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 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
作为养生康复的太极拳具有许多医学性的功能,它对脑神经的改善,对颈腰椎病的治疗作用,对五脏六腑的“按摩”,对下肢的稳固作用,对心血管的积极影响……这些功能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并已经为大量的医学研究所证实。是的,太极拳具有这样一些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当注意到,我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这些“被肢解”的研究成果,否则,我们很容易因为只见了具体的树木,而忽略了整片的森林。我们需要从宏观的整全的医学视野来看待太极拳的医学功效,在这方面,太极拳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整体运动医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
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专业的精细分工将事物割裂开来,对差异的重视远甚对认同的重视,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纵深发展的产物,而早期的先民无论是看待自然还是自身,都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整体的宇宙:世界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那时医学普遍充斥着神学和科学、玄学与经验、箴言与艺术、人力与自然,这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他们的特色。纵然他们有致命的医学认知局限和缺陷,但有一点——他们整体观的医学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哪怕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它遭遇发展的阻碍,或被主流医学所忽视,但不久它总能在适宜的位置找到它的医学荣耀。
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在20世纪总的来看处于医学边缘地位,主流是现代西方以还原论与循证原则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了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生命机体“各孤立部分”的物质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发现,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其总体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治模式仍未取得很理想的效果。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医学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于是行进缓慢但仍与时俱进的传统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中的整体医学,又再次进入主流医学的视野,仿佛人类天生具有回归传统的宿命追求,过往掉头不顾的医学精英们又纷纷礼赞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这个术语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印度,均已有之。整体医学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整体医学将人看做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腑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脏腑功能相互作用的合力的一种结果、一种外现。整体医学不但将人看做一个整体,而且将人看做自然界的一份子,即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存状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的状况,自然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
太极拳运动与此整体医学概念一脉相承。太极拳的高阶是人拳合一,这正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典型写照。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通过长久的修炼,回到淳朴的自然状态,去掉人身上的矫饰和虚浮不实,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通过经验,我们知道生病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的,无论美味佳肴还是朗朗风清,都必须通过内在的感知而得以明确。故此,像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向来重视人的内在修炼。与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传统不同,东方文化的旨趣则充满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追求。西方民族想到自然时,更倾向于想到自然的阴暗面,比如地震,瘟疫,大洪水;东方民族则更倾心于自然的美好,高山流水、苍松翠柏、悬崖古刹,这些都是很有诗意的自然意象。因为拥抱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便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尝得了知足的和谐快乐——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健康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健康观,也是太极拳修炼的归宿。而具体到太极拳,它的健康之路又具有自身的普遍色彩。
身形上,太极拳练习“一动无有不动”:胯动,肩随之而动;脚动,手随之而动;手动,眼随之而动;头上领,尾闾随之内收;沉肩坠肘,随之气沉丹田;……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运动,避免了单摆浮搁,使整个身体都参与到运动中来。有氧运动的一大要求是身体部位有至少三分之二参与运动,太极拳一动则四肢百骸无有不动,也许可以用现代科学来形容:太极拳一动则筋骨血肉,分子细胞皆参与进来。这样有意识的全身参与,是整个人类运动史上都很少见的。这样精细入微的运动,当然也少不了呼吸的配合。
吐纳、气功以及瑜伽都是经典的呼吸养生疗病法,而太极拳对呼吸的运用丝毫不逊前三者。“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太极拳呼吸的修辞说法。不过单是“细缓匀长、调息绵绵”的呼吸状态,与太极拳“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其最高境界是一个整体:肩胯一体,周身一体,内外一体,无限小的自我与无限大的大我一体,这个整体就是太极,就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囊尽阴阳的太极。
谈及太极拳,我们常忽略掉过程练习的整体性。“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一拳论的核心思想即使放到医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社会流行的许多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尽管广告上充斥着药物治疗如何又快又好的神奇疗效的宣传,但真正长期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药物却很少有。而作为整体医学,以及预防医学一部分的太极拳,其“慢”养生疗病的功效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突显出来。
