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调剂心情,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范文一: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随着我国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健身功能,而且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健心功能。在小学生体育课程中,尤其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心理特征总体来说相对不够稳定。根据学校体育学的相关研究,小学生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焦虑;注意力不稳定;感知力不精确;表情外向、生动;意志力薄弱;独立性、果断性和持久性较差。

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部分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益的指导,防患于未然。小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稳定时期,其活动需要有外部的持续激励和支持措施。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二、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能缓解不良情绪。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可以不受学习任务的束缚,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宣泄自己的烦躁,紧张的不良情绪,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的效果。

2.体育活动能提高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不一样,因此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体育活动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和操作,达到了强化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对外物的认知水平。

3.锻炼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在体育课上,有些体育锻炼比较艰苦具有竞赛的性质,是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并且,体育活动也会出现障碍,通过巧妙的教学设置,可以让学生体验挫折和磨练意志。当他们克服困难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从而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了自信心。

4.体育活动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团体活动较多,小学生在玩乐的同时为共同的目的相互合作和帮助,在沟通中慢慢养成了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服从裁判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再次,体育的竞争性活动存在胜与负之分,小学生的求胜心切,在这些体育课上体验领先与落后,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而现在的小学生一般为家中独子,忍让之心较差。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会接纳他人不同的情感,处理好同学关系,在游戏的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我国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是偏重活动,而忽视体育理论的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其实,体育课理论教育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理论的教育内容上,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从而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使之得到改正。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需要体育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之后,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身体素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小学生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当然,也会存在比较孤僻的学生,对此,体育老师可以安排集体性的比赛,促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克服孤僻。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小学生,适当的鼓励他们参加展示自我的活动,比如武术、体操表演等等,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克服胆小的心理。对于性格易暴躁的小学生,体育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象棋、围棋这种柔和的竞赛项目,培养他们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3.发挥教师教育引导作用。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乐观向上、健康有活力的良好形象,才能感染小学生,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渴望。体育教育的前提是,体育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并深刻把握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以及小学生体育课程的目标,然后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体育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步伐越来越快,体育老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做好小学生体育课的教学,以自身的感染力带动孩子们热爱体育活动,舒缓身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现代素质教育。

四、结语

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仅可以缓解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认知水平,还可以锻炼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充分发挥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途径不仅需要全面的体育课教育内容,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红民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87-89。

[2]马艳云 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4-28。

[3]单志艳 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20-23。

范文二:中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体育现代化作为中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健康心理的形成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中职体育课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就是积极发掘体育运动中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使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还有利于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提高综合素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一项有效途径。

一、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等两方面。

1.1 外界环境影响

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不良行为等两方面,家庭方面家长在帮助学生选择中职院校时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的掌握生存技能并能够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提升难免会引起这两方面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和竞争压力的提升就会导致产生沉默寡言、抑郁或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包括网络游戏的风靡、烟酒活动的增加和社会阴暗面的呈现等多方面,中职院校的教育形式多要求学生进行住校,这就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自由性和经济方面的充裕性,在面对诱惑或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学生很难进行察觉或自制,这就导致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和叛逆心理的形成[2]。

1.2 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

对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其中包括教师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进行相关问题求救的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最终激化或不良行为的出现,而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不了解和消极态度也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切实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跟踪和积极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生和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中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 中职体育课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人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从本质上讲,自信是一种最大的勇气。体育锻炼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在超越自己和战胜对手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育竞赛不仅是竞赛者技能和智慧的比拼,也是对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考验。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宣泄的快感,促进学生的交流,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2.2 中职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

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是能够锻炼学生毅力的运动,能够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运动。首先,在体育锻炼中,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应激状态。在比赛前,人们的情绪会紧张到产生心理障碍。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人的情绪会随之波动起伏,失败时的恐慌沮丧和胜利时的喜悦兴奋,这些情绪都需要理智地控制,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坚持到最后[1]。其次,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各种网络娱乐节目和游戏增多,许多学生沉迷网络,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相对于其他活动,体育运动的强度比较大。篮球、足球、跑步等都是高强度的运动项目,需要良好的体力支撑和坚强意志的坚持。当代学生普遍体力不强,因此参加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学生少,尤其是女学生,由于爱美心理怕太阳晒和怕出汗,则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殊不知,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毅力、坚韧性、顽强性、自控能力,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抵御生活中各种挫折和困难。

