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太极拳的“掤劲”是什么

导读: 浅论太极拳的“掤劲” 一、什么是掤劲 二、如何练习掤劲 三、松与掤的关系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特殊的运动方式走进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之中。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有句名言: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精辟地说明了太极拳的本质及锻炼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浅论太极拳的“掤劲”,欢迎阅读。

浅论太极拳的“掤劲”

一、什么是掤劲

陈氏太极拳所说的掤劲,就是一般拳家所说的内劲。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内劲,是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能在内里变化的缠丝劲。陈发科先生称这种劲为掤劲。

王成先生进一步指出:推手过程中,全凭听劲。无论什么着法,接触点上,必须加给对方一个掤劲。掤劲不是抵、抗,而是掌握对方劲路的劲,你用力、我掌舵的劲。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有以下的认识:一、太极拳锻炼时以松、圆、慢为主,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劲力,形式上又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不令人知,因而称这个劲为内劲。二、内劲主要是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的锻炼得来,螺旋运动本身也是化解来力的方法,因而称内劲为缠丝劲。三、我们以为,把缠丝劲称为掤劲更合适。从字面意义理解,掤意为把席、布等搭架支张起来,遮蔽风雨或日光,如天棚、帐棚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用,更有将对方“掤起”的意思,应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使“其根自断”,方易控制对方劲路,使其进退不能,处处被动,利于我根据需要,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

二、如何练习掤劲

(一)放松。太极拳要求:“由松入手,化僵为柔”。在各个阶段,都要求放松。放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肢体要放松。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做到最大限度地松开、放长,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情绪稳定。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这两方面紧密相联。肢体上不放松,意念就很难放松,意念上不放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要做到“神舒体静”,以“内松”促“外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

(二)练好拳架,达到着熟。太极拳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但其中的“意”、“内”,不能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方法之一就是练好拳架。拳架是用来模拟劲路的,练拳架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练习拳架时,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旋踝转腿、舒指坐腕。拳架练对了以后,还要做到着熟。“着熟而渐悟懂劲”,劲是内里的变化,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没有“着”,不可能表现出劲,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才能产生掤劲,进而懂劲。

(三)螺旋转动。陈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掤劲,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这种螺旋运动,贯穿全身。“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开始练习时,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即所谓的“划圈”。“要想练好拳,先把圈划圆”,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要想拳法好,要把圈化小”。要从大圈开始,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仅有手上的缠丝劲不行,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既要有手的自转,也要有围绕腰的公转,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形成立体螺旋。身肢的运动,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达到意、气、身相统一,内气和劲力相协调。长久练习,掤劲自生。

 

 三、松与掤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放松。放松不是放软。松是指意识、形体放开,舒松自然、不紧张的意思,但决不是精神松懈。而软是肌肉松散、毫无力气,虚无、瘫着的意思。必须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人们讲柔中寓刚,从未讲软中寓刚,软也不可能寓刚。放松能产生有韧性的柔劲,而软了,就无劲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不乏有误解了松,而出现“软”的现象。

(二)放松是为了产生掤劲。放松是手段,是方法,产生掤劲才是其直接目的(但不是其最终目的)。松是为了“通”,放松了,才能逐步打通任督二脉,进而使十二经脉也相继打通。经脉打通了,身体不适之处,可进行检查。通了之后,有了内气运行,劲可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到达身体任何一点。在练拳之初,不可过分追求掤,应以松、圆、慢为主。

(三)松与掤是统一的。没有松,就不可能有掤;要真有掤劲放松是前提。松不了,无掤劲,应用上就困难。王宗岳讲“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而愈长,退之则愈促”。如不会放松,一味用僵劲,很难做到“俯之弥深、退之愈促”,反过来,如无掤劲,不会螺旋转动,则不可能达到“仰之弥高,进之愈长”。太极拳在战略上要求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但如无松与掤这个条件,做不到沾、连、粘、随,取胜也是困难的。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练好基本功。太极拳既然是拳,需要时就要有速度和力量,因而要练好基本功。比如,要把腿踢开。“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如腿踢不好,则腰沉不下、胯松不开、裆撑不圆、膝活不了、步就上不去。拳架都难打好,掤劲自然难以产生,就更谈不到应用了。还要练好太极功法。“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既是增加体质耐力的手段,也是产生掤劲的重要方法。开始时,最好选择某一功法练习,不必各种功法一起练。我们体会,在众多功法中,还是以王成老师在其著作《太极健身实用对练》中披露的“晃桩”,效果最为显著,该功法原是太极门中练习掤劲和按劲的专习方法,各位不妨一试。

