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有哪些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遗产,蕴藏着身后的东方文化内涵,它是一代一代武术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发明,创造儿积累得来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武术文化分成三重结构:

第一重结构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比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形式、功法练习,外在的活动形式,我们把这一层活动形式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的外显层,第二层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层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一讲我就给各位谈谈有关传统武术的若干思维方式。

著名学者张 岱 年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曾经这么说过,“文化应该包括人的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中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那一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偏向。”这种思维偏向,我觉得从方式上看大概有下列四种:

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一:素朴的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以揭示矛盾规律的一种审视习惯,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与阳是两个大话流行之道的根本之料,中国传统中所谓的“道”,离开了阴阳,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中有关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关联点,与太极、四向、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传统武术文化的塔尖上也同样闪烁着这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明阴阳之变,求内外合一,是传统武术以及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属所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是用对立项的矛盾形式来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关于这一点,宋代的程意曾经认为,“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指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辩证性。中国的这种阴阳学术观被引入传统武术理论后,随之派生出了诸如形神、内外、动静、刚柔、虚实、开阖、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范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的传统拳理中没有了这些概念范畴,那么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就无法得以解释。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就会大大逊色。

中国传统拳种强调刚柔相济

传统武术中阴阳范畴的内容比较多,这里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刚柔来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从资料上看,中国传统拳种无论哪一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由于刚体现为一种强猛的、外在的运动特质,所以属阳;柔体现为一种恬静的,内在的运动特性,所以属阴。传统武学理论中要求明阴阳,事实在许多地方就是指刚柔,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曾是太极拳书的作者程新(音)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首七言诗“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歌决里的阴与阳,实际上就是指刚与柔,并且体现为武技的水平,这种观念在其他拳种中也有反映,比如说清末民初的《少林拳术秘诀》,把武技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划分的尺度也就是刚柔相济的程度,其中谈到,武技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如果相对差一点,达到中乘水平者,是偏于刚,而柔少。如果水平属于下乘之技,那就是野蛮粗劣,根本不懂刚柔相济之妙。所以说,求得刚柔相济,乃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要求。

俞大猷在他的书中提到“刚趁他力前,柔趁他力后。”就是指在竞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需要习练者长期训练下的一种综合素质。所以说所谓的刚柔相济从内容上看,首先表现为一种两两相当的实际格斗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刚柔相济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体现为净力的发放,在净力发放过程中必须刚柔相济,如果纯用刚法,力布满身,牵拉不力。如果纯用柔法,则气散不力,落点没有归着力。这句话,于今天我们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十分相近,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你的净力过刚,往往会导致全身僵硬,动作不协调,会出现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延迟了运动神经系统的传导,加大了对抗肌对主动肌的阻抗,不但动作费力,而且净力落点必不勇猛,打不出来。另一方面,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强度以后,才能产生兴奋,形成收缩,这种刺激,在一定的时月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肌肉的兴奋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动作过分柔弱,必然导致缺乏足够的刺激强度,肌肉的兴奋性就不会出现,从而气散不聚。

在训练中我们如何使净力做到刚柔相济呢?前人有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如同蜻蜓点水,一沾便起。也有人这样形容,没有发力之前豪不着力,如同风吹杨柳,但当你净力发放时,如同天神下界,浑身如铁,不可侵犯。在这种刚与柔的对比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其中蕴含了道的法则和精神。

应该说,武术中有关刚柔相济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二:思维方式是情感体验的意象思维。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武学训练中直接把握自我体物原则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传统武术十分强调习武者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把握传统武术理论中的要求、原则,意想在理论上又被称为星象,意想是相对于物相、世相的境界充满了个人思想的境界。这里面异是指客体化了的主体情思,象是指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所谓异和相就是必须要做到异和相彼此发生的两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内心世界的意想,一方面具有在线客观事物形象的功能,因为任何客观事物形象都是通过主体的思维方式、认识观念体现出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这种意想也可以产生出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功能,这种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事实上就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把握。

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因为中国传统武术历来要求的就是到最后必然进入一种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而这种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是很难言说的,这种客观存在要求习武者在长期日积月累的不断实践中用心揣摩,感悟,方能有所把握。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大量带有比兴修饰手法的理论描述,同时也强化了传统武术中的这种意想思维方式。在这种意想思维方式作用下,传统武术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意想训练,这种意想训练是一个充满了个人现有经验和情感联想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非常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说,以前的太极拳家认为,习拳中必须想其义,“心如梦,肝如剑……”这种对于人体五脏用了如梦、如剑、最灵便、快如风的不同要求,显然不是一种对理论逻辑演绎以后的概括,而是诉诸于习武者内心自身的经验感受。所以这种东西需要习武者自己体验,是非笔墨所能表述的。

