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

导读: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 慈 俭 不敢为天下先

道与德是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指导太极人悟拳、习拳的原则。只有做到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才能够体道合德;只有明晰正确的太极拳理,才能参透与练出“真正”的太极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欢迎阅读。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

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是处世的一种慈爱、仁爱的态度,更是一种境界,有慈爱、怜爱、博爱、柔和等多种含义,是大道的养生之功、修身之德和“以柔弱胜刚强”之用在人身上的体现。

首先,“慈”表现为博大和从容的胸襟。用博爱去对待所有的人和物,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内炼自身,向外奉献爱于世界,使得心胸更加开阔,能宽容、包容地对待身外的一切。试想,有此等胸怀之人在练拳时,胸中自会生出一团和气,方可心无旁骛地进入太极态。这是唯利是图、睚眦必报之人所永远达不到的练拳之境。

其次,“慈”在行为上表现为善。善是求和谐,求自身和谐、与别人和谐、与人类和谐,同时也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善就是用公平、公正的立场和态度,视万物平等,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谋求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同样的,太极拳也是讲究动中求静、动静结合、连绵不断、刚柔相济、阴阳协调、形神合一的和谐运动。其符合并综合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等等理论于一体,与大自然运行规律相吻合。太极拳运动不是硬碰硬的运动,而是练身、练气、练神的高度和谐的身心整体运动。是在神识(大脑)的精微控制下,形体、呼吸、意识三者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从而改善并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等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起到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只有用意不用力、自然呼吸、中正圆活、虚实分明地练拳,把“起、承、开、合”贯穿始终,逐渐消除疾病,获得身心健康,方可亲身体会到和谐之韵。

再次,“慈”是指真诚,对未来充满信心。现代人生活得比较浮躁,对成功的追求太过刻意,如果稍有不如意,就会因而抑郁消沉,更无法得到成功,练拳亦是如此。应在掌握习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放宽、放松,练功不贪多,每天积累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由量变产生质变,这样功成则是自然而然的。在练拳的过程中去体悟,适时地把握好尺度,量力而行。用淡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拳”,真正做到“我练拳,而非拳练我”,这样将收获良多。练拳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即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初学练拳时,先求姿势的开展,用来松开筋骨,舒筋活血,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体质增强后,练拳仍要求松,不可使拙力,要深入研究紧凑合一,在外能筋骨肉合一,在内有精气神相合。方达内外兼修,并体会动静变化、阴阳平衡,使之“一动无有不动”,处处是中心动作。在此“紧凑”的基础上得以健身,并深入研究体用为何,此乃臻拳境之缜密。

最后,“慈”还有柔和、内敛的意思。用柔和来修炼自己的内心,用内敛来使自己安静下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化解。太极拳的运动,亦是柔和、内敛的运动。太极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其并不是手足上的动作,而是腰腹上的动作。如果只是单单地专注于手上的动作则是习练太极拳的

一大弊端。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起于腰,而带动全身同随而动的。因此在外不必用拙力,要极其柔和;在内则要求延绵不断地增长沉劲,且“神宜内敛”。全身的运动与柔和的运动皆是自然的趋势,同时,配以自然呼吸、静心凝神,用意将精神收敛入内,使内外相合,从而进入忘我的拳态。如此打拳,可大量出汗但心不剧跳气不喘乱,呼吸平静柔和,使全身处于此种活动状态中,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均匀地周流全身经脉,使经络畅通,祛除病痛,达到身心平和健康,更有益于养生。

 

 俭

“俭”,一是指俭约、节俭,是一种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陶冶人性情的方式。其不仅指在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更表现在对待一切事情上,都要“俭约”。比如,在饮食上“俭”,可以养脾胃;在欲望上“俭”,可以养精神;在言语上“俭”,可以养足真气、减少与平息是非……在太极拳修炼当中的“俭”,则是少、精、通之意。太极拳艺博大精深,派别繁杂,每派套路之众更可谓恒河沙数,习拳者要想尽数掌握之,即使穷其一生之精力也无法完成。现在有很多人追求学拳套之众,并以此为荣去炫耀,殊不知,此乃“拳篓子”之所为,与修炼无益。

