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

导读: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1、弘扬“忠国利民”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责任意识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2、弘扬“尚武精艺”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精武意识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3、弘扬“尚勇治气”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迎战”意识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4、弘扬“和军一心”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团队意识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国现代军事伦理道德文化的渊源,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1、弘扬“忠国利民”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责任意识

“忠国”,就是忠于国家、报效祖国;“利民”,就是有益于人民、服务于大众。“忠国利民”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勇于牺牲奉献的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精神。《孙子兵法》认为,军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安国”与“保民”,军人必须“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要求军人为国为民“视死如归”;明代名将戚继光则提出军人须以“卫国保民”为念,须尽“卫国保民”之职。可以说,“忠国利民”不是一般的武德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美德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中华民族传统武德文化也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传承。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以报国为己任,以利民为准则,因而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称颂。

军人与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是军人最基本的道德关系,也是武德实践首先要遇到的问题。军人作为价值客体,它的价值大小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即民族、国家和人民对军人的需要以及军人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军队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军人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军队使命的客观要求。我们所说的“忠国利民”,实际上就是当前树立正确荣辱观所要求的“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实践证明,军人只有以“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才能最终实现军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是军人职业伦理道德的本质要求。

时代在发展。今天,我军肩负着“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军队政治工作应当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忠国利民”新的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武德教育,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让“忠国利民”的传统武德思想深扎于官兵的理想信念之中,激发官兵的崇高责任感和牺牲奉献精神。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2、弘扬“尚武精艺”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精武意识

“尚武”就是崇尚武事,“精艺”则是精习武艺。在当前相对和平环境条件下,“尚武”就是要有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国防观念,“精艺”就要精习武艺,练好过硬的打赢本领。自古至今,“习军精武,为治军第一要义”。孔子办学时,就把“射、御”列为“六艺”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武不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培养后人的尚武精神不无启发。“尚武精艺”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武德思想,被历代军人所传承。

“尚武精艺”既是军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军人担负保家卫国职责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军队和军人,使命的有效履行,任务的圆满完成,都是以能力素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优秀的军人,总是把“尚武精艺”当作置身行伍的最高追求,视为尽职报国必备的素质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尚武”是一种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那么“精艺”则是这种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行动落实,二者是知和行的统一。没有“尚武”的国防观念,就不可能有“精艺”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目的。军人只有爱军习武、精习武艺,才能提高作战技能,才能不辱使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尚武精艺”的传统武德思想有了新的内容。要履行好我军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增强军事实力、提升战斗力。现代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在信息化战争制胜因素中,人的战斗精神、知识智能、科技素养在战斗力构成中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以传统的“尚武精艺”思想,强化官兵“爱军习武”的意识,提高掌握高新科技装备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当代军人,才能在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3、弘扬“尚勇治气”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迎战”意识

“尚勇”是一种崇尚英雄、不惜捐躯的武德风尚,“治气”就是坚韧不拔的斗志、坚贞不屈的气节。历史上军事家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尉缭子早就说过,“战在于治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孙膑也认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把激发军人在作战中的精神力量放在重要位置;明代兵书《百战奇略》,则把“并气积力”作为与敌交战的第一原则。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对军人的勇敢、坚韧、顽强精神比一般人要求更高。“尚勇”之于军人,就像钙质之于身体一样,失去了这种精神,就失去了战斗力。

军人的士气和气节展示着特殊的人格,是军人荣誉和自尊的升华。“尚勇治气”不仅是军人持节立义的美德,也是战争暴力的危险性、残酷性特点对军人基本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使用及其全天候、全方位的战场厮杀,战争进程变化急剧,战场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更需要军人以超常的勇气去战胜艰难险阻,以高昂的士气来夺取胜利。

我军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英勇顽强、敢打必胜、坚韧不拔、坚贞不屈、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尚勇治气”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军官兵特有的武德风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明显增强;并且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官兵在战备观念、牺牲精神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因此,弘扬传统的“尚勇治气”思想,强化官兵“不畏强敌”的“迎战”意识,打造我军精神强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新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新形式下的新特点,利用多种手段,进一步强化战斗精神。

汲取武德精髓强化战斗精神4、弘扬“和军一心”的武德文化,强化官兵的团队意识

“和军一心”,就是要在军队内部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和谐氛围。古人说,“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故“师克在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德国军事家邓尼茨说:“一支部队即一个军人的团体的精神上的团结愈紧密,它的战斗力就愈强大。”“人和”产生凝聚力,凝聚力出战斗力。

“和军一心”是军人武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形成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为凝聚军心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传统的“和军一心”思想,强化尊干爱兵的团队意识,构建和谐的军营氛围,是我军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在内部建立起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官兵关系,通过官兵关系的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为官兵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把官兵勇于奉献的爱国热情和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转化成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的无穷动力。

总之,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国现代军事伦理道德文化的渊源,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在借鉴其积极内核的同时,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武装官兵,把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上来,创造出无愧于古人、无愧于历史的新的辉煌。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和道德。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享誉中外,其最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其高超的招式和技术,而在于其体现礼仪和道德的武德精神: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提高,而精神文明建设成了当前建设的重要课题,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端时期,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作为高校,应该重视其作用,并将其纳入教学任务,大力发扬武德精神,把武德精神贯穿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 武德精神涵义的阐述