因此可以说,通过内心对意想的体验来感悟习武的要求,应该说是传统武术中一个基本法则。有关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典籍文献中非常多,比如东汉人所写的《吴越春秋》中提到的越女论首战之道中,比如说清代乾隆年间一本《拳经拳法备要》中,联系到行役拳中描述的“起时直龙升天,落入霹雳击地,起无影,落无踪……”这类带有比兴修辞手法的理论描述,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审美意识,通过这种审美意识使得文字风姿绰约,但都是一种结论式的要求,缺乏对这种结论的分析过程,因而形成了理论描述的逻辑结构,大多有间断的特点。

由于这种理论描述是意想性的,内容与内容之间并不具有逻辑性,这种情况就导致习武者在对这种拳理进行理解时,就不得不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意想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刚才提到的意想训练,意想训练从它的训练特征看,不是一种无端的冥思苦想,往往也借助比赋、联想、判断、推导、自我预示等等心理活动来作为和物的方法路径,从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某种相似性或相近点出发,或对于对一事物的形象和本意引申,用另外一个事物去表征,这样就突破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形成一种主客观高度融合以后产生的内在张力,可以说,以个人感悟为特征的意想训练,是传统武术理论中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重要所在。意,在具有鲜明内向性思维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难以磨灭的悠远影响力。

前代的太极拳家 吴公藻 曾经解释过这个例子, “意者,设想之谓”。 《程式太极拳图书》的作者曾经说过,所谓的臆,就是看其臆想什么,就拿什么来命名,通过这种命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预示,从中得到体悟。联想意会的内容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事项,一类是人文事项。关于第一类,其中特别多的是动物类,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 孙禄堂 在他的拳义书中曾经记录了行役拳家 宋世荣 一段关于十二行中蛇行的论述,这句话对我们非常有启示意义。他说蛇是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从蛇的生物特性中他领悟到其伸者是拳的长距也,曲者是拳的短距也……另外民国初期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中也说到了。在我看来,所谓的练力、练气云云,事实上是作者的游戏之笔,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因为任何拳种,精、气、神、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作者所谈的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等等,就是一种意向训练,具体反映在每一个文字注明的意向中间,这才是需要练者体悟的。比如他在谈到龙拳练神时就说到,如神龙游空;练虎拳则要求露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爬山之势等等。在最后,作者又特地记上了这么一段话:“以上内容,要学者敏心……久练可得之。”这种东西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述的,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借武喻义的表述,在传统武术中比比皆是,它的特点是能积极调动起习武者对已视对象已有的日常感知能力,从而去构成一种可会意,可思想的途径。因为我们讲到虎、豹、蛇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中有所耳闻、了解的动物。他要求模仿这种动物特性,这种要求可以揭发习武者内心的途径。

然而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引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有人可能提出,龙与凤,这两样东西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之物,但是,在我们传统武术训练的一些理论表述中,也常常见到,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少林拳术秘诀》中说“龙拳练神”,比如明代有人谈到枪法时说,要求像龙那样在深渊而能动云雾,如何解释这一种文化现象呢?一般说来,视角途径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物象,但当这一种提出的物象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以后,它的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大家知道,龙与凤是中国文化民族史上的两面图腾旗帜,就是现在的中国,依然把龙飞凤舞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艺术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在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是一种图腾文化的记忆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武术,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渲染和影响,龙与凤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出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图腾符号的世俗化变迁,今天,尽管人们都知道龙和凤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虚构生物,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发生学角度看,他们的构成还是有史迹可寻,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整体意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和凤获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真实。

关于龙与凤,应该说在传统武术中的比喻是很多的,比如我们以龙命名的拳就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器械也很多。可能很多动作都是由龙和凤命名的,比如“双龙入海”、“青龙探掌”,比如“丹凤朝阳”等等。这类名称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中是很多的。属于自然景象的比赋,除了上述谈到的动物以外,常见到的还有山川、植物、雷电等等,这些内容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意向训练的表现力,同时也有益于习武者从他自己生活环境的诸多现象中进行直接感悟。

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三:思维方式是经验思维

强调实践性,重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所谓“道不可离”。就是指,主体不能离开实践,如果离开了实践,就不是道了。这就叫做“可离非道”。因而 “笃行”, 就一向被视为认识人生价值的根本手段,有时候认识一个道理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实践中对道理的体验和把握。在一些技艺性的传统文化领域中,形的意义尤为重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武术的历史延传,主要不是通过对典籍文化的认识来进行的,不是通过对典籍的阅读理解进行的。首先习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诚信,要讲礼义廉耻等等,这些,我认为就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另一个就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对内在的人格塑造,而它并不关注形成什么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传统武德从它形成的开始就是实践的,而非思辨型的,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设计,也只能靠习武者本身对这一观念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

