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导读: (一)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中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因素 (三)结论 (四)建议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特定的体育运动可以明显的增强身体健康,改变大脑的结构,帮助大脑更好地运转。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如何影响的。

(一)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中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

1.体育学习兴趣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身体能力,促进健康,发展身心素质[1]。台阶试验用于检测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它以一定的频率,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上,下一定高度的平台来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再通过检测踏台阶运动后恢复期间的脉搏变化,来测定人体心血管的功能,台阶试验指数越高,说明心功能状况越好。西北师范大学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台阶指数(X±SD)调查显示,男生中,喜欢程度一般的占50%,台阶指数均值53.07±0.58;喜欢程度为非常喜欢的占50%,台阶指数均值559.8±0.75*。女生中,喜欢程度一般的占61.5%,台阶指数均值58.28±0.56;喜欢程度为非常喜欢的占38.5%,台阶指数均值59.73±0.67*(注:*表示P<0.05;**表示P<0.01)。体育学习兴趣高的学生的台阶指数明显高于体育学习兴趣低的学生的台阶指数(p<0.05)。结果表明,体育学习兴趣的高低对体质健康有影响,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的心功能明显地高于体育学习兴趣低的学生。

2.体育习惯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器材、时间、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定联系。一旦此种联系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出来。因此,习惯的形成是把信念变成习惯,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要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所以,体育习惯是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因素之一[2],对体质健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体育锻炼次数对大学生肺活量的影响

肺活量是用以反映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它的大小反映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是评价人体呼吸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作为评价肺机能的指标,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用肺活量/体重指数则能更好地反映个体或群体肺功能的变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个体的有氧耐力水平。本文就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次数与肺活量状况作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体育锻炼次数2-3次的学生占39%,肺活量/体重指数为51.43±0.28,体育锻炼次数3-4次的学生占24.1%,肺活量/体重指数为59±0.62**;女生体育锻炼次数2-3次的学生占41%,肺活量/体重指数为44.3±0.68,体育锻炼次数3-4次的学生占25.6%,肺活量/体重指数为59±0.56**(注:*表示P<0.05;**表示P<0.01)。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平时少锻炼或不锻炼的学生(p<0.01)。由此看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应重点提高他的锻炼次数和时间。

(2)体育锻炼时间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般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次适宜的锻炼时间,国际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是30min,我国也是30min,而根据我国状况推导认为每次锻炼时间下限为20min最适宜。要取得一定锻炼效益每次锻炼时间至少在20-30min。在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报道: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且在20-60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要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则最好需要每次1小时的锻炼时间[3]。立定跳远是测量人体下肢肌群爆发力和弹跳力。本文就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立定跳远成绩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体育锻炼时间为10-30min的占46.3%,立定跳远(m)数据为2.13±0.17,体育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占27.8%,立定跳远(m)数据为2.2±0.18**;女生体育锻炼时间为10-30min的占48.7%,立定跳远(m)数据为1.46±0.15,体育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占20.5%,立定跳远(m)数据为1.91±0.16**(注:*表示P<0.05;**表示P<0.01)。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较长者的下肢肌群的爆发力和弹跳力与锻炼时间较少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1)。由此可以看出,平时锻炼时间较长的学生其身体素质明显地好于锻炼时间较少的学生。

3.大学生日常有害健康的不良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们对体育的参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降低健康水平,抑制人们对体育的参与[4]。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都有开夜车、睡懒觉、不吃早饭、吸烟、喝酒等现象,而且在男生中比较普遍,同时部分男生还有赌博现象。其中男生中有79.6%和20.4%的学生,女生有92.3%和20.5%的学生都有明显的睡懒觉不吃早饭的习惯。无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源,无规律的起居(睡眠)也是造成头痛,头晕,失眠疾病的原因之一。俗话说“早起早睡身体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等健康的生活规律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统计显示:缺少场地占21%,缺少器材占22%,没有时间占18%,无人指导占12%,没有欲望占8%,没有伙伴占11%,经济不足占8%。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比较深刻,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内因已不是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而运动场所不足、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外部因素则成为主要因素。

1.体育场地器材不够

数据显示“认为自己所在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学生达到55人”占59.1%,“认为缺少器材的有54人”占58.1%,很多同学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不得不割爱自己擅长或喜爱的运动项目,当前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校的体育环境越来越拥挤,人均场地器材迅速下降,学校的体育环境越来越拥挤,体育场地显得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最基本的体育需求,更加阻碍了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