什么是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士的道德精神。那么,这其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史书上认为武德的“德”在此指的就是道德,指习武的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武德不同的内涵。在封建社会,武德思想受传统影响,在统治阶级的束缚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门户之见”、“忠君”、“唯我独尊”等落后内容。到了现代,武德摈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华理念,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 武德教育内容在传承提升

2.1 史书《左传》中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武术有七种德性,分别是禁止暴力、防止战争、保障强大、巩固胜利、稳定社会、团结人民和发展生产,可见武德不是狭义上的为“小我”出发,而是以“大我”作为奉献点。

2.2 武德精神绝不是单纯的蛮横行为

你今天高调逞好汉、耍英雄,或是凭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扬言要为朋友干倒谁谁谁,这都不是武德。真正的武德,首先是一种礼仪、做人的一种君子标准。将这种礼仪、做人的标准在武术中表现出来,才是武德。当前,高校应把握方向,顺应时代机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武德精神,同发扬民族灿烂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塑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维护民族尊严使命,继承传统武德理念。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 武德精神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处于社会与学校的交接点,其教育的形成直接影响其择业观、择偶观、个人价值观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没有明确的辨析,致使思想政治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这时,如不赋予新的教育模式,就会使其走向弯道。因此把武德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去,是现在高校教育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
 

3.1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这取决于个人生长环境、教育方式等等,当然这不是说信念容易改变,而是需要正确的模式有效地纠正偏颇思维。在习武过程中,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代高手,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可以说没正确的习武信念,没有正确的武德精神,那么就会误入歧途,反之,则会取得真经。一代宗师霍元甲正是看中了陈真身上的“武德”精神,才破例,将“迷踪拳”传授给外姓之人,也才成就了陈真这名中华英雄。如此看来在当今,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教材就是崇高的武德精神。

3.2 通过武德精神培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古往今来,人们都视武术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这不是因为它有多少防卫措施,而是因为它不仅为习武者带来健硕的骨骼,更重要的是为其修身,其教育中寓予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习武者为国家提供一笔无尽的财富。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数武林豪杰在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时刻,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高尚的武德精神和精湛的武技维护了民族荣誉。如今,虽然爱国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同,但武德精神培育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的巨大动力。

3.3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加强基本道德规范

武术最讲求道德。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将武术发扬到极致。纵观武术界,哪一个武术泰斗不是道德高尚的典范?为此将武德精神中优秀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武德精神来加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促进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4 通过武德精神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懂事起,我们一直就被灌输,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人,而武术作为我国的精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文化底蕴丰富的科学知识。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时刻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作为时代希望的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习武者的优良品质,并贯穿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其道德素质、意志素质等协调发展,勇挑国家的重任,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武德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 结语与建议

如今我国处在纷繁复杂、紧张多边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国外一直宣扬无谓的“中国威胁论”使我们备感压力,祖国的未来仰仗人才,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而他们的洗涤与进阶决不应该停滞在教学任务中,而在于其思想的改进和教育的加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事。当代高校当把武德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延伸、完善武德理论的研究。

传承文化瑰宝_武术精神论文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关于传承文化瑰宝_武术精神的论文,欢迎研究武术发展的毕业生借鉴哦!

 

 摘要:

武术操作为武术的一种新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同时,武术操也正以一种锻炼手段运用在学生课间大休息的时间里。作为一名一年级武术操教师,通过对武术操的学习与练习,结合小学一年级教学实际,学生整体心里、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归纳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锻炼武术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武术操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

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而一年级学生作为学生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升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要争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武术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正在被广泛的传承与发扬。武术操作为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的结合体,自1965年创编以来,经过在实践中反复修改,正受到越来越多锻炼者的欢迎。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武术操教师,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武术操教学方法。

 

 一、“解剖自我”,了然于心

经过长时间的武术操教学,自己对武术操深有所感。首先,武术操对场地的要求并不像舞蹈那样苛刻,随便一块小场地都可联系武术操。这就降低了武术操对教学的场地的要求。

其次,武术操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另一问题是师质的问题。如此广范地推广武术操,那么会有多少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学任务呢?假如教师数量不能达到普及武术操所需求的数量,那又如何保障武术操的推广与普及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为了让中小学教师能教授武术操,各地区均开展统一的教师培训工作,时间在4天左右,通过短期培训,一般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就要承担教授武术操的责任。而武术专业性比较强,动作学不到位则会练的四不像,学生也不能学到标准的动作。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养,或者聘用专业人员来教授学生武术操。

最后,从总体上讲,武术操的教学过程依然是教与学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武术操需要学生及时的亲身练习。作者认为,体育教师在教授武术操的过程中要重视并做到以下三点:

①在教授新的武术操时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安排新操的教学进度,简单的动作就可以稍快一点,复杂的就要把进度放慢些,万万不能对所有动作同等对待。