2.3 中职体育课能让学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不仅仅具有竞赛性质,还应当具有娱乐性和游戏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乐趣,放松心情。在长期紧张学习中,学生的情绪会变得紧张、压抑、焦虑,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极易患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适量的体育运动,能让细胞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后人体会感到轻松、舒爽,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并将原有的负面情绪代替,消除原来的紧张感、放松心情、转换心理状态和维持心理平衡。美国著名医学家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明显改善情绪,使人精神亢奋,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效应。各项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调节的功效也不同,短暂剧烈的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可以减轻忧愁情绪、增强活力;长时间持续的运动如半个小时的慢跑能有效改善学生的疲劳、焦虑情绪;足球、篮排、健美操等集体运动有利于调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同的项目对情绪的调节有不同的作用[3]。

2.4 中职体育课利于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职院校是进入社会的跳板,中职院校里的班级组织更加自由,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一些学生因从小在父母身边缺乏独立性,不敢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因而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心理问题。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要能使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完成共同的目标,自觉融入集体,并以集体活动的规则约束自己,这样能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加强沟通交流。众所周知,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普遍说来,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交际能力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交友过程则比较被动,中职院校体育运动给这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交友的场所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重拾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

三、结束语

中职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自信心、意志、调节不良情绪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中职体育课能最大程度上促进中职学生形成的良好个性品格,促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总之,中职体育课使得体育运动不仅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它是中职教育化的一部分,为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柏。 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王宏国。 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心理障碍之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

[3]黄华敏,易鹏。 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范文三:体育课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现代学生不仅面临升学的学习压力,还要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当他们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活动能够起到调剂心情,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作用。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身心方面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二、道德品质方面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总之,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它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 ,故具有炼意志、调感情之功效。而学生的主要锻炼的手段就是体育课,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得到上述的好处。

猜你喜欢:

1.心理健康课的感想与收获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3篇

4.最新小学体育教学随笔

5.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篇

体育课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因为他们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那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是顽强拼搏,是坚持不懈,是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那么体育课对学生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智力与身体发展的影响

1、巴甫洛夫学派的研究证明,神经过程强的人在相当强的附加刺激的作用下,能够集中注意力:而神经过程弱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则不能集中注意力。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类型的人知觉广度大,弱而不灵活的人知觉广度小,神经过程平衡的人注意力不易分散。 同时,学校体育运动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手段。

2、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视。而过去20年里,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

3、青少年阶段孩子都处于正向增长期,正是抓住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是重要的。

4、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是引导学生们普遍重视运动,这种理念值得我国借鉴。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高考满分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这种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使之每个学生在中学里都必须至少参加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维健康概念明确增加了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外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这样的社会学范畴内容。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办法数量化的,人们一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能将个人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体育运动对维持和促进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有认识。奥林匹克发源地古希腊很早就有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体质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必要手段。我国《礼.大学》中所言的“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之人身体就好;反之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除增强体魄、培养意志品质外,对人体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亦十分明显。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手段,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运动者在过程中除注意力高度集中外,还要有目的地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此举能有效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运动者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均有所提高。体育运动还能使人体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以提高和发展,促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等更为准确与敏捷,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对学生而言,较长时间的学习即脑力劳动过后,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他们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分析的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体育运动的崇尚目标,体育运动能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已被世人认可。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便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运动的人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运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与愿望,在公平竞争中锤炼自己的品行,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抉择,在抉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是十分有利的。资料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整体精神面貌和自信心均表现良好。

3、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情绪,增进快乐

体育运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项目,可以使人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从而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此外体育运动由于能减轻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所以对有轻微神经衰弱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4、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发重要。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劳动个体化日益凸显,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有专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兴趣,因此他们生活的很安逸与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一般或不好的人则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总是缺乏一些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与群体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体育运动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不用言语即可相互交流和找到知趣相投的知音。学生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还有体育运动的团体性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参与者只有互为默契,密切配合,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和消除疲劳

