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杜威的介绍 如何评价杜威的课程理论 杜威和赫尔巴特是什么父
关于杜威的看点,同时还对杜威实用主义、杜威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也有不同的看法,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杜威的介绍
杜威,男,汉族,1968年11月生,山西应县人。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天津大学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系毕业,高级统计师。199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如何评价杜威的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改革也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杜威曾写道:“回顾一些近代教育改革的尝试,我们很自然的会发现,人们已经受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课程上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对每一种课程的理解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因而形成了各种课程理论流派。这些课程理论流派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杜威的课程理论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和推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一、杜威课程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主要论述杜威所处时代对其课程观的影响,以及他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
二、杜威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主要从课程设计、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儿童、知识和社会的统一。2.在课程形态上,强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3.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教学与课程的统一。4.课程评价既注重课程的外在价值,更强调课程的内在价值。
三、杜威的课程理论评析。杜威的课程理论在理论上可称完美,但实践上却存在一些问题。
四、杜威的课程理论的启示,主要阐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1.主动性充分发挥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把主动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强调知识就是探究。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实践性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综合性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杜威和赫尔巴特是什么父
杜威和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1、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2、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总体来说是渴望成才、追求知识、注重交往的,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或周围环境致使很多大学生崇尚金钱、自觉纪律差,自我意识较强、追求知识又想速成、高傲自大,但是情感和意志方面却显得相对脆弱,既任性又软弱。在科教兴国、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武术教学课上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术教学课中就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以及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武术与德行
武就是对抗,而且我们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来兵者凶器也,那是萧杀之气,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关系到个人的生死的事情,于是它就会有一个对德的要求。从表面上看练武术只是一种技术的修炼,获得某种技术,同时在获得这种技术的过程中,强健了身体,但更深层的是练武术追求着一种人格的修养,我们把它一般地称做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武德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武术精神在各门派中所必须烙守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提出,武德应该包括:禁暴、期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春秋谷梁传》也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明代的内家拳法《环传》、清代乾隆年间的《武技书》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在武术界与民间,历来都是极力赞扬德高望众的武林高手。比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明代的文天样、清代张占魁等人,均被世人视为美德的楷模。而人们将不讲武德的视为恶者。在武术各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光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
武术中重视武德的显著特点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武术在中国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中,它的发展受到阴阳五行学说、民俗学、儒道思想、中医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武术的发展方向与学术历程。武术便以此来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德与力的关系。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倡导的就是和谐,于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力的方面相对潜化,而德则被显化,这正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重的人文精神与伦理精神。
作为一名习武者,应该很清楚“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深刻含义,把武德放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忍耐克己、知难而进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真正成为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人才。
武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武术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目前,武术已列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上好武术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使学生们在练好身体的同时思想品德得到修炼就意义更为重大了。所以,作为高校武术教师,应该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
(一)根据武术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封建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而在现代,我们所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带有封建色彩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为朋友两肋插刀”、“哥们义气”等等这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跟同学们强调,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华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就要求武术教师的文化素质要过关);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在和平年代,体育同样是民族精神的橱窗,是体现民族富强、国家昌盛、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这样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加清楚了武术的精髓。
(二)武术教学中注重社会主义道德的逐渐培养。
武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术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在大量引进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一些领域却出现道德失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求大学生要做到奉公守法,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要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来教育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要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三)作为武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动作规范,优美大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敬佩感,才能愿意跟你“学艺”。其次,武术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老师教育的对象基本在18到25岁之间,这些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育正在逐步成熟阶段,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话,无疑给我们的大学生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就会起到徒有一身功夫、思想品德不正的效仿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再次,武术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样学生才把你当成亲人,与你交心,才能受到感动,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总之,武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内练真功,外树形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不断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和道德。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享誉中外,其最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其高超的招式和技术,而在于其体现礼仪和道德的武德精神: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提高,而精神文明建设成了当前建设的重要课题,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端时期,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作为高校,应该重视其作用,并将其纳入教学任务,大力发扬武德精神,把武德精神贯穿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 武德精神涵义的阐述
什么是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士的道德精神。那么,这其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史书上认为武德的“德”在此指的就是道德,指习武的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武德不同的内涵。在封建社会,武德思想受传统影响,在统治阶级的束缚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门户之见”、“忠君”、“唯我独尊”等落后内容。到了现代,武德摈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华理念,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 武德教育内容在传承提升
2.1 史书《左传》中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武术有七种德性,分别是禁止暴力、防止战争、保障强大、巩固胜利、稳定社会、团结人民和发展生产,可见武德不是狭义上的为“小我”出发,而是以“大我”作为奉献点。
2.2 武德精神绝不是单纯的蛮横行为
你今天高调逞好汉、耍英雄,或是凭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扬言要为朋友干倒谁谁谁,这都不是武德。真正的武德,首先是一种礼仪、做人的一种君子标准。将这种礼仪、做人的标准在武术中表现出来,才是武德。当前,高校应把握方向,顺应时代机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武德精神,同发扬民族灿烂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塑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维护民族尊严使命,继承传统武德理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 武德精神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处于社会与学校的交接点,其教育的形成直接影响其择业观、择偶观、个人价值观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没有明确的辨析,致使思想政治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这时,如不赋予新的教育模式,就会使其走向弯道。因此把武德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去,是现在高校教育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3.1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这取决于个人生长环境、教育方式等等,当然这不是说信念容易改变,而是需要正确的模式有效地纠正偏颇思维。在习武过程中,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代高手,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可以说没正确的习武信念,没有正确的武德精神,那么就会误入歧途,反之,则会取得真经。一代宗师霍元甲正是看中了陈真身上的“武德”精神,才破例,将“迷踪拳”传授给外姓之人,也才成就了陈真这名中华英雄。如此看来在当今,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教材就是崇高的武德精神。
3.2 通过武德精神培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古往今来,人们都视武术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不是因为它有多少防卫措施,而是因为它不仅为习武者带来健硕的骨骼,更重要的是为其修身,其教育中寓予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习武者为国家提供一笔无尽的财富。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数武林豪杰在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时刻,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高尚的武德精神和精湛的武技维护了民族荣誉。如今,虽然爱国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精神培育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的巨大动力。
3.3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加强基本道德规范
武术最讲求道德。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将武术发扬到极致。纵观武术界,哪一个武术泰斗不是道德高尚的典范?为此将武德精神中优秀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武德精神来加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促进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4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懂事起,我们一直就被灌输,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人,而武术作为我国的精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文化底蕴丰富的科学知识。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时刻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作为时代希望的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习武者的优良品质,并贯穿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其道德素质、意志素质等协调发展,勇挑国家的重任,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 结语与建议
如今我国处在纷繁复杂、紧张多边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国外一直宣扬无谓的“中国威胁论”使我们备感压力,祖国的未来仰仗人才,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而他们的洗涤与进阶决不应该停滞在教学任务中,而在于其思想的改进和教育的加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事。当代高校当把武德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延伸、完善武德理论的研究。
本文Hash:3943a271a25d8e46eea998428f1067287101946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