比如我们在开始习武时,老师对于传授者的考察,是考察他的伦理道德,礼义规范,继而是意志品质的磨炼,通过长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意志品质的磨炼,最后形成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这个过程,都和习武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关。换言之,自身的社会实践是完成道德人格完善的唯一通道。

另外我们可以从技术提高上看,武术的技术提高同样也是一个实践体悟过程,一部《中华武术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代习武者在一种价值认同的追求下,不断建立、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发展史,从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求实务本,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格物致知” 传统哲学倡导的理论,最真知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 清代学者颜习斋 反对还没看到梅枣就说自己已经穷尽酸甜之旅的虚文之谈。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传统武术,也是奉行经验哲学,师父的体验可以讲给徒弟听,但他难以将娴熟的技艺同时直接交付给徒弟,因为这种技艺是师父本人长期习练的结果,只能凝结在师父的个人经验之中,只能于师父之手,而不能达到徒弟之手,徒弟要把师父的经验以及拳技水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只能照法实例去做,而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以有句话是调侃虚文之谈的,如果从文本知识上就能循到练功的真义,那到处都是大罗仙了,不稀奇了。这句话也是表明在习武过程中实践的不可替代性。但我们从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由于传统的习武之道过于偏重实践体验而忽视了理论上的论证、创造,因此使得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闪烁着实践理性之光的经验,很少得到应有的系统整理和传发,大多数是作为一种秘法心决,或者五言、格言,长期流传在习武群体内,最多凝聚为一两句习武秘诀,同时由于过分偏重功行而导致的后果就是,对于一些妄语从从,言之多无边际的妄谈,只能采用经验否定的方法,在实践中试。

然而缺乏了理论深度的经验否定,在实践中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这种经验积累必须全凭习武者个人的实践体悟观其功能,主要靠自己个人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实践如果当你一旦走入歧途,功夫越深,残害越烈,这种以经验来否定,另一个带来的局限就是给一些虚妄之说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到目前为止,还有人在渲染一些怪力乱神之谈,不能说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传统理性的批判无关。

第三种局限,由于偏重于实践,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人士中形成了一种重术轻学的定势,导致他们的内心深处很难有一扇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最常见的,咱们谈理论,因为武术的发展在当代要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积累与发展,这种谈论的理论与实践有关系,但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在谈理论时,有的人由于对这种理论认识的重要性不够,积累得不够,往往就会采用一种自己的技术否定,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意思是,咱们比试比试。言下之意是,我打得过你,那么就是我说得有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对于理论的评判方法。理论的评判需要理论的规范,技术的评判有它自己的规范,两者有关系,但不是一码事。因此,我们既要强调传统武术中躬身践行的实践原则,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我认为这也是传统武术实现自己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理论推动下完成,这是农耕社会和当代社会的区别所在。

在农耕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是以经验积累为动力的,而在今天,武术的发展既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它的实践,显示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四: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

以类度类类比思维的特点,是通过并不存在的逻辑关系比赋推理,或者 交感互渗 ,被社会文化学者称之为的原始方式,从一个已知对象的知识推演扩展到另外一个未知对象,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以类渡类,及交感互称的类比思维是非常危险的,而这种思维同样给传统武术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文化印痕。比如说,传统的武术理论中,很多人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这种五行学说被渗入到武术中以后,不少拳种纷纷把这种东西强行分配到自己的技术动作上,五行生克无处不有。大家知道,传统五行学说中讲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随着五行学说的深入,相生相克的理论被传统武术引入,一些拳种也照样弹起了这把“五弦琴”,说什么拳能克什么拳。这方面,行役拳是一个代表。事实上,按照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类推出来的什么拳克什么拳,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类比类的类比思维结构。

看了“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2.武术教育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3.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4.在武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探索

5.动漫在武术发展中的应用性

 

武术功法有哪些 武术功法的意义有哪些

武术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破位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且经常练武还有助于提高的身体素质,增加自卫能力,下面学习啦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武术功法的知识,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武术功法有哪些

卧虎功

大道至平,大法至易,在中国武术的海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简便易行,效果宏大的功法。它们顺应生理,全科物理,照顾心理,既可强健体魄,防病治病,开发潜能,更能在搏击格斗中显出强大的威力。

卧虎功的练习很简单,俯卧于地,用双手和足尖把身体撑起来,要求两手的间距为一横掌(即从小指到姆指的距离)双肘弯曲,两肘要分别向下正左、正右方撑开(即腋部张开,不许夹腋),大小臂间的夹角约为120度;双腿并拢伸直,不要凸臀。注意全身肌肉尽量放松,把这个姿势保持下去,不要变形,这就是卧虎功。

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姿势,实践证明,它有多方面的效用。首先,它能使你内脏坚实,强化你的骨骼结构(正因为如此,它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方面也有莫大益处),承受外力击打。

