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武德的诚信教育 武德的诚信教育1、武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武德的诚信教育2、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武德的诚信教育3、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 武德的诚信教育4、武德教育与武艺精湛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德的诚信教育。
武德的诚信教育
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武德的诚信教育1、武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 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的标准。辛亥革命后,当时政局不稳,列强入侵,国土沦丧 ,涌现出了许多甘洒热血的武林豪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兴亡,表现出了崇尚的武德。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等等。在现代,我们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的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要认真钻研技术,刻苦用功,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武德的诚信教育2、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的行为关系的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政治关系所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国正处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大量引进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武术人才。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武德的诚信教育3、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真理,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师抗金,收复中原,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以自己的行动,杀身成仁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 ”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身体力行,广学博览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弘扬中华武术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如今武术向世界发展迅速,各国武术组织相继成立,洲际武联、国际武联成员国日益扩大,中华武术已跻身于世界的竞技体坛上,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献出一项东方健身术,为全人类造福。这对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灿烂的武术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昂扬的健康形象,激扬民族奋发向上的豪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威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能达到“以武会友”的目的。
武德的诚信教育4、武德教育与武艺精湛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知识。“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是新时代武术人才的规格标准。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技精湛,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也是从武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理想的成效,还可能误业、误人、误己。同样,武技再好,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了武术的门风,成为人民的罪人。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
“未曾习武先修德”。开始从事武术学习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武术,是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掌握本领、增长才干。否则,就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学而无动力,无毅力,显然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即便学了一些本事,前途渺茫,无所事事,显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也有可能失道走向邪路,前功尽弃,徒劳无功。有些人只想学些武术,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不受别人欺负,无多大抱负,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吃不消,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甚至是想学点搏斗技术,好在人前显威,持武伤人,或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坏事,这些人不但学不好武术,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因此,在武德修养中提出“五不传”的要求: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
武技精湛,重在刻苦用功。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据国家不完全统计,可达129个拳种之多,有单练、对练,又有集体练;有套路演练,又有对抗实战;有竞技较量,又有传统养生;有现代发展的又有传统古朴的。古人云:“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又道“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练功练武,一辈子受苦”。从基本功的站桩、踢腿、翻腰开始,到组合、分段的基本技术练习,直至掌握精湛的技艺,哪一桩、哪一件不苦?武术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和“三伏”是一年四季最冷和最热的日子,习武者不但要练出一个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强健体魄,还要练出坚强的意志品质。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品质,也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体现。“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这是一切创造人类文明成就者的真理。
“会、对、好、妙、绝”这五字诀是传统武术评品技术高低的一般标准。指的是:学会了不一定对;练对了未必真是好;练好了还称不上是妙;练到了妙处还未必能称绝。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习武者应当力戒骄傲自满,永远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精尖”的武术专门人才。
武德的教育
武德是中华武者与军人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德的教育。
武德的教育
中共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而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 、武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武德是习武者与军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作为武德的标准。辛亥革命后,当时政局不稳,列强入侵,国土沦丧,涌现出了许多甘洒热血的武林豪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兴亡,表现出了崇尚的武德。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等等。在现代,我们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宏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价值观,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的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与军人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要认真钻研技术,刻苦用功,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社会人才。
2 、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的行为关系的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政治关系所制约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国正处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大量引进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 精神。”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与军人按照武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真理,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
武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武德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师抗金,收复中原,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以自己的行动,杀身成仁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 ”表达了他不为功名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如今,虽然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中华武德发展至今,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道德,身体力行,广学博揽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宏扬中华武德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4、武德教育与武艺精湛
中共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是新时代军事人才的规格标准。 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技精湛,是习武者与军人在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也是从武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理想的成效,还可能误业、误人、误己。同样,武技再好,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了民族的门风,成为人民的罪人。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未曾习武先修德”。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它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大有益处。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教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只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违背了武术“习武先习德”“内外兼修”的宗旨。在教学中重视和研究武德教育,对学生真正体会武术精髓,尽快掌握武术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和武术德育功能,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实践,并对其效应进行探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学生的武德教育。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1.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及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人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也日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当代中学生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和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这便导致了中学生存在着以下三个心理发展趋向:
