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

导读: 简述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 太极拳推手的误区和学习要领

太极拳推手既有防身自卫的功效,又有强身健体的宝贵价值;既可用于竞技体育比赛,又可用于大众观赏,这是中国传统体育发展起来的一项对抗性竞技体育,太极拳推手非常有希望成为一项世界性体育竞赛运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

一、知形

即对人体形体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里主要是指导对对方形体变化的把握。如果对方力大速度快,我方自然不能以慢动作式的太极套路应对,只能随人之进退快慢而相随。

随机应变,既考验我们的基本功底,也考验我们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最佳时机在于把握对方最初的动作雏形,即“一动”。因为这时对方的速度、力量都未形成,最易处理。如果一动之机失了,可以继续破坏对方的发力距离,使之不能将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这样自然无损亦。

如果这一机又失去,则要用自己的身体承力、化力,使之在自己身上形成不能力点,没了力点,对方的进攻同样无效。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对方发力距离之外到对方发力距离之内的过程,是一个知拍功夫。这个过程,是大多数练太极者长期难以做到的难解之谜。

二、懂劲

这里谈的懂劲,其实在上面用身体处理对方的力点时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是,在与对方相接触的一瞬间,必须通过听劲功夫,知道并把握住对方的身体重心及其移动趋势。这样,我们便可以掌握制胜之道。

三、要做到化发结合,同化同发

许多人在实战中常常感到:我破对方的招后再去打对方时,对方却又变了,所以只能化了再化,永无发人之机。

其实,这中间的秘诀在于没有把握住化发结合。太极中,从来都是阴阳共存,而没有先阴后阳或先阳后阴之说。要做到化发结合,其诀在于“遇力成桩”。

而桩必须是活桩,一虚一实,实腿承力,虚腿调整重心并及时根据对方重心之运动而进桩摧力。

也就是说,在承、化对方发来之力的同时,桩就要动起来,或进桩掤挤采肘、或退步施以捋、按之劲,或绕步而走,施之以摆、扫、挒、扭等劲。总之,必须化发同时,以桩摧力。

太极拳推手的误区和学习要领

初练太极推手时,最容易有“顶、僵、丢、抗”四种病症出现。

1、顶

就是在与对手推手时劲力相接对项,彼用力,我也用力,以至出现敌我顶牛之病。

对此,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推手时,要注意把握“顺势”的技巧。

2、僵

就是在敌手进攻劲力作用于我的身体时,自己无法化避开,出现了失机漏势之病。

3、丢

就是在推手时不能将敌手沾黏固牢,而是与敌手脱离,有丢失之病。

4、抗

就是用自身的劲力相搏抵制住敌手的进逼,有刚硬而无韧柔之病。

对于以上四种误区,我们应该加以重视,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误区的原因所在,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初习推手的人多数单纯地追求技法和效率,急于求胜,因此寸步不让,导致冒冲、冒进,顶牛角力,技法水平自然不能提高。

2、有的学练者过多地沉醉于太极拳所谓的“化劲”上,你来我化,主观上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顶牛”,而致丢、僵等毛病出现,结果使自已一直处于被动之中,更不能有所提升。

推手过程达到“沾、连、黏、随”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在推手中应分清轻重虚实,做到“沾、连、黏、随”。以虚实来讲,即彼实我虚,而虚实的标准就是不丢不顶。只有如此,才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弹性连接。

当对手攻我时,我空而勿抗,谓之“沽”;柔而勿顶,谓之“黏”:挫而勿僵,谓之“连”。对手避去时,我接而勿丢,谓之“随”,力求达到均衡。

2、掌握正确的推手技法,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常用的习练推手技法有单手盘圈法、双手捋按法、四正手和四隅手等技法。

这里所讲的习练方法,是指以《太极拳论》为指导,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劲路变化进行运用,如此获得的扎实基础,对提高推手技术水平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手中要掌握上虚下实的变化规律,即上身要自然放松顺活,腰、胯和腿部扎实稳固。

腰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由腰发出的劲向下贯注于脚跟,向上可通过肩臂运行于掌指,因此,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顾右盼,上虚下实的变化都要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劲。

3、在推手中掌握好自身的平衡很重要。凭着和对手相触的某一点,进行听劲的走化,在变化运动中随时掌握并及时调整自身的平衡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变化自如。这就需要练习“随人”的技法。《太极拳论》中讲“从人则活,从己则滞”,就是证明。

4、坚持太极拳推手锻炼,正确掌握习练方法和技法要领,持之以恒地练习。,在练习中要体感悟专,不可急于求成、急功冒进。在习练推手的同时,也应强化拳架功法的修炼。

拳架和推手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习练,技术功法才能更为全面地得到提升。
 

太极拳推手实战要领相关文章:

1.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2.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3.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4.太极拳推手要领

5.太极拳实战的三大必备技巧

6.陈式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

太极拳推手实战中绷劲的运用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拳法,其含有技击及实战意义。而推手是太极拳中最突出的拳法,也是学习太极拳检验阶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实战。欢迎阅读!

