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泰拳的练习

导读: 传统泰拳训练

古时泰拳师的训练方法,各具特点,各派师傅授徒,俱以循序渐进方式为原则,无捷经可寻;试图急功近利,不但难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师传技,视培养体质及自卫本能为首要,师傅若认为弟子因资质所限,筋骨差劣,屡练无功,技术欠佳,则绝其学习和修炼机会,可见古泰拳师傅,门楣观念甚深,对弟子功夫造诣的要求极严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泰拳训练。欢迎阅读!

 

 传统泰拳训练

练功方法有:(1)望日、(2)担水、(3)舂米、(4)劈柴、(5)布功、(6)打柠檬、(7)踢香蕉树、(8)拖桥。可分为练体魄和练武两大类。锻炼体魄是练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锻炼体魄的手段纯粹是日常的劳动。

其中望日、担水、舂米、劈柴日常劳动是必须每日坚持做的。

(1)望日:古代练功法之首项曰“望日”。关于此术的意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眺望朝阳,一可以锻炼眼睛加强目力。其理论是拳师既能阳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时自能集中眼神,应付敌人。另一说则谓望日为拳师风记,凡习武必须早起练跑,因早晨空气清新,是运动最适当时间。昔之拳术教师命徒练跑,与现在不同,不要求作长跑。

可能是前人还未明了长跑的益处。练拳者跑步,须择田野崎岖路径,以强化腿部各处筋腱肌肉,并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滚转,让身体皮肤与草木砂石磨擦,与露水接触,久而使皮肤强韧,可抵御打击。同时练者可习惯卧地活动,在临阵跌倒时能应战。

(2)担水:前人运水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竹匣装盛最普通。另有一种传统方法,是用竹竿,竹节长而皮薄,制成竹简,长1.5~3米,贯通中间竹壁,即形成柱体形盛水器。练武人运水,以肩担或用臂挟于腰间方式,徒步运送。由于行程长远,以此法练功不但可以增强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长期用头劲低压重物,久而坚强异常,在打擂时对抗敌人攻踢,裨益极大。

(3)舂米:此练功方法,可壮腕力及强化整个上体肌肉。舂杵是坚木造成,重约6磅,长1~1.5米,头尾粗而中间一段较细,谓之颈,便利手执,其健身功效与哑铃或槌棒无异。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动作时须精力集中,杵须击向桩碓中央,熟练后可在杵下击时松手,俟其反弹时复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动,可养成节奏,双手更可轮流练习,手部握力久而增强。

还可同时有二三至四人齐练,使杵时须合节奏,此起彼落,相辍不绝。手力不足,错失节拍,则桩杵互撞,劳而无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为常事。长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断后运回居处,这项劳动对于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发达特别有助,拳师常练之,功效尤佳。

门徒正式习拳术,先学握拳及站桩,后习各式基本拳法,随即要练习各种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项:即布功,打柠檬、粉试、早浴、踢香蕉树、拖桥。

(5)布功:古代基本练习法门之一,目的在巩固拳桩,能在进退时常保持戒备姿势,无懈可击。

其方法是将浴布(泰族男女各惯用的)褶成条状,披于颈上,布尾缠裹拳头,双手握紧,左手高擎于眉心前方,约24~36厘米,另一手侧提于颔侧,两肘悬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为“式”,实同拳桩无别。行动时向前迈步,或左或右,式须不变,即进左足时左拳为锋,右进时右拳为锋。

此功练好,拳师在角斗时自然无时不以拳桩向敌,以肩臂掩护身体,拳头因惯受浴布牵引,坚定不堕。

练习重头是双拳随身体移动而变位,动作要娴熟,轻巧活络,浴布同时沿颈拽动,故须小心勿为擦伤,使成为一种习惯动作和姿势。

浴布功练好后,即改用两巾,各裹一拳头,形同圆枕,布尾捏于手心,不见手指,如此两人持枕对练,熟习拳路及挡架功夫。

练习时不以全力出击,以轻灵为法,挡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摇身闪避。熟悉后,裹拳方式改为露指,与缠麻拳头相近,同样对战,并加强力度,手法运用亦增,故须加倍谨慎防守,久习后防守自然严密,倘失慎则难免有损伤。

(6)打柠檬:打柠檬是专门提高准确性及灵敏性的锻炼方法。

其方法是在悬空的竹竿上,以线吊柠檬击之,以柠檬被击至下沉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树:昔日泰拳师练腿,香蕉树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树是主要练功之法门。

