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导读: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3.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①结合历代武术名家的伟绩,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②规范学生的习武礼节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武热情和追求 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相互帮助的精神 ⑤注重武德教育,端正学生的习武动机 4.加强教师的武术修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5.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是在19世纪末以后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不断融入而呈现出渐进的发展,使武术由大众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登上教育的殿堂。武术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促进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3.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①结合历代武术名家的伟绩,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有关于武德思想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占主要地位,这需要武术教师认真研读武术教材,把武德教育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在武术教学中,观看《霍元甲》、《少林寺》等优秀电影;讲述武术名家事迹(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事迹);欣赏优秀武术爱好者的武术动作等来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训练,发扬武术精神和道德情操。

②规范学生的习武礼节

中国武术素来就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礼”,从实践规范上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对人们的生活处事、言行举止影响深刻。“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国武术的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习武者崇尚的礼是个体精神规则堆积的理想形式。习武者的身体经过多年的特殊锻炼后,具备了常人不具备的攻防杀人技巧,那么相应的精神价值也应随之更新。同时也是习武者自我内在约束和外在伦理观念。

中小学生的武术课,应该以礼仪来规范。上课前应以抱拳礼作为师生问好。教师要讲清楚抱拳礼新时代的意义。教育学生以礼待人、崇德尚武,不可高傲自满。武术课结束之后也应该以抱拳礼作为师生再见。尤其是在学习武术器械时,应做明确的要求:有专门的负责同学领取器械,分发时彼此作抱拳礼,以示对发器械同学劳动的尊重和持器械时的慎重。不准许持器械随意打闹,下课前,负责的学生统一回收器械,仍做抱拳礼。以此培养学生礼仪品行,其实质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武热情和追求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民间、武打电影、录像、武侠小说等。认为武术就是学习一些格斗技能,甚至会有一些很美妙的想法。当学生对这一项目产生兴趣时,他就会有稳定持久的学习。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具有健身、防身、陶冶情操、娱乐观赏的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民族精神起积极的作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清晰了,对习练武术的兴趣也就更浓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不断结合实践讲解示范,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习武兴趣。

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相互帮助的精神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友好待人的品质,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意义。人是群居集体,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的相互帮助、相互信赖是生存的可靠保证。在武术的学练过程中,武术小骨干要热衷于帮助同伴学习动作,提高武术动作质量,同时还要友好待人。由武术的关系所组建的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关系。教与被教之间是师徒关系,共同学习者相互称之为师兄弟的关系。是仅次于父子和兄弟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同时,被帮助的同学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虚心学习,最终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还可以彼此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中华武术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⑤注重武德教育,端正学生的习武动机

武德,即武术道德。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要求,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加强,攻防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在武术习练过程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也就是说,习武者不恃强凌弱,不以语言中伤他人,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武术教学要结合武术的特点及教学规律,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习武动机;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作风;继承尊师爱友的传统美德,加强遵纪守法的公德教育。通过习练武术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武术教学中,须根据武术已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新时代武术道德,培养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4.加强教师的武术修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还担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现代使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类文明良好的发展与传承,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也就很难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有自省自知、谦虚好学的高贵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武术教师必须进行武术技术和技能的再培养和再教育,加强自身职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使武术教师进一步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提高教学工作能力,真正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