太极拳推手实战

盲目打抡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推手运动在形式上的表现是缠绕的方式进行,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初学者在掌握了这种外形运动的方式后,就要以临战的意识训练,首先要求自身整体全部处于弓统拉满的蓄力状态,得机即发。但很多人的推手动作都是为推“手”而画圈,精神散乱,漫不经心而盲目打抡,这样练习实难深入。

我们练习推手,必须知道为什么打抡和怎样正确地缠绕。推手中的四臂缠绕不是较劲和找机会推人,其形式形成的原因是双方守中用中的结果。如甲方以意力进攻乙方,乙方揉化防护。

在守中的同时以意力反攻中的中线,同样,甲广大守中时复攻乙的中线,这样缠绕的实质是双方攻守互为、攻守合一的特殊战斗形势。这样的攻防才能使此项训练全神贯注,步入正轨。

用非所练

推手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双人试力,就是由个人单练上升为双人互练,而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实作中检验和纠正自己单练时的不足和错误,以利于更正确深入地练功,但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个目的,在推手时只是硬顶蛮抗或消极拨拉而使拙力重犯。

在此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甲乙互推双方进行互推,理解正确的动作。掌握其中的发力将乙抖放而出。

这就是动作正确和得到运用巩固的体现。但有的人却双手齐出,以大弓步失重式拙力去推乙方,而乙方也不按要领闪化还击,却"硬挺"不退,这种常见的错误,即使甲方推出乙方几步,或乙方能将甲方顶住也完全违背了推手目的。

甲乙互推,乙方发力,甲方侧化,乙方向侧方失去重心,正确的要领是甲方应上步横向发力,以斜取正或借势偏挂,则乙方必偏向前扑。

但不少人却使"顺手牵羊"之类招法,两手抓住乙臂拖拉,而乙方也不稳住重心或借势侧拦,反而全力后坐赖着不前去。这种死拉活拽和实作根本不沾边,而借机耍赖后更不是推手。

甲乙缠绕时乙从下方向甲发力,正确的作法是,甲方或偏闪而进或空点进击,也可顺势点紧,将乙惊起后,猝然撤步发力,将乙向侧后挂跌。

常见一些人在推手时,当对方从臂下发力时却不挂不偏,不闪不施,却用体重死死压住对手发力之臂对方亦不空点或偏点,却用全身拙力向上硬抬,这种双方“较劲”的推手更是用非所练。

以上仅是举例,推手中类似“用非所练”的错误还很多,如果不及时纠正,则会使练用脱节,形不成正确的动作定型。纠正的方法是要认识到这些错误之法不仅根本不能用于实作,而且会严重影响“换劲儿”和一触即发的浑元力。

如果不在推手训练中及时纠正错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那就会步入歧途而枉费时日。

太极拳推手实战中绷劲的运用

“掤”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往外或者往上的支撑力量。

就是手臂呈弧度撑开、撑圆,而且还负有张力。掤劲时手臂屈肘要大于直角,不可成锐角。

从力学上讲,弧形的抗压能力要强于其它形状。掤劲不是向外硬顶、硬撞之劲,而是一种具有沾、粘、连、随的灵活之劲。它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犹如棉里裹针,要求外形上柔和而又内含坚刚,身法上灵活而又稳重,而且在劲路上还富有弹性和韧性。

“掤”劲在太极拳技击中起着主导作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出手都是以掤劲为先,掤劲就像战场上机警的侦察兵,又好像一道牢固的防线。利用掤出手臂的听劲(耳听、眼观、肌肤、汗毛的触感),迅速从中判断出对方进攻力度的大小和方向,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或打或化,随机应变。

掤劲是太极拳基本技击方法,因为掤劲在太极拳技击中应用的重要性,所以被排在太极拳的八种技击方法之首。

从太极拳技击上讲,掤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掤式技击方法,而且还是其它种技击方法应用前的试探劲,也是一种防守反击的劲。

