心理发展趋向:

1.1 性格双重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相并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理性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也日趋密切,在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中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一些流行的东西感兴趣。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特征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对一些流行的和国外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如:街舞、网球、健身操等运动,体育兴趣很容易受外界及媒体影响,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子、NBA等电视节目曾激发了不少中学生学习和关注篮球和足球的热情。

1.2 对未来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但缺乏正确面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和自傲的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家长和社会在潜意识中给学生灌输了“勇争第一,胜者为荣”的思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全面发展,中学生被鼓励多接触和学习多种技能,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宽,在追求多能的同时,注意力经常被分散,学习兴趣容易被转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兴趣广泛,但缺乏坚持练习的耐心和毅力,很少体育项目能够长期坚持并成为终身爱好,受客观因素影响大,体育锻炼经常因时间和环境被中断,体育爱好也常改变。

1.3 自主好强,但缺乏宽容谦让的精神,追求个性,对一些传统美德漠视。

从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比赛,接受“好强取胜”思想教育,为了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得胜利,很多中学生性格有着自私自利的一面,对周围的人有着戒备的心理,对他人缺乏宽容和谦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叛逆的心理,追求张扬的个性,忽视了内涵修养,漠视一些传统美德,如:大公无私、艰苦朴素、谦让融合等品质。这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喜好个人项目和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在运动和比赛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大。在器材和场地的选择时很少考虑其他人,习惯先己后人。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2.传统武德内容及功能

2.1 传统武德内容

“武德”: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左传》,又称之为“武道”或“武节”。是指习武者应有的道德规范。受历代武学家推崇,“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中华武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但都以习武先修德为共同宗旨。“武德”的内容历来衡量标准的划分没有定论,且由于历史时代与社会背景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基本相同。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是尊师重友、爱憎分明、勤学苦练、除暴安良、济困扶危等,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不以武功谋私利,不做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勇不滋事,武不犯戒”,不倚强凌弱。

2.2 武术的德育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武术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不断崛起的历史写照。武术的特殊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武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和品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与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为人处世上,光明磊落、不骄不躁,在气度追求上,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武术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长期的坚持练习可以培养人们知难而进、不骄不躁的意志,使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气馁,奋发图强,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使人在顺境中谦虚做人,沉着稳重。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教育

如何改变教学中只有空架势而没有内在东西的现象,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武德教育,使武术教学能够丰满起来,是体育教学工作者思考已久的问题。为此,在查阅和分析武术理论的基础上,我试着总结出一些比较适合中学武术教学的武德教育设想,并利用工作便利,在高一年级几个班级的体育课中进行尝试教学,把这些方法设想运用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对比分析,从中自己得到一些教学体会。实践证明:要真正地把武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武德”,明确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习武先习礼,习武先修德”,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些武术品德规范及武术礼仪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的真正魅力:不是它精湛的技艺,而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功能。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武德的重要性,真正了解武德的内涵和规范,才能使学生对武术学习有个正确的定位,并对武术产生兴趣,意识到学习武术的目的并非只是会三拳两脚而已,而是在学习武术套路,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朔造崇高的人格,锻炼自己的意志,肩负起把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学习武术之前开设一堂有关武德方面的讲座,给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武术发展史上感人事迹:宋襄公死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的教条;黄飞鸿伸张正义;岳飞精忠报国。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学习武术,用心去感受武德,效果要比盲目地学套路好得多。

3.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武德教育

渗透教育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武德本身的目标与武术教材所容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材料,要不失时机地把武德渗透在武术教学中。例如:在练习长拳时要求舒展大方,挺胸塌腰,眼神到位,可借机教育学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全神贯注地做事。在学习太极拳时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可借机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脚踏实地。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尤其是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挖掘学生难能可贵的思想品质。例如:仔细观察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团结友爱、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品质,并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对教学过程中有背武德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指出,抓住机会进行教育。

3.3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武德教育。

武德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在体育课堂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对武德的一些方面的领悟能力不强,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武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太极拳之前,有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爷爷奶奶的专利,老土得要命。体育课在学生心中是为了娱乐,为了达标而设立的,而太极拳与看似与这两者毫无关系,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玩艺,针对学生追求流行、漠视传统的心理。我特地在实验班学习太极拳之前,利用半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同龄人学习太极拳的体会,讲述武术大师脍炙人口的太极人生。旨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教育学生不能盲从流行,学会思考判断,消除对传统的偏见。中学生自信好强,做事有一定的主见,追求个性,但同时也缺乏团结协作、大公无私、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精神。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合作练习,多设立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学。例如:太极拳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双人推手练习,让他们体会太极的松柔,同时也体会合作练习的快乐。在基本功练习单调吃力,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可以进行情景暗示,用“拳打卧牛之地”和“三步锥拳”等武林佳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

3.4利用现代媒体和学生偶像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已经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接触武术大多是通过电视和武侠小说等渠道。《卧虎藏龙》、《太极宗师》、《天龙八部》等影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了解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不象武侠片中所描述的那样神通广大,但是,武者的高尚武德是大致相同的。不少同学很崇拜李连杰、李小龙、成龙等武术明星,被他们出神入化的功夫和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心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和偶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发现:英雄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盖世神功,而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武德和顾全大局、视死如归的武者气概。从而教育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要通过练习武术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有内涵有修养的习武人才能学无止境。通过媒体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武术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武林赛事。一步一步地了解武术,并逐渐地产生兴趣。