二是有节制。节制应该是聚敛精神,储蓄能量,等待时机。节制自己的欲望,用“思想”去武装头脑,运用才智去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才能从容地面对、化解危机。表现在太极拳上,即为守中用中。“守中”就是不丢不顶,中和不偏,以动态的静制对方的动,达到自身的平衡。“用中”,是己始终保持自身的“中”,用“听劲”随彼之变化而在调整中继续“守中”。如果彼方开始进攻,己则破坏对方的。“中”,使其失“中”、失重而倾跌,即破坏对方的平衡。

三是“理财”与积累。是说不可去透支、浪费钱财,不可去随意挥霍,要懂得合理规划、合理投资,合理调配。在练拳上,则表现在以养为主上。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的过程就是积极的休息,如果有人把练拳当成劳动,那就是伤而非养。练拳不养即伤身,不养即百炼功不长。练拳得法本身就是养,养内气、养精气神。养是多方面的,行住坐卧都可练,并要恰到好处。太极处处以意气为主,使五脏、经络、筋骨髓产生能量,从而在技击中发挥很高的效能,无坚不摧;在养生上,获得身心康健,得以不断地储蓄生命元能,求得延年益寿。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不为,而是不妄动妄为,是“为而不争”,即谦让、退守,是为了进一步前进,是为了拥有更广大的空间和舞台;不是不进取,而是为了以退为进、为了高质量的进取;是为了能够达到为天下先的目的,而先静观其变,到了瓜熟蒂落之时才果断地行动。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不敢为天下先”则正是太极拳攻防之道的战略思想和技术应用的精义。太极拳以不主动进攻对方和“后发制人”为原则,刚柔相济,讲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通过时时自我检查、自我审视,找自身的缺陷改之,找对方之弱点准确地攻之,以己之优势对待彼之劣势,“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当然必胜无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虽然拳术在攻防较技时,有闪展腾挪、踢打摔拿等变化万端的攻防招法可用,但“粘走”之法即是贯穿于其始终之理。用谨慎和退让的态度不单单是为了把握自我,也是为了能清醒地观察对方,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把彼施于己之攻击力如数“化”还于彼方,出其不意,方可得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太极拳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有其强大而独具特色的技击魅力,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太极拳修炼的实践又正好印证了道家思想,老子的三宝即是其精髓之所在。因此,深入研究探讨老子的三宝与道家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更有助于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太极拳的修炼侧重于人的身体本身,其独特高效的养生功能使太极拳成为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运动形式。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我们不断去杂取精、不断提纯,将身体炼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通体灵活的整体,使身心得自在,使人与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和谐共存。此为太极拳修炼者所追求的最高拳境。

太极拳文化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2.太极拳理论十篇

3.太极拳的历史

4.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

5.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可有效预防疾病。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已被科学证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欢迎阅读!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康复修复的医学性运动,其对脑神经起着改善作用,还能治疗腰椎疾病,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使下肢更稳固,对心血管有积极地影响。

这些功能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并已经为大量的医学研究所证实。是的,太极拳具有这样一些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当注意到,我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这些“被肢解”的研究成果。

否则,我们很容易因为只见了具体的树木,而忽略了整片的森林。我们需要从宏观的整全的医学视野来看待太极拳的医学功效,在这方面,太极拳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整体运动医学。

整体医学是一种古老的概念,专业精细的分析可以将事物割裂开来,对差异的重视远甚于认同的重视,这是现代工业社会深度发展的产物。

而早期的先民无论是看待自然还是自身,都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整体的宇宙。世界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

那时医学普遍充斥着神学和科学、玄学与经验、箴言与艺术、人力与自然,这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他们的特色。

纵然他们有致命的医学认知局限和缺陷,但有一点——他们整体观的医学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哪怕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它遭遇发展的阻碍,或被主流医学所忽视,但不久它总能在适宜的位置找到它的医学荣耀。