在太极拳技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劲路,掤劲是在应用其它种技击方法时的通用劲,应该时时、处处都含有,贯穿于太极拳整个运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

“掤”劲的运用,需要建立在我们基本功练好的基础之上,不然也只是虚有其表。

掤劲是一种横劲,主要是以化解直劲和反击直劲的一种劲路。当对方以直劲进攻发力时,我应逆着对方的来劲螺旋向上、向外发力,但必须与来劲互呈角度和走弧线,达到使对方之力改变方向或被掤劲击倒。

掤劲要应用好,全赖腰的转换,腰到掤劲自然就会到,腰化掤劲既化。

还必须要做到下盘的稳固和灵活,掤劲发力时,心气下沉、足蹬地、转膝、拧裆转腰、转胯、旋脊、转背、旋膀,将掤劲从手臂螺旋发出。

要求周身上下一家,发力要内外一致、意气结合、以腰为轴、螺旋缠绕、节节贯穿、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真正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四肢百骸皆静。只有这样的掤劲,既不失刚猛之力,而又有灵活之劲。

要想将掤劲应用好,必须要做到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在太极拳技击中讲的丢劲其实也是扁劲,就是掤劲防守不足,刚劲缺少,容易被对方压扁,外掤之劲力度不够,所以也叫软手。

顶劲其实也是抗劲,就是柔劲不足,进攻过度,容易被对方借力或被大力者取胜,外掤之劲用力太过,所以也叫硬手。

掤劲要做好,必须注意容易出现的丢、扁、顶、抗这四病,要想克服这四病,就要做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不偏不倚。在掤劲时手臂要撑开、撑圆,保持一定的弧度,劲力上要浑圆,方可圆满而又有张力。

在任何情况下手臂都要呈一定曲度,做到劲曲蓄而有力,但又不可掤力过大,过大容易失控前倾或被借力。进攻时随机应变、圆转自如,做到有力而不过,柔顺而不软。

要想练好掤劲,必须要先去僵化柔,然后再练柔成刚,只有练到刚柔相济,蓄发相变,对敌应用时才能做到守可自保,攻可取胜。

掤劲不光有掤的外形,而且还得有掤的内劲,如果只有外形没有内劲的充斥,那么掤劲也是空虚的,不堪一击。就好像皮球是圆的,如果充气不足,它只要一受压就会扁下去。所以只有充足的内气支配掤劲,才能做到内外一致,形气合一。

掤劲在技击应用方面非常有效。例如:当对方出右拳向我面部击打过来时,我心气下沉,重心落稳,下盘做到稳而灵,上身做到松而活,同时迅速抬起右臂,用右小臂逆缠丝螺旋劲由内向外。

由下向上将对方的来拳拨挡开,使其发力方向改变,不能作用到我身上,进而上右步重心右移,上下合力,左脚蹬地,右小臂继续向前向外发力,用掤劲将其掀翻击倒,此式是太极拳技击中讲的直劲来力横劲破的方法。

如果对方用双掌或双拳击打过来也是同样道理,都是用横劲破直劲的方法,用掤劲来接挡试探出对方来力的方向和大小,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方法。

如果对方发的力量小,我迅速加大掤劲的力度将其击倒;如果对方发力过大,我用掤劲将其来力方向改变,然后再寻找机会进攻。

也可以随时加上捋、挤、按、採、挒、肘、靠的任意一种技击方法或多种技击方法合用,效果会更好、更妙。

所以只有理解掌握了掤劲的含义,才能在实战技击应用中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刚柔相济,克敌制胜、决胜千里。
 

太极拳推手实战相关文章:

1.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2.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3.太极拳实战的三大必备技巧

4.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5.陈式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