你如果能边疆支撑2分钟左右,可让别人在你练功时击打你的胸肋部,你会发现一般人的拳脚休想伤害你。你能边疆支撑5分钟时,就具备了基本的抗击能力,在搏斗中,别人拳脚攻到时,只需用 鼻孔猛烈地喷气或大喝一声(嗨、嘿、哈均可),挨上三拳两脚也没事。

当你终于能连续支撑20分钟时,你的潜能就开发出来了,你的身体已经能够对外力攻击产 生本能抗击了。也就是说,不需马步站桩运气蓄势,在步法散乱,身形变换的实战格斗中,你也能抗打!其次,卧虎功能有效地增强练功者的臂力。

由于练功时双手间距一横掌,双肘弯曲120度角,能使大、小臂几乎均匀受力,因而使大、小臂都能得到锻炼,而不像普通的俯卧撑那样双手间距过大,致使大臂受到的锻炼远远大于小臂,另外,卧虎功要求练功时全身尽量放松(特别是上肢肌肉)这样练出的力按传统说法是生 自骨髓之力。

练卧虎功的手形可视习者的习惯而定,用拳面支撑可练成铁拳功,用手指支撑可练成虎爪功、鹰爪功。

为尽快增强臂力,可经常按卧虎功的姿势要领做俯卧撑,速度要缓慢均匀,下俯时呼气,撑起时吸气。

在练功时,还可以尽力向前后左右上下扭颈转头瞪视,这叫“虎视”,据称可“去五脏之邪”,并防治颈部疾患。

卧虎功不讲究意念、呼吸,也没有时间、地点限制,耗时短而收益大,是适合现代生活节奏的功法,盼望练习者,特别是限于条件只能自学的武术爱好者学有所成。

后也要指出,任何一种抗打功夫,在实战中头部与裆部都是不能抗打的,卧虎功也不例外。

少林的卧虎功

卧虎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又名睡功,复名猫功,为练习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者。

练时先将身伏卧于地,然后两手掌按于齐肩之地上,两足伸直,两足尖直支拄 地,用身向前探,乘势上升,至离地约一尺时,臀部向后挫,全身随之后退,至离地三寸时,再行先探,循环行之,力尽而止。

自始至终,全身除手掌与足趾之外, 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贴地。初时行二三度之后,即觉力疲气涌,与今日所习之体操中伏地挺身略同。

习之既久,次数可以逐渐增加,一年之后,则完全不觉其苦,则易掌为拳,拄地而行之;越若干时更进一步,易拳以三指代之,中、食二指居前,拇指居后,略成鼠爪形,再如法练之;

更越若干时,则单用一足之趾拄地,其另一足,则迭于其上,两足交换行之;然后在背上缚以巨石,如法练之,石增至百斤时,则大功告成,而指趾之力,已不下千斤,若着人身,如被兵刃之击刺,无有能当之者矣。 少林童子功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过去为修持之士不传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先生传出。练法极简,每天寝前、早起、午休之时,均可练习。

真诀是:侧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两耳孔,以舒适不透气为度,闭目,闭口,轻合齿,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静后,由鼻呼气时,将气送至两脚板,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

以后仍是自然呼吸, 3 分钟内,口内生津,咽下就是,随之10分钟内,练至很舒适,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为宜。

未成婚的学生、青年,可在阳举时练,练至阳气安顿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会或起或卧。

有家室之人,房事后练一次,可使全身扩张的毛细血管立即关闭起来,防止风寒入侵,疲劳也得到了恢复,起到及时复元作用。故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和控制生理冲动。

此功传人万籁声先生曾说:“人身的精液一满就要外泄,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

又说:“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都强。” ? 介绍几个简易速成的传统武术的精粹小功法

拳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传统武术中一般都有不少的练力强身的功法训练,为的是让练武者身强力壮,耐力体力增强,打拳威猛有力,重若千均。只练拳不练功的人,只能算是花架子,不堪一击。

以下介绍的几种功法虽然简单,效果却宏大,属于传统武术的精华内容。传统武术一般有这种坏毛病,喜欢把真正有效果的功法内容加一些复杂无效的动作隐藏起来,编造出又长又臭的动作,取个威威风风的名字,比如“金刚三十六式”,“撼天震地七十二式”等等,全套练完得花个一两小时,看似很辛苦,但是大部份时间是在练习无用的动作,练习来事倍功半,效果极微。

以下的几个小功法是从传统武术功法训练体系抽出来的核心内容,真正能长功力的功法,故虽然简单,但是只要每天坚持十分钟左右,效果显著。

第一种:卧虎功,这种功法以早就介绍过,也是本人经常练习的,可能不少人都会了。但是因为效果太好,本人忍不住再介绍一次。

练法如下:以俯卧撑的形式(别告诉我不会做俯卧撑),双掌尽量靠拢一点,好相隔十公分左右。

身体挺直,腰不下弯也不凸起,尽量平直。肘弯曲成一百二十度。保持这种不动,坚持下去。呼吸刚开始别管,自然就行。能坚持到十分钟以上身体不抖动,即可以试试本书中所说的“逆式呼吸法”。