现代人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精神疲劳,对某些疾病具有康复作用,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整体医学在20世纪总的来看处于医学边缘地位,主流是现代西方以还原论与循证原则为基础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了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生命机体“各孤立部分”的物质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发现,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其总体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治模式仍未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医学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于是行进缓慢但仍与时俱进的传统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中的整体医学,又再次进入主流医学的视野,仿佛人类天生具有回归传统的宿命追求,过往掉头不顾的医学精英们又纷纷礼赞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这个术语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印度,均已有之。整体医学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

整体医学将人看做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腑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脏腑功能相互作用的合力的一种结果、一种外现。

整体医学不但将人看做一个整体,而且将人看做自然界的一份子,即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存状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的状况,自然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

太极拳运动与此整体医学概念一脉相承。太极拳的高阶是人拳合一,这正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典型写照。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通过长久的修炼,回到淳朴的自然状态,去掉人身上的矫饰和虚浮不实,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

通过经验,我们知道生病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的,无论美味佳肴还是朗朗风清,都必须通过内在的感知而得以明确。故此,像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向来重视人的内在修炼。

与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传统不同,东方文化的旨趣则充满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西方民族想到自然时,更倾向于想到自然的阴暗面,比如地震,瘟疫,大洪水;东方民族则更倾心于自然的美好,高山流水、苍松翠柏、悬崖古刹,这些都是很有诗意的自然意象。

因为拥抱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便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尝得了知足的和谐快乐,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健康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健康观,也是太极拳修炼的归宿。而具体到太极拳,它的健康之路又具有自身的普遍色彩。

身形上,太极拳练习“一动无有不动”胯动,肩随之而动;脚动,手随之而动;手动,眼随之而动;头上领,尾闾随之内收;沉肩坠肘,随之气沉丹田;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运动,避免了单摆浮搁,使整个身体都参与到运动中来。

有氧运动的一大要求是身体部位有至少三分之二参与运动,太极拳一动则四肢百骸无有不动,也许可以用现代科学来形容:太极拳一动则筋骨血肉,分子细胞皆参与进来。

这样有意识的全身参与,是整个人类运动史上都很少见的。这样精细入微的运动,当然也少不了呼吸的配合。

吐纳、气功以及瑜伽都是经典的呼吸养生疗病法,而太极拳对呼吸的运用丝毫不逊前三者。“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太极拳呼吸的修辞说法。

不过单是“细缓匀长、调息绵绵”的呼吸状态,与太极拳“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其最高境界是一个整体,肩胯一体,周身一体,内外一体。

无限小的自我与无限大的大我一体,这个整体就是太极,就是总天地万物之理、囊尽阴阳的太极。

谈及太极拳,我们常忽略掉过程练习的整体性。“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一拳论的核心思想即使放到医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社会流行的许多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

尽管广告上充斥着药物治疗如何又快又好的神奇疗效的宣传,但真正长期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药物却很少有。而作为整体医学,以及预防医学一部分的太极拳,其“慢”养生疗病的功效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突显出来。

太极拳的“慢”并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道法自然的结果。通经活血离不开身体每个筋肉关节的通畅,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就是节节贯穿。

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肩由肘由腕由手,力达梢节,都在强调节节贯通,层层推进。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大特点,由内而外的节节贯通。

这样的运动方法听起来好像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量的医学研究却证明了太极拳高效的养生疗病效果,其中的根源,与太极拳对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深刻践行有极大的关联。

数学、几何、科学数据、医疗器械等都是人的发明创造,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不能代替自然,数学上有直线,自然界却有弯曲之美。

人体不是直线一条,太极拳也不走直线,而是曲中求直,以圆破直,这样的方圆规矩,得益于太极拳对人体的深刻理解。

手术、医学数据、先进医疗设备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同样,维持自然之躯也是必要的,其医学意义不输于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模式。