太极拳的“慢”并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道法自然的结果。通经活血离不开身体每个筋肉关节的通畅,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就是节节贯穿。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肩由肘由腕由手,力达梢节,都在强调节节贯通,层层推进。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大特点:由内而外的节节贯通。这样的运动方法听起来好像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量的医学研究却证明了太极拳高效的养生疗病效果,其中的根源,与太极拳对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深刻践行有极大的关联。
数学、几何、科学数据、医疗器械等都是人的发明创造,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不能代替自然,数学上有直线,自然界却有弯曲之美。人体不是直线一条,太极拳也不走直线,而是曲中求直,以圆破直,这样的方圆规矩,得益于太极拳对人体的深刻理解。
手术、医学数据、先进医疗设备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同样,维持自然之躯也是必要的,其医学意义不输于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模式。当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整体医学正转向现代整体医学,无论是生理学家视野下完整的生理结构,还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重新发现的宏大宇宙,都与古老的整体思想,尤其与中医整体辩证的医学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作为整体医学的太极拳,从未过时,却需要一再翻新,一再挖掘。
看了“太极拳是从未过时的整体医学”文章的人还看了:
1.从医学观点谈太极
2.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3.太极拳对整体动作的要求
4.太极拳与医学有什么关联
5.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6.太极老前辈的练拳感悟
7.太极拳对祛病健身的影响
8.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9.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
10.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可有效预防疾病。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已被科学证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欢迎阅读!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康复修复的医学性运动,其对脑神经起着改善作用,还能治疗腰椎疾病,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使下肢更稳固,对心血管有积极地影响。
这些功能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并已经为大量的医学研究所证实。是的,太极拳具有这样一些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当注意到,我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这些“被肢解”的研究成果。
否则,我们很容易因为只见了具体的树木,而忽略了整片的森林。我们需要从宏观的整全的医学视野来看待太极拳的医学功效,在这方面,太极拳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整体运动医学。
整体医学是一种古老的概念,专业精细的分析可以将事物割裂开来,对差异的重视远甚于认同的重视,这是现代工业社会深度发展的产物。
而早期的先民无论是看待自然还是自身,都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整体的宇宙。世界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
那时医学普遍充斥着神学和科学、玄学与经验、箴言与艺术、人力与自然,这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他们的特色。
纵然他们有致命的医学认知局限和缺陷,但有一点——他们整体观的医学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哪怕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它遭遇发展的阻碍,或被主流医学所忽视,但不久它总能在适宜的位置找到它的医学荣耀。
现代人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精神疲劳,对某些疾病具有康复作用,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整体医学在20世纪总的来看处于医学边缘地位,主流是现代西方以还原论与循证原则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了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生命机体“各孤立部分”的物质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发现,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其总体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治模式仍未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医学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于是行进缓慢但仍与时俱进的传统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中的整体医学,又再次进入主流医学的视野,仿佛人类天生具有回归传统的宿命追求,过往掉头不顾的医学精英们又纷纷礼赞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这个术语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印度,均已有之。整体医学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
整体医学将人看做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腑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脏腑功能相互作用的合力的一种结果、一种外现。
整体医学不但将人看做一个整体,而且将人看做自然界的一份子,即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存状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的状况,自然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
太极拳运动与此整体医学概念一脉相承。太极拳的高阶是人拳合一,这正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典型写照。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通过长久的修炼,回到淳朴的自然状态,去掉人身上的矫饰和虚浮不实,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
通过经验,我们知道生病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的,无论美味佳肴还是朗朗风清,都必须通过内在的感知而得以明确。故此,像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向来重视人的内在修炼。
与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传统不同,东方文化的旨趣则充满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西方民族想到自然时,更倾向于想到自然的阴暗面,比如地震,瘟疫,大洪水;东方民族则更倾心于自然的美好,高山流水、苍松翠柏、悬崖古刹,这些都是很有诗意的自然意象。