其方法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树干,直径18~20厘米,立于平地上,发腿踢之,左右连环,不能踢倒香蕉树,而利用腿击之力把持树干平衡,故双腿必须不停地快踢,又可练高低踢法。熟练后进而用两米长茎,照样行动。

(8)拖桥:练腿的另一种方法,是拳师加强单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术以腿击为主要招数,用腿根基不稳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练习。

行动方式,为两人对立,一人牵拉练者一腿,快速进退,或旋转托拽,对方被拖动时,须以独腿站立,应变消解不被拖倒。同时,手部戒备姿势须紧守不懈。

练就后,拳师单足立地时,架势平稳,且心理上布至仓惶,被人乘虚而入。 前代拳师练步,依循罗盘八个方向作进退练习,名谓八方运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绍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况,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们对于体育科学虽不甚明了,但在武术修练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作为练习工具,并且取得辉煌成果。古泰拳师的这些练功方法,有仍值得现代泰拳师及搏击高手们仿效和学习。

传统拳古泰拳的练习

传统拳古泰拳的练功方法,可分为练体魄和练武两大类。锻炼体魄是练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锻炼体魄的手段纯粹是日常的劳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拳古泰拳的练习。欢迎阅读!

传统拳古泰拳的练习

有四项日常劳动是必须天天坚持做的。(1)往日;(2)担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练功法之首项曰“望日”。关于此术的意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眺望朝阳,一可以锻炼眼睛加强目力。其理论是拳师既能阳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时自能集中眼神,应付敌人。另一说则谓望日为拳师风记,凡习武必须早起练跑,因早晨空气清新,是运动最适当时间。昔之拳术教师命徒练跑,与现在不同,不要求作长跑。

可能是前人还未明了长跑的益处。练拳者跑步,须择田野崎岖路径,以强化腿部各处筋腱肌肉,并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滚转,让身体皮肤与草木砂石磨擦,与露水接触,久而使皮肤强韧,可抵御打击。同时练者可习惯卧地活动,在临阵跌倒时能应战。

(2)担水:前人运水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以竹匣装盛最普通。另有一种传统方法,是用竹竿,竹节长而皮薄,制成竹简,长1.5~3米,贯通中间竹壁,即形成柱体形盛水器。练武人运水,以肩担或用臂挟于腰间方式,徒步运送。由于行程长远,以此法练功不但可以增强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长期用头劲低压重物,久而坚强异常,在打擂时对抗敌人攻踢,裨益极大。


传统拳古泰拳的练习

(3)舂米:此练功方法,可壮腕力及强化整个上体肌肉。舂杵是坚木造成,重约6磅,长1~1.5米,头尾粗而中间一段较细,谓之颈,便利手执,其健身功效与哑铃或槌棒无异。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动作时须精力集中,杵须击向桩碓中央,熟练后可在杵下击时松手,俟其反弹时复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动,可养成节奏,双手更可轮流练习,手部握力久而增强。

还可同时有二三至四人齐练,使杵时须合节奏,此起彼落,相辍不绝。手力不足,错失节拍,则桩杵互撞,劳而无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为常事。长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断后运回居处,这项劳动对于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发达特别有助,拳师常练之,功效尤佳。

门徒正式习拳术,先学握拳及站桩,后习各式基本拳法,随即要练习各种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项:即布功,打柠檬、粉试、早浴、踢香蕉树、拖桥。

(5)布功:古代基本练习法门之一,目的在巩固拳桩,能在进退时常保持戒备姿势,无懈可击。

其方法是将浴布(泰族男女各惯用的)褶成条状,披于颈上,布尾缠裹拳头,双手握紧,左手高擎于眉心前方,约24~36厘米,另一手侧提于颔侧,两肘悬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为“式”,实同拳桩无别。行动时向前迈步,或左或右,式须不变,即进左足时左拳为锋,右进时右拳为锋。

此功练好,拳师在角斗时自然无时不以拳桩向敌,以肩臂掩护身体,拳头因惯受浴布牵引,坚定不堕。

练习重头是双拳随身体移动而变位,动作要娴熟,轻巧活络,浴布同时沿颈拽动,故须小心勿为擦伤,使成为一种习惯动作和姿势。

浴布功练好后,即改用两巾,各裹一拳头,形同圆枕,布尾捏于手心,不见手指,如此两人持枕对练,熟习拳路及挡架功夫。

练习时不以全力出击,以轻灵为法,挡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摇身闪避。熟悉后,裹拳方式改为露指,与缠麻拳头相近,同样对战,并加强力度,手法运用亦增,故须加倍谨慎防守,久习后防守自然严密,倘失慎则难免有损伤。