如果练后加上排打,身体的抗打能力绝对比任何金钟罩,铁布衫功夫练习者强得多。

能坚持五分钟不动身体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抗重击能力,能坚持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以上,躯干结实得如苦练了十年金钟罩功夫的人,百打不疼,而且不失弹性。(注意,头部和裆部除外)。

此功另一种功能则会令人精力充沛,如吃了兴奋剂一样,每天工作很有尽头。

第二种:金刚铁板桥,此功并不是以后脑顶地的少林铁桥功,而是南派功夫的练腰躯干的秘法,配合卧虎功会躯干强壮结实如钢铁,腰力更会大增,效果比壮阳药要好。

练法如下,准备两张同样高的椅子,身体仰卧平躺在上面,上半身只用肩部以上搭在椅子上,下半身只许脚跟以下搭在椅子上,身体悬空,手自然放在身上,尽量坚持下去。如果怕受伤,尽量用矮椅子。

以前练金刚铁板桥时,师父会在屁股下点一只香,要是坚持不住,屁股下垂,必会被灼伤。借以锻炼自己的意识力和坚持力。当然,不推荐大家也照此练习。

此功能坚持一小时,腰力必会强大如此,在床上也会变成猛男一个。如果想继续强化,请在身上放重物练习。能让自己的老婆坐在身上也坚持一小时腰不下垂,你功力就到家了。

第三种:腿屈伸,腿部力量练习有效的法子之一。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缓慢下蹲,下蹲时保持身体中正,不歪不斜,也不前俯后仰。

蹲到屁股碰到脚跟,再缓慢起立,一起一立完成时间好超过十秒以上。能一次性做完二十次,试试一只腿做,另一只腿伸直,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可以用手轻扶着墙,但是不能用手借力起立。

一般来说,能用一只腿轻松起立百次以上,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必会大增,配合腿法练习,一脚蹬倒蹬飞一个人轻而易举。

第四种:鹰爪功,一般来说,练指力的方法好用手指做俯卧掌,不过想要练习抓扣力,还是下面的方法更好。

练法如下:找一个健身圈,以拇指和中指扣住两端,暗暗用力,每次练习上百次就行。

抓扣的力量一般集中在拇指和中指上,用两根手指练习的效果要比五根手指同时练习更快速更显著。

以上功法因为很简单,一看就明白了,图就省了。以后有时间再继续介绍别的。谢谢大家支持。

后告诉大家练功重要的一条真理:坚持不懈,才会成功!如果大家真的想练功,请每天抽出半小时坚持的练习吧!

 

 什么是马步?告诉你真正的马步

马步是中国武术中要紧的东西。这个无论在那一家武术中,都是重要的。马步并不是仅仅常见的四平马一种形式。马步以前叫地盆势。是练习武术的重要入门工夫。 马步的练法:

第一步:双脚外开15度,与肩膀宽度相同,然后微微蹲下。为什么要外开?因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

这种位置,是不违背人体生理的动作。眼前看,脖子贴衣服领子(顶头悬),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轻轻贴后背(身体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开(拔背),这样胸廓自然既开展又形成一个很小的内弧(含胸),意想腋下夹个热馒头,肘部吊一个10克的天平砝码或者一个空墨水瓶(坠肘),不许耸肩(沉肩)。

这样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文火。有位兄弟注意:你问过文火。文火用在这里而不在套路里,套路里讲的是提托聚沉四法)。这样就觉得两肋和腹部都有充实感觉(气沉丹田,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气)。双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内,掌指相对。这样练习一段时间。这是训练身体各部在武术中应该保证的位置。

第二步:双脚尖开始转向前。这样是为获得一个扭动的劲力。但是脚尖虽向前,膝盖仍需要对前,这样形成一个微微的扭转,从而获得一个力。这是首先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点用力。

这个力是腿上的力,体会到这个力,步法、转身就都有了。——这是什么?内家拳的浑元桩!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渐蹲深。这是为获得向下的力。这时,腿上除有脚尖和膝盖的一对力外,又出现了向下的力,这是身体的重力。

为克服这个重力,重心放在涌泉,并在身体正中(这两句不知说明白没有?不好懂),这样膝盖和脚腕获得一个向上的力来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这是第二个力。体会到这个力,弹腿、跳跃和千斤坠就都有了。

第四步,双脚开大,达到自己两脚直到三脚宽。这样又获得一个力,是外展的力。

为克服这种力,小腿大腿肌肉开始工作,产生一个反力获得身体的平衡。体会到这对力,横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双手由环抱变成平摆,手心向下。——这是什么?外家拳的四平马!已经摆好。手上经过环抱,已经练出了绷劲。