体育运动由于能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所以能减轻应激反应。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还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试验表明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人群接受散步或慢跑的预防应激训练后,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远强于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

疲劳是一种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的综合性症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体育运动时情绪消极或任务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而如果在体育运动中情绪状态良好及保持中等强度运动量时,就能减少和延缓疲劳。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和改善最大心输出量、肺活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也能起到减少和延缓疲劳之功效。此外有研究指出,身体运动后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该化学物质具有类似吗啡对人体作用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欣慰快感和减少疼痛。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慰快感还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及其他不良情绪的程度。

6、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树立成就感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敢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果敢、顽强、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学生非常注重人生价值和提升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则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及意外等)和主管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越能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使得体育运动古今中外一直是校园里影响极为广泛和备受学生关注的事业。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并在锻炼中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使得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得以增强和提高时,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使学生能重新认识、把握、提升自我,所以体育运动的成效对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博士赫伯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与失眠症的30个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体育运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运动。实验结果表明乙组的运动效果最好,甲组次之而丙组最差。这组实验说明轻松的体育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运动中心理因素对运动效果和健身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这种情况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尤为明显。重大比赛中心理足够健康的运动员往往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而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

1、培养学生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制定好符合个人能力的运动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运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能力的判断。运动效能不仅能影响学生对运动的坚持性,更能影响学生运动时的努力程度。例如两名身体能力并无差异的学生在进行同一项运动时会有不同的表现。高自我效能的学生在运动中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与活力,遇到困难和挫折不灰心;而低自我效能者则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准备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和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摆脱和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运动中排除杂念,力求注意力集中,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呼吸和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上。

2、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尽力使运动变的轻松愉快。还可以找自己的同学或知心朋友一齐参加运动,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同时要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到使体育运动与娱乐相结合。

3、要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跑步前在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伸伸胳膊,有意识摸摸隆起的肌肉。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精神就会马上振奋起来。而如果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圈发黑圈、精神不振时就要想:一到户外我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这就是积极的心理调节。

四、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

健康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已为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年轻学生而言,似乎一味谈论健康这个话题有些严肃。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爱好体育,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能使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功能不仅限于促进健康,它还有休闲、娱乐的功效,事实上在运动中获得了快乐才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原始动机。同时也只有在运动中得到了快乐,运动才有可能成为习惯,才能够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完善为“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要与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必须更新观念与知识,努力提升与自我完善,加强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1、体育教师要树立新的“终身体育观”,实施一种和社会进步与需求紧密相关联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与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原则。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地位前提下,一定还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题精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向学生多传授运动内容,还要教学生学会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努力使学生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创造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后能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和自主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体育教学的思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3、体育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为使体育运动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运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运动量应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使学生明白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断掌握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运动的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要努力做到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结合,这样运动效果便会事半功倍。

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优秀范文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健身功能,而且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健心功能。在小学生体育课程中,尤其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相关范文,希望能帮到你。

范文一: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利用体育这一特殊活动方式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传播,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以多种形式展现人们在体育领域进行社会交往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体育教育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规范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对交往参与者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并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因此最集中体现体育精神,对人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提升有强制作用和指导作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友谊合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无不给人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创造功能、娱乐功能、育才功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体质同步增长,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

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

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组织体育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渴望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课件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求知欲望

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后,学生会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

体育教育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友谊合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无不给人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创造功能、娱乐功能、育才功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体质同步增长,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单位:湟中县第一中学

姓名:马进良 性别:男

学科:体育教育 职称:中学一级

范文二:体育课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倾向和个性生理特征在体育课中的表现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某事物占主导地位的指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是个性的基础和核心。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个性的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影响,并通过个体活动,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内涵。

个性的形成受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个性的形成依赖于人的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等),而素质只为人的个性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它并不是人的个性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主要由个人的生活史所决定,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大学生活是他们个人生活、学习经历的重要时期,是他们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所以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时代,他们接受着只注重智力开发的“应试教育”,一旦考上大学,大多数人又是众星捧月般而来,突然独立面对生活、学习、社交等种种问题时,