2.没有时间

与以往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应付各类各级的考试、考研、就业等问题,学习占用的时间并不比高中少,又由于大学体育课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大三、大四的学生更是以实验室、图书馆、校外家教代替了体育场。所以疲于种种压力,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有44人,占47.3%。

3.无人指导

认为自己想进行体育锻炼但缺乏老师或同伴的必要指导的学生有29人,占31.2%,导致这种人数现象的原因除了与大学体育课和大学的体育文化环境有关外,再进一步分析,还与学校的管理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如体育教师虽然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组织指导体育活动,但这些高校给体育教师的报酬明显偏低,使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影响了开展组织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结论

1.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与其自身的体质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的调查与体质状况的比较结果看,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状况欠佳;

3.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平时爱睡懒觉,不吃早饭的不良生活习惯。无规律的饮食起居造成很多的疾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到的威胁;

4.制约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缺少场地器材、没有时间、无人指导四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建议

1.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日常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体育教育应不断体育俱乐部形式,深化内外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应加强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健身宣传力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给予科学指导,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3.大学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实际,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渐进式健康教育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比如,制定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的“大学生健康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处方、生活行为处方、心理健康处方等,大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训练处方。

4.高校领导要切实重视大学生体育教育和校园环境的建设,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学校及其周围逐步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使学生享受绿色校园和绿色体育,使广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锻炼,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享受。

5.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硬环境建设,为大学生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场地设施保障。在高校连续扩大招生的形势下,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严格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改善体育场地的环境,保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适时地向学生开放现代化的体育场馆、高标准的运动场地。

6.加大媒体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同时大学生也应当从更好成才和服务于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意义,自觉强化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课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因为他们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那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是顽强拼搏,是坚持不懈,是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那么体育课对学生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智力与身体发展的影响

1、巴甫洛夫学派的研究证明,神经过程强的人在相当强的附加刺激的作用下,能够集中注意力:而神经过程弱的人在相同条件下,则不能集中注意力。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类型的人知觉广度大,弱而不灵活的人知觉广度小,神经过程平衡的人注意力不易分散。 同时,学校体育运动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手段。

2、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视。而过去20年里,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

3、青少年阶段孩子都处于正向增长期,正是抓住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是重要的。

4、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是引导学生们普遍重视运动,这种理念值得我国借鉴。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高考满分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这种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使之每个学生在中学里都必须至少参加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维健康概念明确增加了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外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这样的社会学范畴内容。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办法数量化的,人们一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能将个人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体育运动对维持和促进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有认识。奥林匹克发源地古希腊很早就有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体质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必要手段。我国《礼.大学》中所言的“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之人身体就好;反之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除增强体魄、培养意志品质外,对人体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亦十分明显。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手段,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运动者在过程中除注意力高度集中外,还要有目的地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此举能有效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运动者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均有所提高。体育运动还能使人体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以提高和发展,促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等更为准确与敏捷,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对学生而言,较长时间的学习即脑力劳动过后,适当的体育运动有益于他们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分析的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体育运动的崇尚目标,体育运动能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已被世人认可。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以便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运动的人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运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与愿望,在公平竞争中锤炼自己的品行,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抉择,在抉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是十分有利的。资料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整体精神面貌和自信心均表现良好。

3、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情绪,增进快乐

体育运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项目,可以使人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从而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此外体育运动由于能减轻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所以对有轻微神经衰弱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4、体育运动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发重要。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劳动个体化日益凸显,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有专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兴趣,因此他们生活的很安逸与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一般或不好的人则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总是缺乏一些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与群体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体育运动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不用言语即可相互交流和找到知趣相投的知音。学生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还有体育运动的团体性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参与者只有互为默契,密切配合,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和消除疲劳

体育运动由于能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所以能减轻应激反应。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还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试验表明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人群接受散步或慢跑的预防应激训练后,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远强于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

疲劳是一种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的综合性症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体育运动时情绪消极或任务要求超出个人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而如果在体育运动中情绪状态良好及保持中等强度运动量时,就能减少和延缓疲劳。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和改善最大心输出量、肺活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也能起到减少和延缓疲劳之功效。此外有研究指出,身体运动后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该化学物质具有类似吗啡对人体作用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欣慰快感和减少疼痛。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慰快感还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及其他不良情绪的程度。