当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整体医学正转向现代整体医学,无论是生理学家视野下完整的生理结构,还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重新发现的宏大宇宙,都与古老的整体思想,尤其与中医整体辩证的医学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作为整体医学的太极拳,从未过时,却需要一再翻新,一再挖掘。

太极拳健身治病原理

一、太极拳是锻炼中枢神经的好方法

强调对大脑神经的锻炼。练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首先是心的放松,静心敛神于内,是强身治病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一个人是心为主宰,这个心主要指大脑,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

俗话说:“病由心生,命由心亡”。太极拳锻炼通过站桩和盘架,用柔和舒缓的动作和引人入胜的拳趣。

血虚是女人常见疾病,有血虚、内分泌紊乱等问题的人可以练太极拳调节身体。

将注意力吸引到锻炼中去,用意念引导内气、引导动作,用轻松愉悦的形象思维排除各种杂念,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和紧张,实现了动中有静,锻炼了大脑神经。

重视骨髓神经的锻炼。人类的脊椎骨共有33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一块),尾椎4节(一块)。脊椎内有脊髓,每一节脊椎骨都有一对神经通过并分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当某一节脊椎骨出现问题时,身体相应的位置就会出现症状,如胸椎10、11、12节错位,可能引起胃溃疡。反过来,当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脏器官有问题,同样相对应的脊椎部位出现不适症状。

如心脏、气管、耳朵有病可引起颈4、胸2、3、4节的不适症状。练太极拳要求脊椎骨上领下沉,节节松开,虚虚对准,结合拳势变化,分别蚕一样的蠕动,蛇行一样的摆动,拧绳一样的扭动,磨盘一样地转动。

引动内气穿脊贴背地运行,产生独特的舒适愉悦感。脊神经健康了,就能有效地指挥与调节各种生理机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并有助于疏通任督二脉,增强内功。

二、太极拳锻炼能有助于疏通全身经络

人体有十二经、奇经八脉,共20条。是直行的叫经,还有无数条横行的叫络,总称为经络。经络是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的通道和传感器。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的活动地图,十二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湖泊,十五络脉像山溪小河,五脏六腑是人体蓄水池,构成了人体的一个整体,使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一旦失去协调和平衡人就会生病。

太极拳的锻炼,首先通过全身内外放松,解放因紧张收缩对经络的挤压性束缚;其次主张“一动无所不动”,每一骨节,每一肌肉,每一内脏都要动,通过螺旋拧钻、内外相合,立体交错的相应触动和磨擦,达到疏通精气。

太极拳讲究练意和练气,主张意念引导内气,循经通络,刺激穴位,使经络保持畅通。特别是太极拳舒缓的运行速度与经络每秒钟0.1米的传感速度几乎同步,对经络有独特的顺应性疏导作用。经络畅通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看了“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与医学有什么关联

2.太极拳法则与生理卫生的关系

3.太极拳运动与中国医学

4.关于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

5.太极拳的整体劲分析

6.太极拳对整体动作的要求

7.太极拳养生的意义

8.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

做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太极拳在国内外对愈来愈受到重视,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实战应用,它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

练习拳架的过程是知己的过程,练习推手是知人的过程,两者可谓缺一不可。一个行拳有内涵的拳家如果没有推手实践的衬托拳就会空而无味,一个推手的行家如没有拳的基础就会华而不实,他们最终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须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个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师教拳而得。并在练拳中熟知,通过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觉。

学习太极拳,重在领悟,我们要理解太极拳中招式的内涵,并能将其体现出来才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行拳时有“无人胜有人”之说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个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觉没有通过实践。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此也只是一个过程。

想要过程变为真实的感觉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劲法通过推手进行实践,在两人交手的过程中体验十三式的单一用法和复合用法,体验双方劲力阴阳变化的感觉,相互的锲机掌握的恰到好处。

再将这些用法和感觉带回拳中进行拳式运行中磨合,用这样的方法丰富行拳者对拳进一步的认识,并将这一认识逐渐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实践。用这样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升华,太极拳艺走向高的层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应是劲法组合及其巧妙(是经过几代人实战进化而来),同时它的经络运行、健身养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论指导下正确习练法)。