3.5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习武者崇高的人格魅力。

传统武德是实践型的,这种实践主要通过习武生涯而展现出来,武德演化到我们今天的武术教学中来,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今天的武术教学对择徒拜师的标准有所放宽,但是教师仍然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习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仍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一个武德典范。决不能言而无信、举止不雅、傲慢不拘。例如:教师在教棍术时,让学生使用光滑的木棍,自己却用粗糙难看木棍。无形中就教育学生要先人后己、相互谦让。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为老师和同学行方便,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武术的德育功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如何把武德教育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武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武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武术育人修心的功能,才能让武术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和精神。武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教学中,武术有它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武德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的选修教学中,由于一些学生受到电视、电影、小说、故事的影响,出于对武术人物的传奇故事及精彩武打镜头的向往,选择了武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却无法达到想象中的境界,或者说在枯燥的练习中体会不了武术运动的魅力,产生了一些情绪。尤其是一些调皮的学生,常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和行为,给正常的教学和同学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思想来引导他们,回归武术的真谛。

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

首先,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培育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团队意识,培养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一育人任务,必须贯穿在每一次武术教学活动中,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体现,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德育熏陶,学生就会表现出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习武者特有的精、气、神,大大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2、

其次,武术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最鲜明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品质,能最生动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武术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教学过程,通过身体练习,身械练习,以及竞赛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勇敢和懦弱,果断和犹疑,协调和僵硬,遵守规则和投机取巧,顽强拼搏和怕苦怕累等等,学生的这些表现,有利于教师准确生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讲一些历史上的武林英豪,像李世民、林则徐、戚继光、秋瑾等,他们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兴旺,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将武术文化推向世人知晓的影视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的为国争光精神和吃苦耐劳,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敬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这种教育绝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训斥,而是应该把教育因素寓于各项练习及活动之中,教师的每一个口令,每一句话,每一个示范,每一次评价,每一个动作手势和每一种眼神表情,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信号和手段,使学生明确自己表现的对与错,从而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见,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是明确的,生动的,具体的,也是必须的,并构成评价武术教学的重要标准。

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又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课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具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为国争光的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把德育教育内容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武术教学和德育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德育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武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和渗透固有的武术道德到德育教育中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广大武术教师应充分运用好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德育育人素材,让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使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总体来说是渴望成才、追求知识、注重交往的,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或周围环境致使很多大学生崇尚金钱、自觉纪律差,自我意识较强、追求知识又想速成、高傲自大,但是情感和意志方面却显得相对脆弱,既任性又软弱。在科教兴国、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武术教学课上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术教学课中就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以及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武术与德行

武就是对抗,而且我们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来兵者凶器也,那是萧杀之气,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关系到个人的生死的事情,于是它就会有一个对德的要求。从表面上看练武术只是一种技术的修炼,获得某种技术,同时在获得这种技术的过程中,强健了身体,但更深层的是练武术追求着一种人格的修养,我们把它一般地称做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武德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武术精神在各门派中所必须烙守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提出,武德应该包括:禁暴、期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春秋谷梁传》也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明代的内家拳法《环传》、清代乾隆年间的《武技书》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在武术界与民间,历来都是极力赞扬德高望众的武林高手。比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明代的文天样、清代张占魁等人,均被世人视为美德的楷模。而人们将不讲武德的视为恶者。在武术各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光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

武术中重视武德的显著特点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武术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中,它的发展受到阴阳五行学说、民俗学、儒道思想、中医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武术的发展方向与学术历程。武术便以此来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德与力的关系。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倡导的就是和谐,于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力的方面相对潜化,而德则被显化,这正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人文精神与伦理精神。

作为一名习武者,应该很清楚“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深刻含义,把武德放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忍耐克己、知难而进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真正成为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人才。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武术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目前,武术已列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上好武术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使学生们在练好身体的同时思想品德得到修炼就意义更为重大了。所以,作为高校武术教师,应该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

(一)根据武术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封建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而在现代,我们所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为朋友两肋插刀”、“哥们义气”等等这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跟同学们强调,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华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就要求武术教师的文化素质要过关);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在和平年代,体育同样是民族精神的橱窗,是体现民族富强、国家昌盛、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这样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加清楚了武术的精髓。

(二)武术教学中注重社会主义道德的逐渐培养。

        武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术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在大量引进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一些领域却出现道德失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求大学生要做到奉公守法,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要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来教育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要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三)作为武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动作规范,优美大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敬佩感,才能愿意跟你“学艺”。其次,武术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老师教育的对象基本在18到25岁之间,这些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育正在逐步成熟阶段,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话,无疑给我们的大学生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就会起到徒有一身功夫、思想品德不正的效仿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再次,武术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样学生才把你当成亲人,与你交心,才能受到感动,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总之,武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内练真功,外树形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不断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本文Hash:21f4bdab7b2a3d3ba01454c56423f445ce672efd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