6、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树立成就感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敢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果敢、顽强、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学生非常注重人生价值和提升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则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及意外等)和主管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失意、疲劳等),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越能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使得体育运动古今中外一直是校园里影响极为广泛和备受学生关注的事业。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并在锻炼中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使得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得以增强和提高时,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使学生能重新认识、把握、提升自我,所以体育运动的成效对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博士赫伯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与失眠症的30个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体育运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运动。实验结果表明乙组的运动效果最好,甲组次之而丙组最差。这组实验说明轻松的体育运动,胜于服用药物,运动中心理因素对运动效果和健身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这种情况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尤为明显。重大比赛中心理足够健康的运动员往往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而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

1、培养学生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制定好符合个人能力的运动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运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能力的判断。运动效能不仅能影响学生对运动的坚持性,更能影响学生运动时的努力程度。例如两名身体能力并无差异的学生在进行同一项运动时会有不同的表现。高自我效能的学生在运动中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与活力,遇到困难和挫折不灰心;而低自我效能者则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准备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和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摆脱和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运动中排除杂念,力求注意力集中,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呼吸和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上。

2、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尽力使运动变的轻松愉快。还可以找自己的同学或知心朋友一齐参加运动,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同时要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到使体育运动与娱乐相结合。

3、要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跑步前在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伸伸胳膊,有意识摸摸隆起的肌肉。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精神就会马上振奋起来。而如果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圈发黑圈、精神不振时就要想:一到户外我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这就是积极的心理调节。

四、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

健康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已为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年轻学生而言,似乎一味谈论健康这个话题有些严肃。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爱好体育,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能使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的功能不仅限于促进健康,它还有休闲、娱乐的功效,事实上在运动中获得了快乐才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原始动机。同时也只有在运动中得到了快乐,运动才有可能成为习惯,才能够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完善为“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要与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必须更新观念与知识,努力提升与自我完善,加强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1、体育教师要树立新的“终身体育观”,实施一种和社会进步与需求紧密相关联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与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原则。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地位前提下,一定还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主题精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向学生多传授运动内容,还要教学生学会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努力使学生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创造条件为他们走向社会后能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和自主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体育教学的思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3、体育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为使体育运动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运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运动量应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使学生明白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断掌握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运动的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要努力做到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结合,这样运动效果便会事半功倍。

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调剂心情,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范文一: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随着我国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健身功能,而且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健心功能。在小学生体育课程中,尤其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心理特征总体来说相对不够稳定。根据学校体育学的相关研究,小学生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焦虑;注意力不稳定;感知力不精确;表情外向、生动;意志力薄弱;独立性、果断性和持久性较差。

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部分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益的指导,防患于未然。小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稳定时期,其活动需要有外部的持续激励和支持措施。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二、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活动能缓解不良情绪。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可以不受学习任务的束缚,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宣泄自己的烦躁,紧张的不良情绪,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的效果。

2.体育活动能提高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不一样,因此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体育活动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和操作,达到了强化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对外物的认知水平。

3.锻炼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在体育课上,有些体育锻炼比较艰苦具有竞赛的性质,是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并且,体育活动也会出现障碍,通过巧妙的教学设置,可以让学生体验挫折和磨练意志。当他们克服困难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从而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了自信心。

4.体育活动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团体活动较多,小学生在玩乐的同时为共同的目的相互合作和帮助,在沟通中慢慢养成了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服从裁判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再次,体育的竞争性活动存在胜与负之分,小学生的求胜心切,在这些体育课上体验领先与落后,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分歧,而现在的小学生一般为家中独子,忍让之心较差。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会接纳他人不同的情感,处理好同学关系,在游戏的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我国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是偏重活动,而忽视体育理论的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其实,体育课理论教育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理论的教育内容上,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从而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使之得到改正。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需要体育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之后,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身体素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小学生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当然,也会存在比较孤僻的学生,对此,体育老师可以安排集体性的比赛,促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克服孤僻。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小学生,适当的鼓励他们参加展示自我的活动,比如武术、体操表演等等,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克服胆小的心理。对于性格易暴躁的小学生,体育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象棋、围棋这种柔和的竞赛项目,培养他们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3.发挥教师教育引导作用。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乐观向上、健康有活力的良好形象,才能感染小学生,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渴望。体育教育的前提是,体育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并深刻把握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以及小学生体育课程的目标,然后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体育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步伐越来越快,体育老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做好小学生体育课的教学,以自身的感染力带动孩子们热爱体育活动,舒缓身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现代素质教育。