这个绷劲是手向内抱,腋向外顶的力,从第二步就可以练了。体会了这个力,直拳、翻拳、摆拳、勾拳就不费劲了。

当手变成平摆后,出现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还要坠下来保证手臂水平的一对力,这个力是练肘上力的,体会到这个力,摆肘、顶肘就不费劲了。

练习马步,不需要时间多长,而是需要体会力。

四平马,是马步的高阶段,全身出现了四对主要的力。练到这一步,你就获得了几乎所有武术动作的发力能力,所以说,马步(地盆)是拳术之祖。浑元桩,是马步的基础阶段,全身只有上下两对力,但是这是基础的基础。

从这里看出,内家和外家其实是一回事。我练少林和太极。我练少林时,就是这个顺序,而我练太极时,仍是这个顺序。现今外传的往往上来就是——少林派直接蹲马,这样太难;太极派到浑元桩后不向下练了,这样练了一半。

上面的马步练法算是压箱底的好东西,很多老师宁愿挨骂,是不教的。我想:这只是武术的基础,并不是打坏人的技巧。既然有人爱武术,那就让人家学个全的。所以我一直是对外教的。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忽视。马步,不是时间长就可以,而是必须体会出力来。马步,不仅可以练出千斤坠,还可以练出轻功。我上面的东西其实也未必写全,但是基础都在这里了。

这个东西比我的那个资料更重要,因此我索性公开在这里。千万注意!!!可以说,即使不练别的东西,只要马步练好,就算有了开花炮弹,架起炮就能打。

否则,光有炮,没有开花弹,光打些铁弹丸,没有大用。其实,练力的方法很多,但是马步全。也容易出全身功夫。

 

 奇门武功英雄打虎劲

本功法是传统武术中练力之精华,长劲之秘诀。表面看似简单,好像与技击无关,其实不然,有着独 到之处,习之能令人扁本生力,练习月余即可使气力在原有基础上倍增,百日之内即可臂膀力大千斤,再潜心修炼寸劲发力之法,击打力迅速提高数倍。

在实战搏击 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习者可自己亲身体验,便知我所言不假。此功与《易筋经》同源异流,是调气炼外丹功。

一、易筋换劲桩

常人之力属后天,是为外力,谷称死劲,亦为僵劲,无有变化。传统国术尚劲不尚力,只有通过易筋锻炼,才能产生真力,变换成武 术家所称之劲,劲与力不同,认真练功自能体验。

当练有一定功力,每一运劲便觉有气自骨中透出充沛周身,身体如同被水银充满一般,引劲贯达四梢,意之所至坚 如铁石。此桩功民间亦称“提桶子劲”。

1、面向南方,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垂于体侧,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呼吸平和,精神集中,两目平视。

2、 两掌手心向上缓缓前伸上提,成前平举高于肩齐,然后翻掌心朝下,向下落到身体两侧,此时翘腕,双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微用力下按做呼吸三次,愈按愈紧;然 后两掌从两侧向上划圈,当于肩平高时,翻掌心朝上,缓缓向上环抱,直臂上举过头顶上方,掌心相对,然后屈指紧握拳头下落,屈肘尖朝两侧,拳经耳旁落至肩前,沿体侧向下栽拳,虎口朝后,下栽至臂直,两拳背距腿约10厘米,做呼吸三次,用力握拳,愈握愈紧。

呼吸毕松拳成掌,再从两侧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掌心 相对时,合掌下落,沿任脉线缓缓落至胸前,十指朝上,略停片刻。

3、接上式,然后双掌外分,向左右两侧移动,成侧平举一字状,掌心向上,转掌心向 前,大臂带动小臂向胸前合拢环抱,两肘弯曲,双掌虎口成圆形,掌心朝里,手指微微张开相对,中间约距20厘米,掌胸之间约距30厘米。

要求:悬顶闭目,舌抵上腭,含胸松腹,微收会阴。意念: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环抱巨树,巍然屹立于广大天地之间,每次定劲静站不得少于30分钟。

 

 二、握固铁骨拳

拳谱云:“拳者,卷指叠拳,屈指握固,团聚气力,用以击敌也。”按此练轼可使双拳硬如坚石,两臂增力。

现将其中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两手臂垂于体侧,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垂帘目视鼻端,闭口舌抵上腭,调息匀长,气沉丹田,专意静心,排除杂念。

2、 两手缓缓前伸,手心朝下,向上抬至乳平时,屈肘后收,两掌收到乳侧,胁肋之两旁时,慢慢向下按,掌心朝下,手指朝前,沿体侧按压至臂直。

然后配合呼吸双掌 压按,呼气时双掌用力下按,手指上翘,呼气时双掌用劲下按,手指上翘,吸气时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乃止。