(6)打柠檬:打柠檬是专门提高准确性及灵敏性的锻炼方法。

其方法是在悬空的竹竿上,以线吊柠檬击之,以柠檬被击至下沉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树:昔日泰拳师练腿,香蕉树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树是主要练功之法门。

其方法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树干,直径18~20厘米,立于平地上,发腿踢之,左右连环,不能踢倒香蕉树,而利用腿击之力把持树干平衡,故双腿必须不停地快踢,又可练高低踢法。熟练后进而用两米长茎,照样行动。

(8)拖桥:练腿的另一种方法,是拳师加强单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术以腿击为主要招数,用腿根基不稳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练习。

行动方式,为两人对立,一人牵拉练者一腿,快速进退,或旋转托拽,对方被拖动时,须以独腿站立,应变消解不被拖倒。同时,手部戒备姿势须紧守不懈。

练就后,拳师单足立地时,架势平稳,且心理上布至仓惶,被人乘虚而入。

前代拳师练步,依循罗盘八个方向作进退练习,名谓八方运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绍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况,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们对于体育科学虽不甚明了,但在武术修练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作为练习工具,并且取得辉煌成果。古泰拳师的这些练功方法,有仍值得现代泰拳师及搏击高手们仿效和学习。
 

看了“传统拳古泰拳的练习”文章的人还看了:

1.古泰拳练习

2.古泰拳练法

3.古泰拳基本拳法与招式

4.古泰拳步法

5.古代泰拳的训练方法

 

泰拳的拳法练习

泰拳的拳法基本上与拳击相同,大致可分为直拳、钩拳、上击拳和摆击拳等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泰拳的拳法练习。欢迎阅读!

泰拳的拳法练习

古代泰拳的拳法与招式大约形成于十四世纪或更早一些时期,其实为古暹逻的大城皇朝时代。每有重大节日即有摆擂比武的节目编排,风气已极盛。最先采用“徒手式”比武,后渐改用以皮条裹拳,称为“拳甲”式,稍后发展成为“缠麻式”,即以粗麻缠缚拳腕,便拳面更为坚固和粗糙。杀伤力更大。缠麻式拳头,数百年来,一直是泰拳的代表形象,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引进西方的拳击手套,称之为“穿套式”。

为泰拳日后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古代泰拳的拳法与招式,是后辈拳坛人士根据史料记载及走访南北众多名师逐渐整理而成。许多的招式在现代泰拳擂台比赛中已不复存在。盖因现代泰拳更注重于力量型及简练实用的打法。对技术复杂伪招式逐渐放弃不用,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古泰拳的基本技击动作共有十二式,其泰文译名及解释如下:

(1)捆腕,双臂平胸交旋势;

(2)抡拳,拳成先后交涣上落势;

(3)按耳,提留护面侧;


泰拳的拳法练习

(4)拦格,手自外内拨;

(5)斜挡,抬拳斜上格;

(6)高提掩,双臂轮流高抬;

(7)戴冠,曲臂上提时前冲;

(8)双并肘,两肘齐架敌腿;

(9)踢臀,侧举足后弹势;

(10)耍膝,双膝连上提;

(11)献莲,俯首前触势;

(12)回踢,回族后摆腿;

戒备姿势或称“拳桩”。身略偏向敌,双拳先后高与肩平,形如弓箭,两足微曲并立。擅右击为主者左拳在前右掌在后,按左击为主者则反之。泰拳的马步名“三官步”,所谓马步,就是“拳桩”连同步法的整体运行。基本拳步为八方移动步法,循罗盘方位所向的进退及侧移步法。三宫步是由于其步型为斜三角,活动时亦常沿着三角形路线为进退基本图样。此技可说是泰拳技击的精华,进可攻退可守,万变不出其中。在实际运用时,三宫步法有甚独特的技法,以适应环境和形势的需求。

1、右直拳

方法为右脚掌蹬地,身体猛向左拧转,右拳向前直冲而出。由于身体地拧转,脚的前蹬,使发出的右拳力量大,速度快。

2、左钩拳

方法为猛右转髋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线向目标击打。在此特别强调向右拧转身体同时以左脚脚前掌为轴,脚跟外旋,使左拳发出产生鞭打效果,如同子弹射出一般。

本文Hash:96e2f07931a6fcd8b2264f65f30fcd7216fdaa3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