在武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武术课,比如: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师,或是参与武术学习的学生少,再者体育学习项目过多,也就分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学校是体育没能得到重视,体育教师较少,教师工作量变大,很难完成武术教学任务;当然武术教师的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也是影响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具体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须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环境等,选择适合于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习练武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察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在武术教学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如习练基本功的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恒久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习练武术套路时要帮助学生克服枯燥关和养成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要锻炼勇敢无畏和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会跟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不同对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武术的真谛,发扬武术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5.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格,很难自立于民族之林。当代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后备力量,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所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完善了中小学生的人格,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还是各级中小学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民族精神纳入正常的教学课堂中来,把握武术进入课堂的真正意旨,从而改变学生习练武术的思想认识,端正习武动机。让学生懂得习武也是学艺,更是要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培养民族精神,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武术的道德观念。培养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持之以恒,为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是在19世纪末以后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不断融入而呈现出渐进的发展,使武术由大众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登上教育的殿堂。武术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促进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从古至今,习练武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自卫防身,更重要的是修养心性、培养民族精神。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研究来看,竟然有70﹪的中小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开设武术课。加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下,武术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强调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课中其他项目共有的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等作用,还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武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使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还能够培养果敢、顽强等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先进的、优秀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的综合,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发展的灵魂与根本的动力,也是该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成为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主干。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成员的实践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向导。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贯穿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始终。②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长期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③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仅是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上。爱好和平是陶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也是立身、持家、治国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精神的民族。④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根本。勇敢是中华民族广为推崇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残暴权势,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的精神动力。⑤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永不衰竭,具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基本品质。民族精神的精髓蕴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
 

2.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特征

①强调安全意识的教育特征

在武术教学课堂中隐藏着许多危险的教学因素,如果轻视或忽略这些因素将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引发严重的教学事故。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始终把安全检查和教育放在首位。安全意识是对学生的关怀,是对教学的负责和对他人尊重的一种表现,是素质教育中的较为重要的环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是安全意识教育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前讲解时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举例等方法给学生灌输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要求认真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提前布置好场地、器材和安排合适的运动量。在进行武术内容的教授时适当的穿插武术文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武术的精神,挖掘、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课后多鼓励学生坚持习练武术,达到武术教学的目的:强身健体、自卫防身。

②重视武德教育的渗透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武术理论是在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武术文化中的武术道德是中国文化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目前武术在学校教育中也强调学生通过习练武术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民族精神的目的。这与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修养,追求的是德与智的统一。武术教学需要结合武术的特点、教学规律和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需求发挥武术育人的功能。重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的教学理念,明确习练武术的目的,端正学生的习武动机。“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传统武术的学练过程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向注重礼仪,推崇武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以强欺弱等品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传承文化、尚武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③以领做、示范为主教学的特征

中国文化从古到今就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说,文化的兼容并蓄也赋予武术这样的文化特征。在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中,就传统武术套路而言,源流有序、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拳理明晰的拳种就多达129种,拳械套路近 5000余种。

在武术教学中,武术内容的博大精深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武术的动作数量多、姿势方向变化多、动作要求多等。此外,武术动作的身法、节奏、眼法等也是困扰武术初学者的难题。武术历来的传授方式就以“口传身授”为主,再加上,武术是来源于搏斗、技击等具有攻防性质人体运动形式。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重视以领做、示范为主,讲解为辅的综合教学方法。

④注重培养学生的恒久意识与务实精神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民族特有的“恒久意识和务实精神”。武术谚语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现出先辈们在“恒久意识和务实精神”的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的武术习练的态度。传统武术的习练过程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习练武术所反映出的恒久意识和务实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拳不离手”、“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务实精神的最好写照,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调恒久意识和务实精神的实质。通过武术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恒久意识与务实精神,养成中小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进而培育中小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⑤武术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教学特点

中小学生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进步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武术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武术教师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他们的进步和优秀成绩,就能使不正确的武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的良性循环。

习练武术的意义与价值,或者说武术的本来面貌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武术习练者的难题。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当习练者达到一定的武术水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但习练武术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或是克服掉武术习练过程中的困难,才能不断进步。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内容简单易学,武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武术知识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给予学生激励与肯定,最大限度的发挥武术的育人价值。

武术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人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现,具有喜怒悲惧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以及皮层下部的特定运动。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情绪伴随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消极的情绪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下面学习啦小编带你了解一下武术教学中的情绪调控,欢迎阅读。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教

 