(二)不可把掤劲神秘化。掤劲本质上是力,必然符合力学原理,不必被一些玄虚说法和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把它神秘化,反而不易练出真正的掤劲。

(三)掤劲不等于掤法。掤法是太极八法中的一种,而掤劲则贯穿于掤、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之中。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太极是掤劲”的说法不全面,实际上混淆了掤劲与掤法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要有整劲。放松了,气通了之后,身体的劲力可集中于身体任何一点,即可产生所谓的“整劲”。所以练拳架时,应在放松的前提下,时时注意意、气、架三者合一,做到周身一家,最后则可“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如遇强敌,内劲猝发,有“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之效果。

太极拳特点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2.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

3.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5.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

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下面学习啦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本质

对“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辩证地理解,即动与静,开与合及其变化,都是对立统一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是平衡统一的。开合体现动静,“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而动静的实体,“动是实”,“静是虚”,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虚平衡统一(以下对动静,实虚,开合,皆要如此理解)。只有虚实的动静才能平衡统一,统一的虚实互相转化,才能互相衔接,多次循环往复,成为一套太极拳过程。先辈拳家说:“实虚开合是为拳经”,“经是经入不变的”。按《矛盾论》的观点,“虚实开合”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有共同点事物的“特殊点”,即“特殊本质”。太极拳是“太极”的派生事物,不等于太极。太极拳的“动静”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动静的全部。解读演绎太极拳时,不要忘记太极拳的这个“特殊本质”。

太极拳的动法

“用意不用力”(用意:即用神经感觉和想像),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即是太极拳的动法。这动法,是动静开合及其变化,和“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成为一套太极拳的决定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太极拳。

太极拳形质是相成的

“动之则开”与“静之则合”,互相衔接(动与静衔接,开与合衔接),多次循环往复过程中,开合成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一套太极拳开合两种姿势动作。这就是太极拳形质相成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下,动静开合是以“腰脊为主宰”。①“用意不用力”,由腰脊内部动起,意气鼓荡,向外动去,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动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是开。上肢则弧形分展开或伸展。同时下肢进步、退步,或一脚扬起,皆是开的“定势”。24式拳的起势,野马分鬃,掤捋挤按中的掤按等皆是开的“定势”。“定势”之间,则是合、开或再开、合等动作。这是“动之则开”成为开的姿势动作过程。这动是由内到外,由里及表,周身上下左右,皆动、皆开、皆实。以掌指为例,即掌指微微舒平,不硬不僵,即是实,“实中有虚”,周身如此。②“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静起(静中有动,静也动),意气松沉,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静回到腰脊内部,是合。上肢则弧形由外向内回合,同时下肢收脚,跟步,扬起的脚下落,皆是合的“定势”。24式拳中的手挥琵琶,双峰贯耳,掤捋挤按中的捋挤等,皆是合的“定势”。“定势”之间。则是开、合或再合、开等动作。这是“静之则合”,成为合的姿势动作过程。这静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周身上下左右,皆静、皆合、皆虚,以指掌为例,指掌稍稍松屈,不软不懈,即是虚,“虚中有实,周身如此”。“动之则开”与“静之则合”,就是这样组成太极拳的,24式、88式等太极拳,都是如此,只是过程长短,开合姿势动作多少不同而已。

太极拳是动静平衡统一的

太极拳的动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平衡统一。开合体现动静,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实虚也是如此)。掤捋挤按等全部姿势动作,皆是开合组成,势势皆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平衡统一,势势体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平衡统一。这动静平衡统一遂成为太极拳规律。这规律贯穿在太极拳过程的始终,直至一套拳的结束。规律,是实践的准则,懂规律则知所以,姿势动作的正误优劣,知所适从,规范到位。质行兼备,才能收太极拳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不老春”应有的神奇功效。学练太极拳做到形质相成,动静平衡统一,则升堂入室,进入太极拳殿堂矣。

太极拳的本质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2.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练习太极拳的重点表现是什么

4.正确看待太极拳的现状和发展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是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打太极拳,但是你知道太极拳的健身原理是什么吗?下面随学习啦小编一起看看吧。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还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等病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疗效。所以,太极拳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某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

1、保证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

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2、神经系统敏感

人体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

①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

②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

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

④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

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法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

3、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这种呼吸方式对人体是有利的。

4、防止关节老化

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

欲使人体康壮不衰,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含,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

5、促进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太极拳健身相关文章:

1.太极的健身养生功效

2.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比较

3.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4.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是什么

5.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本文Hash:e5bf98db0c2dcf76fb1502a15aebca0a793a915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