因为拥抱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便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尝得了知足的和谐快乐,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健康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健康观,也是太极拳修炼的归宿。而具体到太极拳,它的健康之路又具有自身的普遍色彩。
身形上,太极拳练习“一动无有不动”胯动,肩随之而动;脚动,手随之而动;手动,眼随之而动;头上领,尾闾随之内收;沉肩坠肘,随之气沉丹田;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运动,避免了单摆浮搁,使整个身体都参与到运动中来。
有氧运动的一大要求是身体部位有至少三分之二参与运动,太极拳一动则四肢百骸无有不动,也许可以用现代科学来形容:太极拳一动则筋骨血肉,分子细胞皆参与进来。
这样有意识的全身参与,是整个人类运动史上都很少见的。这样精细入微的运动,当然也少不了呼吸的配合。
吐纳、气功以及瑜伽都是经典的呼吸养生疗病法,而太极拳对呼吸的运用丝毫不逊前三者。“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太极拳呼吸的修辞说法。
不过单是“细缓匀长、调息绵绵”的呼吸状态,与太极拳“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其最高境界是一个整体,肩胯一体,周身一体,内外一体。
无限小的自我与无限大的大我一体,这个整体就是太极,就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囊尽阴阳的太极。
谈及太极拳,我们常忽略掉过程练习的整体性。“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一拳论的核心思想即使放到医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社会流行的许多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
尽管广告上充斥着药物治疗如何又快又好的神奇疗效的宣传,但真正长期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药物却很少有。而作为整体医学,以及预防医学一部分的太极拳,其“慢”养生疗病的功效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突显出来。
太极拳的“慢”并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道法自然的结果。通经活血离不开身体每个筋肉关节的通畅,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就是节节贯穿。
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肩由肘由腕由手,力达梢节,都在强调节节贯通,层层推进。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大特点,由内而外的节节贯通。
这样的运动方法听起来好像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量的医学研究却证明了太极拳高效的养生疗病效果,其中的根源,与太极拳对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深刻践行有极大的关联。
数学、几何、科学数据、医疗器械等都是人的发明创造,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不能代替自然,数学上有直线,自然界却有弯曲之美。
人体不是直线一条,太极拳也不走直线,而是曲中求直,以圆破直,这样的方圆规矩,得益于太极拳对人体的深刻理解。
手术、医学数据、先进医疗设备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同样,维持自然之躯也是必要的,其医学意义不输于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模式。
当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整体医学正转向现代整体医学,无论是生理学家视野下完整的生理结构,还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重新发现的宏大宇宙,都与古老的整体思想,尤其与中医整体辩证的医学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作为整体医学的太极拳,从未过时,却需要一再翻新,一再挖掘。
太极拳健身治病原理
一、太极拳是锻炼中枢神经的好方法
强调对大脑神经的锻炼。练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首先是心的放松,静心敛神于内,是强身治病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一个人是心为主宰,这个心主要指大脑,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
俗话说:“病由心生,命由心亡”。太极拳锻炼通过站桩和盘架,用柔和舒缓的动作和引人入胜的拳趣。
血虚是女人常见疾病,有血虚、内分泌紊乱等问题的人可以练太极拳调节身体。
将注意力吸引到锻炼中去,用意念引导内气、引导动作,用轻松愉悦的形象思维排除各种杂念,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和紧张,实现了动中有静,锻炼了大脑神经。
重视骨髓神经的锻炼。人类的脊椎骨共有33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一块),尾椎4节(一块)。脊椎内有脊髓,每一节脊椎骨都有一对神经通过并分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当某一节脊椎骨出现问题时,身体相应的位置就会出现症状,如胸椎10、11、12节错位,可能引起胃溃疡。反过来,当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脏器官有问题,同样相对应的脊椎部位出现不适症状。
如心脏、气管、耳朵有病可引起颈4、胸2、3、4节的不适症状。练太极拳要求脊椎骨上领下沉,节节松开,虚虚对准,结合拳势变化,分别蚕一样的蠕动,蛇行一样的摆动,拧绳一样的扭动,磨盘一样地转动。
引动内气穿脊贴背地运行,产生独特的舒适愉悦感。脊神经健康了,就能有效地指挥与调节各种生理机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并有助于疏通任督二脉,增强内功。
二、太极拳锻炼能有助于疏通全身经络
人体有十二经、奇经八脉,共20条。是直行的叫经,还有无数条横行的叫络,总称为经络。经络是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的通道和传感器。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的活动地图,十二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湖泊,十五络脉像山溪小河,五脏六腑是人体蓄水池,构成了人体的一个整体,使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一旦失去协调和平衡人就会生病。
太极拳的锻炼,首先通过全身内外放松,解放因紧张收缩对经络的挤压性束缚;其次主张“一动无所不动”,每一骨节,每一肌肉,每一内脏都要动,通过螺旋拧钻、内外相合,立体交错的相应触动和磨擦,达到疏通精气。
太极拳讲究练意和练气,主张意念引导内气,循经通络,刺激穴位,使经络保持畅通。特别是太极拳舒缓的运行速度与经络每秒钟0.1米的传感速度几乎同步,对经络有独特的顺应性疏导作用。经络畅通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看了“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与医学有什么关联
2.太极拳法则与生理卫生的关系
3.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
4.关于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
5.太极拳的整体劲分析
6.太极拳对整体动作的要求
7.太极拳养生的意义
8.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太极拳教学: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拳理拳法来源于古典哲学《易经》、道家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说等。它的养生、防病、抗病效果被世界所公认,目前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太极拳组织,有上亿人在习练,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追其养生、防病根本,离不开一个“松”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的“松”