②可以利用课间大休息的时间来巩固练习已学动作。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下一个动作,可以先灵活形象的给学生建立一个动作表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③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理论辅导,从而加深学生对每个动作的消化与吸收,决不能因为室外条件的限制而错失那些最佳的教学时机。

只有清楚我们在武术操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使这一教学活动更完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即武术操教法总结

二、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武术操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孩子的体育锻炼与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早操,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是多年来中小学采用的主要的体育锻炼形式。有些老师感叹,体育锻炼三部曲何时才能走到头,基本上是老师烦、学生厌,没有针对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校园里“小胖墩”“豆芽菜”随处可见。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和我们做操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做操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只是流于形式,那么肯定起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武术操是将武术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进行动作分解,内容充实易于操练,适合小学生练习。

武术操动作多,容易学,运动量大于一般广播体操,可使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都较充分地活动起来,并可在优雅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提高锻炼情趣,有较好的健身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生长阶段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而经常习武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态,减少学生性格内向的影响。因此武术操的编排和选取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并具备因人而宜 因地制宜的特点进而有效地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消除精神紧张,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以上可见小学生练习武术操的必要性。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心里,身体以及接受能力都比较脆弱,所以不能千遍一律的用与高年级同样的教法去教授一年级的学生。

一年级武术操教法研究

教授的对象不同,则教的方法、教的内容、教的形式都要有所变化。怎样才能行知有效地教授武术操?根据笔者长期以来对武术操的教学经验,结合一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借鉴同行对一年级武术操的教学经验,摸索、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一年级武术操教师教授武术操的教法,下面做简单的介绍。

课前目标明确。一年级武术操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还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训练。下表是我们近期对不同年级武术操学习情况的一次调查。

近期不同年级武术操学习通过率调查表

年级 通过率 注意力集中率

一年级 35 50

二年级 57 70

三年级 75 85

四年级 86 96

由此可见,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而不能更好地学习武术操。

这就要求武术操教师要明确武术操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即要注重体现整节课对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也要注重在各种动作演练时对基本技法的训练及其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还应清楚一年级学生动作灵活性不强、接受能力不高等特点。而且,只有合理的、科学的运动量安排才能让小学生在练习武术操时,产生健康、积极的情绪,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分解练习法。分解练习法也是武术操常用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节拍先分解示范、练习,然后整体练习。教师应把整套操归为一个整体,然后再把整体分解,比如手部动作有为勾、掌、拳,腿部动作可以分为仆步、马步、弓步等。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作后,学每节操时,他们就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及正确示范做出相应的动作。

第二、示范练习法。这里的示范不仅是教师做示范,而且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示范。教师过多的讲解、示范,不但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且学生也会厌烦,如果老师可以让一些协调性强好、接受力强的学生去领着你的学生练习,或者把所有学生分编成组,让这几个学生做队长,再让组组之间比赛哪组做得好,这样会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就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道理。

第三、巧运用。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录音机,就能减少喊口令,从而避免声音沙哑。还可以充分利用了手机的拍照和录像功能,这样学生的违纪行为机会得到纪律,那么也会因此而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更加遵守课堂纪律。

第四、讲解法。讲解法,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结合示范法进行。 在武术操练习过程中,语言引导同样重要,动作的示范要到位,同时讲解也要跟进。能做到有效的提示和指导作用。另外,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武术操的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并给予表扬,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三、一年级武术操创新教法

首先,讲解趣味化、形象化。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耐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根据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形象生动的描述武术操的一些动作。比如,在练习某一动作时,教师可以发挥想象这动作是不是贴近孩子们喜欢的某一人物或动画里的某些形象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其次,闭眼练习法。在我们接受了一件新鲜的事物之后,如果能闭上眼慢慢的回想具体的信息,这样会争强我们对新事物的记忆。这样也可以使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用心去记忆。当然,这种方法也是要慢慢培养的,最后力求做到不用看别人动作,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样的学练法对孩子来讲很新奇,学生练习的兴趣很高,动作的掌握也有很大的进步。

最后,分口令练习法。如果老师一如既往的喊口令,学生兴趣不会很高。但是,如果男女口令分开喊,则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让男女生分别给对方喊口令,培养节拍意识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武术操的教学不应教条化,更不能像传统教育方式那样采用“填鸭”的教学。我们不能拿现有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武术操。当然,我们支持各种有利于学校武术操开展的教材教法的创新与实践,但一定要对武术操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孩子是祖国未来,小学生正处在武术打基础和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武术操教学时,要不断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样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又能弘扬武术精神。

参考文献:

[1] 蔡锡元,李淑芳编.体育游戏[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康涛.在中小学中开展武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721-726.

[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04.

[4] 谭晶,王维.论中华武术操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影响[J]. 搏击武术科学,2 0 10(11).

[5] 王占春.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史论纲[J]. 中国学校体育,2 0 0 9(5).
 

武术精神相关文章:

1.中华武术精神的诠释

2.关于武术的经典个性名人名言

3.少年武术励志口号 武术口号标语

4.武术基本功

5.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有哪些

本文Hash:bec326ed097b18791440addf6a9f95c4a33c05a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