 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通过自身的示范、语言以及音乐和其它教学媒体,同时,也是通过自己的情绪来进行教学的。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认知过程。研究认为,武术教师情绪的作用,不亚于言语示范。一位教师如果能把他那种优美、充满活力的武术动作以及实用的健身知识,以认真、耐心、热情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就会自然的使学生在一种主动、热烈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肯定是好的。

武术教师的情绪调控过程可以分课前和课中。首先,教师应在课前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好,上课时就能以饱满、愉快的情绪影响学生,这对师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接受不良刺激。情绪理论家希尔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如果体育课前受到非良性刺激,就会把消极的情绪带人课堂,当然要避免,而要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尽量把教学引向学以致用的方向。选择一些简单易学,富有朝气的内容,为学生筑造良好的武术基本功。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掌握武术动作和技术,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要使一堂武术课保持愉快、活跃的状态,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情绪,关键在于教学中的情绪调控。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对一些接受能力和协调性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而不是批评指责他们。其次,课中调控与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有关系。性格暴躁、懒散的教师,与和蔼可亲、耐心热情的教师,他们的上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堂武术课的各个部分,应采用不同情绪的调控。在课的开始,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准备状态。在课中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教师站在台上,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应该带给别人美的感受和想模仿你的欲望,这是最到位的效果,在练习时教师多采用“很好”、“加油”等提高情绪的激励性语言。内容安排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注意练习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使练习者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推迟心理疲劳的出现。如学生情绪不佳,课堂纪律不好时,要巧用教学技巧,尽快消除不利因素,使学生情绪达到高潮。到结束时,应适当调节学生情绪,逐步降低高潮情绪,使得武术教学活动在平常亲切亲近情绪中结束。

 

 二、武术教学过程中对

学生情绪的调控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对情绪做过分类。例如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量度:愉快——不愉快,激动——不激动,紧张——轻松。经过研究,学生情绪在武术课上主要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表现为兴趣、愉快、轻松。

第二类:表现为紧张、胆怯、害羞。

第三类:表现为无兴趣、厌烦、不愉快等。

上述三类情绪对武术课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过考察,作者认为,在武术课的新开课阶段,出现第二类情况的学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怕动作学不会,做不好,或是怕其他同学笑话,就不好意思完全把动作做出来,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应采取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措施,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设法消除和改善紧张、胆怯的情绪,让第二类情绪向第一类情绪转化。

对于个别出现第三类情绪的学生,可以与其在课后进行相互的沟通,充分了解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明智的教育手段,这样才有利于武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具体的做法对学生情绪进行调控。

第一,注意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根据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可扩散性,师生之间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教师要及时捕捉情绪的信息反馈,对愉快情绪进行扩散,对消极的情绪加以控制。

第二,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自创自编自演,教师和同学一起作评委进行评比,在打出集体分的同时,给不认真的学生打个人最低分,作为最后考核的参考分。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增强了人人参与的意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障碍,在每一个动作的创意上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时也享受了成功的愉悦。通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健全人格的形式,为将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在武术课中,安排学生观看国内外武术比赛或优秀的教学录像带。因为录像中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动作,姿态优美,舒展大方,能够唤起学生对武术运动攻防意识的想往和追求,并对武术运动产生更加感性的认识。了解武术运动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也能给学生在练习或创编时作为借鉴。

第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情绪理论家汤姆金斯认为,学是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对动机起很大作用。所以我们在调动学习武术的积极情绪时,要把情绪和动机联系起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武术运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的作用,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己有实际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运用动作示范以及表情、语调,调控学生学习武术的情绪。动作示范以及表情和语调,是人们彼此理解,互相沟通,互相感染的渠道。武术教师做任何技术示范或表情及语言的鼓动性,都可能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或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武术教师应善于用“示范”、“表情”和“语调”向学生传递信息。

情绪调控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政治《调控情绪》试题及答案

2.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控制情绪的经典语句说说

4.职场新人应该如何学会调节情绪

5.有关控制情绪的生活随笔:别做情绪的奴隶

本文Hash:b5c3c2fc18281ba35e9af079061fd1e5b641bef2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