3、前式数字毕,即将拇指尖贴大腿并上翘,其余四指同时向掌心屈指握紧,掌心朝后,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呼吸一次拳握一紧,愈握愈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可完毕。

4、前式数字毕,将大指叠在中食指中节上为平拳,趁势虎口向前一拧,成拳心朝腿,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双拳用力紧握,吸气时拳头不放松。每握一次拳加一紧,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毕。

5、两手握拳,由身体两侧向上平举,成一字平肩,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6、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向上,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7、两手握拳举过头顶伸直,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8、两拳起码臂向前下落,至肩平齐时停住,拳心相对;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9、两拳再下落至两腿内侧,置于大腿根部,拳背朝前,拳眼相对,约距离10厘米;然后配合呼吸紧握双拳,呼气时用力握紧,吸气时紧劲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完毕。

 

 三、铁臂关窍秘

其它门派练铁臂之功,主要靠排打,而本功则有其独到之妙处,“阴阳转换,拧扭小臂”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依此练功,不但见效快,而且功力威猛。

也将其中之平肩架介绍如下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正身直,两臂下垂,肘腑微屈,两掌挑腕上翘,手心朝下,十指朝前;然后配合呼吸上提下按,吸气时屈肘两掌上提至腰间,呼气时向下按下至臂直,如此七次呼吸即止。

2、站立要求不变,两掌握拳,拳心朝后,两臂伸直,然后配合呼吸前转后拧,吸气时两拳心翻转朝前,呼气时用口发“嘿”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半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后,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即止。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 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 “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 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四、发出击打力

通过一百天练功,已具有相当功力,如何才能使所得劲能发挥出来,必须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

1、空劲冲拳:习者每天早晚做蹲裆骑马架子冲拳,每次冲拳次数以两拳各50次为一组,做6—10组,配合呼吸练习,呼气时冲拳,吸气时收回,要求蹬脚,转胯,拧腰,送胯,抛拳。练习30—60天,劲力顺达,改换方法。习此功同时尚须配合拳劲蓄养。

2、 寸劲穿透:以冲拳方法打吊袋或胶靶,初始动作要慢,力量由轻到重,一下一下地体会劲力由脚、腿、胯、腰、膀、肘直至拳面的传导感。要求同上。如此练习一段 时间,发劲通顺,再将拳头成拳心朝上,微屈肘,移至距墙半尺处,然后按以上要求冲拳,猛转拳心朝下,去打靶子,如能运劲自如,再缩短距离,直至距一寸,仍 能发劲如意,穿透功即成。

3、两手握拳,左右伸臂,成一字侧平举,拳心向下;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4、两手直臂向前平伸握拳,拳心朝下,高于肩平齐,然后配合呼吸上转下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上,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5、两手握拳直举过头顶,拳心朝前;然后配合呼吸后转前拧,吸气时两拳翻转成拳心朝后,呼气时用口发“嘿”音长声吐气,尽量将气“嘿”出,并提肛紧拳,同时两小臂拧劲,两拳翻转复原成拳心朝下,并伴有手臂作小幅度颤抖,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

6、 平肩站好,右手掌心朝内置于丹田处,左手握拳向前伸直,拳眼朝上,略比肩低;然后用鼻吸气,提丹田之气上升至膻中穴,同时右手伴着抬至胸部随即呼气用口发 “嘿”音长声吐气,并提肛紧拳,右掌从胸部引气经左肩,右臂推至左拳处,用意用劲导引。再吸气右掌收回胸部,呼气推气达左拳。如此重复作七次呼吸,换左手 向右拳推气,也做七次呼吸即毕。

7、按姿式站好,以鼻做深长匀细的呼吸数次,全身放松,意念气沉丹田,收功。收功后手臂放松,双手轻揉两臂。练习铁臂功请参看“铁臂关窍图”,此为练铁臂功之秘要。

咏春拳之千斤重锤功

话说咏春习者,大都是秀士书生,自古书生多壮志。在吟风弄月仰或经国济世伏案之余,活动活动胳膊腿,以博个文武双全之修。可能在偶然时发现这个练法不错, 就一代代传了下来,但今人多视之简单而轻之,或晒然嘻笑,却不知内中玄妙,明珠暗投,岂不惜哉。

这个练法,简易至极,但其功用却极宏著,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发拳力度,誉之千斤,当然太过,但也说明其力度不可小视,难能可贵的是对于穿透性力理的养成有好处。体悟得透,拳到人飞并不为难。更能增强上肢结体强度,以令形值强化,人攻我不入,我攻人莫御。