6.太极推手的三种训练方法

7.陈氏太极拳的实战练法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是哪几个

太极推手是推手的一种,是训练学习太极拳者,进入“懂劲”阶段的一种训练法。采用“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主要的练习方式,借由两人对推的练习形式,来体会如何控制自身平衡,并同破坏对手的平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度,顺其自然。这就是善于用意。“力”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由气息吐纳,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产生的力量。太极拳是遵循太极拳理论,按照一定的规格,将相应的动作有序组合进行的运动,其形成的力是整体劲、巧劲、活劲,称之为内劲或太极劲。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在正确意念指导下,尽量用较小的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这就是合理用力。在太极拳经典论著中非常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先辈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强调“用意不用力”,我以为这是一种高妙说法。因为在一般状况下,在推手对抗竞技时,人们比较习惯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滞顶牛(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矫枉务须过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要做到身正沉稳,肢体松柔,轻灵变化,旋转自如。如果长期习练,获得真正的内劲,也就是活劲、巧劲、整体劲,在推手时就不会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顶牛,避免引起肢体僵硬、呼吸不畅、听劲不灵、反应迟钝。这就是杨澄甫老师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练推手就是习练人脑的这种思维功能,练智慧、练灵巧、练触觉的敏感、肢体的松柔、动作的缠绕、内劲的充实和全身劲的周整。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识指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劲力协调配合,意到、气到、劲到。得机得势,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实践和效果。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还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利用顺势借力、借力打力法则,“四两拨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常说的顺手牵羊,顺水推舟即是这个道理。二要利用旋转力,发挥上肢的旋臂转腕、下肢的旋踝转腿、身躯的旋腰转脊的作用,以使劲力圆滑,劲路流畅,不丢不顶,不给对方着力点,这就是力学中圆周运动原理。三要弛多张少,以柔为主,轻灵柔和,缠绵舒张,走化为首,“舍己从人”,不妄发击,使自己劲力低耗耐久。四要利用人体下沉降低的重力,把位能转化为动能,发挥腰腿功夫,配合呼吸,节节贯穿,内外结合,周身一家。五要利用太极拳十三势的多种技法,肢体各部分交替工作,并能熟练操作,随机应变,转换灵活,合理分配体力,减少力的消耗。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二、柔化刚发,刚柔相济

柔和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劲。一般认为刚劲具有坚硬、干脆、果断的特点,柔劲具有柔韧、缠绵、粘连、轻巧的特点。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外柔内刚,以柔为主。筋肌、骨节经常处于高度放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状态,使骨骼、肢体保持相对稳定性。随着对方的来劲,不与硬顶对抗,而是运用灵活的“粘连缠随”、引化走发的刚柔相济的太极劲,克敌制胜。刚与柔是相辅相济的一对劲力,不论运用什么招式,刚劲与柔劲都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有人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以柔克刚的竞技技术,认为太极劲就是柔劲,就是要轻要松,一松到底。孰不知纯柔无刚,则必过柔而不韧,过弱而不强,形成懈怠无力易瘪的软拳。当遇到刚柔适度、刚度适中的对手,就会因自己的“软匾丢却拖拉怯弱”而被对方以腰为轴、力从足发的缠丝劲爆发力所挫,这就是常见的“以刚克柔”的现象。也有人自恃身高马大、体重力强,推手时一味以力取胜,殊不知纯刚无柔,则必过刚而不韧,不但劲力易断易折,而且呆滞脆弱,僵硬呆板,听劲不灵、劲不顺、变化慢,周身相互牵制,不能集中调动整体劲力,易被对方找着力点,运用引进落空、柔化刚发的高招所挫。可见太极拳推手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柔劲克服刚劲”,而是刚柔相济、刚柔适中的高手制服“纯刚无柔”的对手场面。也常见到所谓“以刚克刚”的状况,交手双方虽然也采用一些招术技巧,但都求胜心切,凭力相抵。虽也能较出胜负,但不论对于身心健康、修养或是推手水平的提高,都是不足取的。有人问我,如果太极拳推手时,双方都是以柔为主,那么谁会取胜呢?这就要看谁的粘劲质量高、谁的听劲更好,谁对刚劲与柔劲的调整做得更好了。原来刚劲和柔劲在运用中并非总是以相等的比例呈现的,也不是自始至终两者的比例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推手过程中的状况和需要,随时予以调整,调整更好的取胜于调整较差的,也就是呈现“以柔克柔”的精彩场面。一般说来,引进走化时以柔劲为主,将对方引进落空;当得机得势时可用刚劲进攻,即充分运用“先化后发,柔化刚发”的法则,用缠丝劲爆发力将敌放出。记得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提出与我推手,一开始双方搭手,粘连缠随,运用得比较流畅,双方配合协调,十分认真。后来他双手控制我右肘上抬即想用捌劲将我制服,此时,我则沉着应变,顺势接应来劲,同时松肩、沉胯、绕肘,转身退步,双手发右采劲,一气呵成,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送出去。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三、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这句名言,科学而辩证地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阴阳关系,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去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至于对我还击。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动要有度。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与静相济相补,就能深悟“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真谛。

本文Hash:e4a3b3720ed8eee21aaca9525aa04e744ef2fc8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