所以说,太极拳的各项功法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学习,先从基本的学起。

劲法的巧妙组合,经络运行、健身养生效果的好来自正确的继承拳架。一趟拳的继承不但个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师益友的教导和帮助,此条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师,不但要在他那学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还要在应用、每一拳式劲法、拳式与拳式间的连接、行拳中的一举一动、推手中拳式劲法的应用,进一步的二人对打时接触发挥。

通过他的讲解示范了然于心,并逐渐练上身以求初步懂劲。

益友,他必须具备很好的太极素质,并能像“助教”一样一一加以分解陪练。

一个劲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对劲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练拳、喂劲和推手。练拳心知、喂劲知用、推手实施应用。在该过程中逐渐的悟是走向懂劲的又一渠道。

懂劲与听劲密切相关,听劲与灵敏度有关,灵敏度与练一趟好拳和练拳方法有关与周身气血通态程度有关。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紧凑严格,拳式的运行方法独到并且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这样的拳练了才能出功夫,对此笔者有深刻的体会“练武不练有,练有啥没有”。

这里的“有”就是俗语说的“着像”它不符合自然强制自己练一些不合拳意的东西,出了力气搅乱了身法,妨碍经络运行在拳架中的自然畅通,也就谈不到气血的流通,气惯四稍,更谈不到灵敏度的提高。

练好太极拳的方法“尊拳理拳法”,自然而然练太极,有意无意出功夫。

灵敏度的提高加强了对自身阴阳、气血流动变化的感知,提高了知己能力。在与人推手中也就提高了“听劲”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掌握了知人的本领。

知己知彼能力的提高更明朗化了自身与他人身体静态和动态时的气血、劲力变化过程,能了解这一过程就是懂劲过程的开始。加以细悟越练越精。

喂劲,是由懂劲水平很高的人(老师)喂给教练过程的人。受教的人在练习过程中要用心以身试之、验之。老师用一个劲在你身上一定要细心体会全过程,放掉恐惧心。

把受到的劲感觉了记于心,老师发力的全过程动态要想录像机一样记录在心。加以反复琢磨在施与人,喂劲的人在受到力后尽管发劲的人力不到位也要按该劲的预期真实而出,用这样的方法反复教练最终达到发劲人会发该劲为止。

推手,把喂劲所得的劲在两人推手过程中让其使用出来加以熟练在实战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掌握会用。

太极拳推手的特点

一、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

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

在推手中,时刻离不开“中正”的要求,我们练习时也要时刻注意“守中”。

二、进身欺人,应知人体之“三节”

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

“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所以说,推手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心理素质好,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太极推手。

三、步要过人

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

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须协调一致,速度尤为重要,否则起不到顶心掌惊弹寸劲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贯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应有之效。

四、不丢不顶

说具体点,就是推手双方均不能离开,双方均做到粘连不脱,并不与对方抗力,这就叫“不丢不顶”。

惟有不丢不顶,才能“粘连黏随”,同时并能做到“舍已从人”,能舍已从人,方能“力从人借”,上述诸法均有相连,可称环环相合,势势相承。

清代李亦畲先生“五字诀”中讲“由已则滞,从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丢不顶,必须做到,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达到不丢不顶之目的。

在此基础上如能圆形走化,阴阳开合运转全身,才会“引进落空”,使 对方不能稳定中心,处处陷于被动地位。要做到不丢不顶,另一个方面就必须要做到“棚要撑、劲要崩”,崩者弹也,更无惊弹之能。

因此说,必须精神提得起,气敛神随,中气贯通,运转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弹性,两臂圆撑,无凹无凸之弊,意、气、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丢不顶,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
 

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2.传统架子与太极流行架的本质区别

3.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

4.太极拳大小、新老、高低架论

5.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技击要点

6.陈氏太极拳小架推手中裆与胯的关系

7.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本文Hash:522cd2bdd2194e136ca41639417d1383c1d1533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