并能初步明白力由何来?当何驭之?又如何左右互换?不然纵顷洞庭之水为墨,也未必能让初学者知个一二。练法嘛,说出来大家不要笑,更不要骂我故弄玄虚,因其中确有玄虚须要细细说明。咱们都在地上练过伏卧撑吗?现在不在地上练,在桌上练。

以双拳撑桌,间开一掌左右,双臂撑到略直,注意把身体悬空撑起,脚离地,把重量全压在拳上。唉,说不定已经开始有人骂了,这样的东东谁不会呀。且慢骂,关键就在这里了。

当以双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之时,有意让双臂双肩肌肉全部放松,越松越好。这时,你会感觉力量全撑到了双肩背部之中心夹脊处,这就对了,这时,你试试动动双膀扇子骨,用扇子骨处的力量,(注意双臂放松,不可丝毫用力)撑一撑劲,把身体撑起。

武术功夫相关文章:

1.怎样练好武术基本功

2.武术和武功的区别

3.武术基本功之掌法

4.武术功法的意义

5.武术基本功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及意义有哪些

武术基本功是练习武术必须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技术技巧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基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及意义。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马步冲拳

一般的人没基础,一上来就练第五步,有点吃力。如果马步冲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则四平桩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钟,则做第五步就能容易点。

记住:要循序渐进。宁可慢点,也要保持兴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变动一下:如,一天多做几次,一次只打一百拳。这样,时间长了,也能长功夫。 但重点,当然是第五步了。彼时,功夫主要在双手上。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腰的练习

(一)前俯腰

并步站立,两手十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上体前俯,挺胸,塌腰,两手尽力触地。再两手松开,用两手绕过双腿,抱住两脚跟部,尽量使自己的上体、脸部贴紧双腿。

学练要点:两腿挺膝伸直,上体前俯时,挺胸、塌腰、收髋。

(二)甩腰

开步站立,两臂伸直前举,以腰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随之甩动。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腰部放松,后甩时抬头挺胸,甩腰动作紧凑而有弹性。

(三)涮腰

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上体前俯,以髋关节为轴,两臂向左前下方伸出。然后挥动两臂,随上体向前、向右、向后、再向左做翻转绕环。左右涮腰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以腰为轴,翻转绕环圆活、和顺。

(四)下腰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伸直上举;腰向后弯,抬头,挺腰,双手撑地身体呈桥形。

学练要点:两脚支撑站稳,膝关节尽量挺直,腰部后弯上顶,脚跟不能离地。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肩的练习

(一)压肩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两脚开立同肩宽,上体前俯,两手抓住横杆,抬头挺胸,塌腰,用力向下振压。

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肩部松沉,用力震压,力点集中于肩部。

(二)单臂绕环

左弓步站立,左手扶按左膝,右臂以肩为轴做直臂的顺、逆时针绕环。两臂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臂伸直,肩放松,绕立圆。

(三)双臂绕环

开步站立,以肩关节为轴,两臂分别向前和向后做直臂绕环。顺、逆时针绕环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身体正直,臂伸直,肩放松,绕环协调和顺。

(四)两臂交叉绕环

开步站立,两臂直臂上举,左臂以左肩关节为轴,向前下做顺时针绕环;同时,右臂以右肩关节为轴,向后下做逆时针绕环。两臂顺、逆时针交替进行。

学练要点:身体正直,两臂伸直,绕环协调和顺。

(五)肩臂练习

在武术运动中肩臂的动作是上肢技法的关键,是进攻和防守的重要手段。武术四大技击法:踢、打、摔、拿中,“打”和“拿”就是直接运用手臂动作来完成的,而且

“踢”与“摔”一般也要右肩臂动作的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

肩、臂练习是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稳固性为主要练习内容。其练习可以增强肩臂肌肉、韧带德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发展力量。

练习武术基本功的意义

1.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练习武术对呼吸系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例如初级长拳这种简单的套路练习,呼吸频率可达31—34次/分,肺通气量可达20—29升/分,氧债%达70—80%,氧债完全消除约需8—9分钟,这就是说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8—9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因此经常练武术会增强呼吸系统机能。

2.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练习武术时要求身体各部肌肉协调配合。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要象闪电流星那样快速,一静就要象山岳一般的安稳。这些都锻炼了神经系统的机能。

3.武术运动对肌肉力量和关节柔韧性的影晌:从武术专业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的对比材料可以看出,背肌力量(山羊挺身持续时间)要好(约长19—77秒);腹肌力量(仰卧起坐次数)也强(约多36—46次);腿力(纵跳高度)亦佳(要高ll—14厘米)。

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强筋骨、健体魄、长精神、延寿命,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时候能自卫!

猜你喜欢:

1.武术基本功的作用

2.武术基本功的概述

3.武术五大基本步型

4.武术基本功训练

5.武术基本功基本步型

本文Hash:d64c6dbe89edd33f54623343b0a09506af27d410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