1.1 性格双重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相并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理性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也日趋密切,在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中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一些流行的东西感兴趣。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特征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对一些流行的和国外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如:街舞、网球、健身操等运动,体育兴趣很容易受外界及媒体影响,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子、NBA等电视节目曾激发了不少中学生学习和关注篮球和足球的热情。
1.2 对未来充满信心,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但缺乏正确面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和自傲的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家长和社会在潜意识中给学生灌输了“勇争第一,胜者为荣”的思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全面发展,中学生被鼓励多接触和学习多种技能,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宽,在追求多能的同时,注意力经常被分散,学习兴趣容易被转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兴趣广泛,但缺乏坚持练习的耐心和毅力,很少体育项目能够长期坚持并成为终身爱好,受客观因素影响大,体育锻炼经常因时间和环境被中断,体育爱好也常改变。
1.3 自主好强,但缺乏宽容谦让的精神,追求个性,对一些传统美德漠视。
从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比赛,接受“好强取胜”思想教育,为了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得胜利,很多中学生性格有着自私自利的一面,对周围的人有着戒备的心理,对他人缺乏宽容和谦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叛逆的心理,追求张扬的个性,忽视了内涵修养,漠视一些传统美德,如:大公无私、艰苦朴素、谦让融合等品质。这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喜好个人项目和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在运动和比赛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大。在器材和场地的选择时很少考虑其他人,习惯先己后人。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2.传统武德内容及功能
2.1 传统武德内容
“武德”: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左传》,又称之为“武道”或“武节”。是指习武者应有的道德规范。受历代武学家推崇,“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中华武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但都以习武先修德为共同宗旨。“武德”的内容历来衡量标准的划分没有定论,且由于历史时代与社会背景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基本相同。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是尊师重友、爱憎分明、勤学苦练、除暴安良、济困扶危等,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不以武功谋私利,不做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勇不滋事,武不犯戒”,不倚强凌弱。
2.2 武术的德育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武术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不断崛起的历史写照。武术的特殊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武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性格和品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与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为人处世上,光明磊落、不骄不躁,在气度追求上,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武术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长期的坚持练习可以培养人们知难而进、不骄不躁的意志,使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气馁,奋发图强,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使人在顺境中谦虚做人,沉着稳重。
中学生的武德教育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德教育
如何改变教学中只有空架势而没有内在东西的现象,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武德教育,使武术教学能够丰满起来,是体育教学工作者思考已久的问题。为此,在查阅和分析武术理论的基础上,我试着总结出一些比较适合中学武术教学的武德教育设想,并利用工作便利,在高一年级几个班级的体育课中进行尝试教学,把这些方法设想运用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对比分析,从中自己得到一些教学体会。实践证明:要真正地把武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武德”,明确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习武先习礼,习武先修德”,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些武术品德规范及武术礼仪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的真正魅力:不是它精湛的技艺,而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功能。在学习武术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武德的重要性,真正了解武德的内涵和规范,才能使学生对武术学习有个正确的定位,并对武术产生兴趣,意识到学习武术的目的并非只是会三拳两脚而已,而是在学习武术套路,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朔造崇高的人格,锻炼自己的意志,肩负起把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学习武术之前开设一堂有关武德方面的讲座,给学生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武术发展史上感人事迹:宋襄公死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的教条;黄飞鸿伸张正义;岳飞精忠报国。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学习武术,用心去感受武德,效果要比盲目地学套路好得多。
3.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武德教育
渗透教育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武德本身的目标与武术教材所容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德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材料,要不失时机地把武德渗透在武术教学中。例如:在练习长拳时要求舒展大方,挺胸塌腰,眼神到位,可借机教育学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全神贯注地做事。在学习太极拳时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可借机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脚踏实地。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尤其是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挖掘学生难能可贵的思想品质。例如:仔细观察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团结友爱、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品质,并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对教学过程中有背武德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指出,抓住机会进行教育。
3.3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武德教育。
武德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在体育课堂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对武德的一些方面的领悟能力不强,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武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太极拳之前,有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爷爷奶奶的专利,老土得要命。体育课在学生心中是为了娱乐,为了达标而设立的,而太极拳与看似与这两者毫无关系,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玩艺,针对学生追求流行、漠视传统的心理。我特地在实验班学习太极拳之前,利用半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同龄人学习太极拳的体会,讲述武术大师脍炙人口的太极人生。旨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教育学生不能盲从流行,学会思考判断,消除对传统的偏见。中学生自信好强,做事有一定的主见,追求个性,但同时也缺乏团结协作、大公无私、谦虚谨慎、不屈不挠的精神。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合作练习,多设立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学。例如:太极拳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双人推手练习,让他们体会太极的松柔,同时也体会合作练习的快乐。在基本功练习单调吃力,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可以进行情景暗示,用“拳打卧牛之地”和“三步锥拳”等武林佳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
3.4利用现代媒体和学生偶像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已经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接触武术大多是通过电视和武侠小说等渠道。《卧虎藏龙》、《太极宗师》、《天龙八部》等影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了解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不象武侠片中所描述的那样神通广大,但是,武者的高尚武德是大致相同的。不少同学很崇拜李连杰、李小龙、成龙等武术明星,被他们出神入化的功夫和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心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和偶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发现:英雄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盖世神功,而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武德和顾全大局、视死如归的武者气概。从而教育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要通过练习武术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有内涵有修养的习武人才能学无止境。通过媒体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武术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武林赛事。一步一步地了解武术,并逐渐地产生兴趣。
3.5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习武者崇高的人格魅力。
传统武德是实践型的,这种实践主要通过习武生涯而展现出来,武德演化到我们今天的武术教学中来,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今天的武术教学对择徒拜师的标准有所放宽,但是教师仍然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习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仍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一个武德典范。决不能言而无信、举止不雅、傲慢不拘。例如:教师在教棍术时,让学生使用光滑的木棍,自己却用粗糙难看木棍。无形中就教育学生要先人后己、相互谦让。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为老师和同学行方便,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武术的德育功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如何把武德教育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武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武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武术育人修心的功能,才能让武术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本文Hash:85294e9480f2b28d2ffff0ce9a322b2c6ae9c78e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