四、结语

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仅可以缓解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认知水平,还可以锻炼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充分发挥体育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途径不仅需要全面的体育课教育内容,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红民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87-89。

[2]马艳云 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4-28。

[3]单志艳 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20-23。

范文二:中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体育现代化作为中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健康心理的形成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中职体育课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就是积极发掘体育运动中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使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还有利于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提高综合素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一项有效途径。

一、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等两方面。

1.1 外界环境影响

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不良行为等两方面,家庭方面家长在帮助学生选择中职院校时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的掌握生存技能并能够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提升难免会引起这两方面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和竞争压力的提升就会导致产生沉默寡言、抑郁或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包括网络游戏的风靡、烟酒活动的增加和社会阴暗面的呈现等多方面,中职院校的教育形式多要求学生进行住校,这就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自由性和经济方面的充裕性,在面对诱惑或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学生很难进行察觉或自制,这就导致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和叛逆心理的形成[2]。

1.2 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

对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其中包括教师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进行相关问题求救的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最终激化或不良行为的出现,而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不了解和消极态度也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切实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跟踪和积极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生和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中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 中职体育课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人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从本质上讲,自信是一种最大的勇气。体育锻炼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在超越自己和战胜对手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育竞赛不仅是竞赛者技能和智慧的比拼,也是对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考验。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宣泄的快感,促进学生的交流,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2.2 中职体育课能促进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

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是能够锻炼学生毅力的运动,能够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运动。首先,在体育锻炼中,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应激状态。在比赛前,人们的情绪会紧张到产生心理障碍。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人的情绪会随之波动起伏,失败时的恐慌沮丧和胜利时的喜悦兴奋,这些情绪都需要理智地控制,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坚持到最后[1]。其次,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各种网络娱乐节目和游戏增多,许多学生沉迷网络,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相对于其他活动,体育运动的强度比较大。篮球、足球、跑步等都是高强度的运动项目,需要良好的体力支撑和坚强意志的坚持。当代学生普遍体力不强,因此参加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学生少,尤其是女学生,由于爱美心理怕太阳晒和怕出汗,则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殊不知,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毅力、坚韧性、顽强性、自控能力,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抵御生活中各种挫折和困难。

2.3 中职体育课能让学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不仅仅具有竞赛性质,还应当具有娱乐性和游戏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乐趣,放松心情。在长期紧张学习中,学生的情绪会变得紧张、压抑、焦虑,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极易患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适量的体育运动,能让细胞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后人体会感到轻松、舒爽,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并将原有的负面情绪代替,消除原来的紧张感、放松心情、转换心理状态和维持心理平衡。美国著名医学家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明显改善情绪,使人精神亢奋,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效应。各项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调节的功效也不同,短暂剧烈的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可以减轻忧愁情绪、增强活力;长时间持续的运动如半个小时的慢跑能有效改善学生的疲劳、焦虑情绪;足球、篮排、健美操等集体运动有利于调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同的项目对情绪的调节有不同的作用[3]。

2.4 中职体育课利于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职院校是进入社会的跳板,中职院校里的班级组织更加自由,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一些学生因从小在父母身边缺乏独立性,不敢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因而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心理问题。中职体育课的体育运动应当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要能使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完成共同的目标,自觉融入集体,并以集体活动的规则约束自己,这样能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加强沟通交流。众所周知,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普遍说来,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交际能力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交友过程则比较被动,中职院校体育运动给这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交友的场所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重拾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

三、结束语

中职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自信心、意志、调节不良情绪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中职体育课能最大程度上促进中职学生形成的良好个性品格,促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总之,中职体育课使得体育运动不仅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它是中职教育化的一部分,为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柏。 体育锻炼强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王宏国。 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心理障碍之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

[3]黄华敏,易鹏。 析中职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发展模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范文三:体育课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现代学生不仅面临升学的学习压力,还要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当他们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活动能够起到调剂心情,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作用。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身心方面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二、道德品质方面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总之,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它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 ,故具有炼意志、调感情之功效。而学生的主要锻炼的手段就是体育课,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得到上述的好处。

猜你喜欢:

1.心理健康课的感想与收获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3篇

4.最新小学体育教学随笔

5.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篇

本文Hash:59f0ee04c7285c8a30b148a2fcc7e82a99d23fa4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