这些生理上成熟,但心理尚未“脱乳”的佼佼者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这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体育学科具有其鲜明的特性———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复合性、灵活性、交叉性等。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大部分是“纸上谈兵”,而是“寓教于动”,课内外有机结合,而且体育课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在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它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为一体,具有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复合性;体育课内容、手段具有灵活多样性;它具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交叉性等等。加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体育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 确定培养的目标,重视学生的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发展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与个性。

莫美华:体育课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改善学生的认识结构,传授知识技能,为今后更好的创造发展提供知识技能。进行创造能力的开发,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使个体的个性和心理健康发展,这是高校体育教学应更多关注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一种倾向,也是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即使采用强制办法,学生身顺而心违,个性受到压抑,学习效果就不会好。但是兴趣只是学习动机的一个条件,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习任务与兴趣本身的变化规律加以诱导,达到发展个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4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发

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体育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健身的需要和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明白道理、增进自觉、提高体育意识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兴趣、习惯、爱好和特长、能力的需要,发展个性的需要。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能单纯理解为在体育,,甚至回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作用,正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越好,则学生的主体性就越明显。因此,要求教师精通教材、认真备课,更好发挥在“幕后”的主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具备健康的身体,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掌握和提高身心健康知识,更好地体现个人社会价值。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都能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作用,落实并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是学生心理变化的主导者。

2 重视教学内容改革

。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形体训练、健美等项目供学生选修。每个学期自选一至两项,如果学习时间不冲突,学生还可以到自己所喜爱的项目组去上课。或者80%的时间在某一个项目上课,就可以参加该项目的考试,20%的时间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其他项目去上课。其次,重视基础知识、原理、技术的传授,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相互保护和帮助能力,对技术练习独立串联、运用、编排和创新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内容纳入教学中。

3 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

过去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样样都管,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现在,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以教师的教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与练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计划、指导和检查,在具体方法上要变灌输式为诱导式,让学生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各种个性特征得到充分显示和发展的机会。如授新课时,教师进行诱导,让学生自己做,再辅导检查;而上复习课时,教师则应将重点放在纠正个别学生动作不规范上。此外,还利用游戏法、配乐法、放松法来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体育日渐社会化、生活化,体育课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它在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积极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参考文献

1 黄群瑛,龙光敏.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双重体育能力的培

养.学校体育卫生研究,2001

2 凌启平.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优秀论文集.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

范文三:体育课对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摘 要 本文拟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会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终身体育奠定身体基础。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从理论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改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等方面作一些调查和探索。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整个生活内容,是终身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首先,加强体育基本理论只是和体育技能的教学,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正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体朝着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身体锻炼的时间最长而且最有保证的阶段,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体育的兴趣,为今后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公体学生中抽出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查阅相关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

2.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回收率98%,回收问卷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提高体育课的理论教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体育知识对学生体育锻炼很重要,仅有2%-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不到10%的学生认识模糊、不确定。课堂上绝大数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从事锻炼,尽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开设的活动项目还是满意的,仅有27%的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内容不满意。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形成,还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体育意识对终身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76%的学生认为体育能力的好、差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也具有严重的意义;74%的学生了解和知道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

1.学生的体制和体育能力相结合

体育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在重视意识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学生体育能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2.注重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一到两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如果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掌握一套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既锻炼身体,又有了一门强身健体的爱好或特长,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一)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理论结合实践,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能力为目的。

(二)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真正意识和体会到中身体与的全部内涵,受益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享受与好处。

(三)培养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运动的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技之长”。从而促进其学业顺利完成,而今后更好地发挥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有专长、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议

(一)在体育课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

(二)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能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蒋源海.浅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2] 李敏卿.试论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J].2005.9.

[3] 赵丽萍.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1.体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2.怎么上好体育课的建议

3.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4.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5.体育课如何评价学生

本文Hash:a155a8ba60946f8aade5092f597e02d6a7f0b8ea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