什么是松?松的字意是解开、放开、放松。在太极拳中。松的关联词有松柔、松静、松活、松通、松空等等。松的内容,简单地讲,不外乎意识放松与机体放松。人从出生到长大,外有大千世界染扰,内有七情六欲在身,无法摆脱烦恼忧愁。而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拳术。习练时,必须洗心涤虑,保持内心宁静,达到无欲无求,物我两忘,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因此。放松首先是心灵的放松,意识的放松。其次是机体的放松。机体的放松包括平稳的呼吸和肢体的放松。肢体保持松静自然,不偏不倚。不浮不僵,四肢百骸,筋络骨节都要无条件的松开。比如腰胯的松,要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安舒,肩松则要两条手臂像挂在肩上的物件一样。当然,意念的放松与机体的放松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机体的放松是在意识放松的基础上,通过意念导引达到肢体放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中的松。不是松懈、松垮、松瘫的那种一触即溃。四肢无力的“松”,那种松恰恰是习练太极拳应该杜绝的。总之,松的状态有点像万物的初始状态,无我无他,无滞无碍,无僵无拙,一切自然。
太极拳的松与静是分不开的。关于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的论述:“归根日静”,回复到初始状态叫做静。“致虚极。守静笃”,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自觉身心融入太虚之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这是松的前置因素。“静为躁君”,说的是静是躁动的制服者。只有止躁,才有松的可能。太极拳是一种通过意念指引,气息、形体、力量、神识高度统一的运动形式。这样的运动,心浮气躁,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不松静会僵滞,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不松静会僵滞,松静才有虚灵。虚纳百川,灵则慧根生。
什么是松柔?松与柔像一对孪生兄弟,松是柔的前提,柔是松的体现。有松有柔,才能绵绵不断,节节贯穿。老子讲:“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说如果达到溪水般柔顺,才符合了道,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状态。这描绘的正是太极拳中一种松的境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则说的是如能长久保持婴儿般柔软的体态,聚集体内的精气,才能强身健体,长盛不衰。松柔与僵拙是对立的。练太极拳是要练松柔,化僵拙。有僵,力、气就会在中途折损,就不能顺达四梢,发力就不会脆,不会纯。只有去掉僵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松。当然,太极拳中的松柔不是绵软。比如像陈式太极拳中起式的双手提起落下,表面上看,很柔软,但他里面却包含拥、捋、挤、按四劲。它像棉花裹铁,外柔内刚。太极拳是一种运劲的功夫。通过柔达到刚,再达到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的转化,也是要通过松柔实现的。
什么是松沉?松与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全身松净即为沉。沉是松的根本,松由沉而决定。只重松而忽略沉。就失去了根本。同时正因为有了沉,松才能得以存在和维系。比如陈式太极拳揽扎衣一式。运动时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坐胯、沉肩坠肘,上体松。同时,气沉丹田,气由内侧下注于双踵,这叉体现了沉。然后气由双腿外侧通过腰胯达到梢节,又体现了松与沉的统一。太极拳中的沉,是全身松静、气不上浮、气沉丹田、松沉人地。松是意识、机体毫无僵拙拘滞,柔软又极富弹性。全身下重上轻,下如古树之根,牢固扎实;上如风拂之柳。轻柔舒展。周身鼓荡浩然之气,安定舒适。抓住了松沉这一对主要矛盾,在练拳时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松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呢?其一,这是由太极拳的特点决定的。明朝末年,先祖陈王廷以祖传拳术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哲学《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道家养生功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了一套健体、防身拳术,名为太极拳。其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特点。在肢体要求上,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圆裆、趾抓地、空涌泉;要沉肩坠肘、舒指松腕。空劳宫;运动中要求以内劲统领全身、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等。所有这些,松是前提。没有了松,是根本做不到的。其二,松则真气生。松能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生成丹田真气。而后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髓充肤,达于四梢。太极拳不仅具有技击作用,更具有强身健体的效能。通过肢体运动,脏腹运动达到机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培养元气。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寿的目的。其三,松能产生速度、力量,做到快、脆、强。表面上看,太极拳是一种柔和舒缓的运动。其实不然。陈式太极拳谱中说,太极拳是“运劲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的一种拳术。松柔得透,就会产生至极的速度,至刚的力量。那种“快、脆、强”的爆发,就像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到炮烙、针刺、惊吓时,突然“激灵”一下的感觉,松透、松净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阶梯。其四,松则灵。由于松导致虚静,导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的虚静和空灵。这时的人。耳聪目明,反应灵敏;气贯四梢、充于肌肤,触觉异于常人;身心处于完全自然状态,阴阳相济,“意、气、力、神、形”高度合一。此时在技击上,除具有粘连相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对方用力的大小、方向、力点的能力,即所谓的“听劲”,并能据此快速准确地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使其落空。为我所制,这就是太极拳中的“懂劲”。懂劲后,“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上乘境界。
中医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想通。松是一个必要条件。若神经、肌肉和骨骼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则气血不易通畅,不通则病。因此习练太极拳的人能松下来,才能起到养生防病的效果,同时松也是评价一个人太极拳练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太极拳养生相关文章:
1.太极拳与经络穴位养生
2.练太极拳的长寿秘诀 太极拳三大养生功效
3.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
4.养生太极拳有哪些
5.杨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本文Hash:1836a5b0a56008e18eb3108a643ab22bbe329688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