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导读: 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练习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练太极拳有什么禁忌

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老年人经常锻炼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那么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1、太极拳的练习步骤

先掌握手上的八法和四正四隅方位。五行势,通过五行势来掌握套路中的五种主要步法(进退顾盼定)。经过一段日子的练习和巩固,基本上掌握了太极拳的基础技能后。

学习套路阶段,最好是把一套拳架分为三段来学习,每个动作招式分成四个环节来练习,这样便于既便于牢记乂层层巩固。牢记学会一段要巩固一段,然后再学下一段。直到整个套路学完。

套路学会后除了自己苦练还要跟着教练反复的多练套路,以便教练随时校正拳架。进一步便于从有意识的运动,进人熟练的无意识运动。这时会感觉日练日新,每一天都在进步。

动作熟练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去领悟一个招式于一个招式巧妙衔接,细心体会势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环环相扣的感觉。慢慢从形体和思想上进入着熟阶段。

在教练的严格指导下,在练习套路中逐步的进行手、肘、肩、脚、膝、跨各关节的放松,认真去体会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的整体连贯关系。

2、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2.1、掌握自身重心位置

之所以称太极拳变换无穷的原因是因为,太极通过步法,架势的转变会使自身重心点发生偏移。打拳时,人体重心始终偏于一只脚,否则就会犯“双重”错误。如陈式太极拳的重心偏移还可以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根据来力和发力的变化,及时调整两脚虚实及其轻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稳定。

2.2、提脚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脚踝。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脚的高度要适中,行拳过程中身形高度整体上要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2.3、步幅大小要恰当

移动的步幅大小因人而异,人的身高矮胖腿长各有不一,迈步的大小也不一样。步幅的大小可影响行拳过程中的虚实转换与稳定。步幅太小没办法做到对拉,从而使不上力。步幅太宽重心容易不稳,可能会向后或向前倾。步幅大小以舒适,重心稳固为最佳。

3、太极拳的练习技巧

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

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

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在练习拳架时,即懂得了内功与外形相结合的关系,就应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方法去锻炼。由于运用内气是无形的,内气运用的舒适畅通与否,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运动拳架姿势则见于外形,每个姿势在运动中与内气相结合的程度和关系如何,是否合于理论要求,应当能细心体会,要运用内气将其贯穿到外形姿势上去。

 

 练习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在练习的时候如果动作不规范,就不仅会影响你的发挥,还会影响你的体悟内在感觉。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学拳,包括极为重要的帮调桩,纠正动作,指导体悟内在感觉。

练太极拳有什么禁忌

1、忌串门走户: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太极拳练习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2.练太极拳的合力 教你练出丹田劲

3.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4.集体练习太极拳

5.修炼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财怎样才能练好内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的习练太极拳增强内气的方法。

习练太极拳增强内气的方法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

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练好太极拳的内气的方法

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练习缠丝劲的要求,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开髋曲膝。动作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外转,以腰催身,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练习时如有觉得不适之处,可随缠丝劲的劲别方向来自调整身躯的重心,以使顺随。

手足缠丝劲路线示意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上行至大腿跟部,直达裆内任脉会阴穴。运动足跟地,渐至足趾,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大趾尖趾),充实于足掌至脚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倒缠法是由手指至肩,缠丝劲是引进落空的必要手法。些法内劲由指腹收于肘肩。

手臂缠丝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是属于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此图内劲由肩臂行于指尖。

缠丝劲路是采用力学理论中的螺旋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一外加压力着于这个螺旋半径面上,无论压力的大小,均会自然将压力化去。因此,可以说缠丝劲是自然化劲的方式,也是引进落空的必务手法。缠丝劲的练习,可先练习硼劲和捋劲(即顺缠丝劲和逆缠丝劲),此顺、逆缠丝劲也可按“云手”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顺、逆缠丝是两种不同劲别的运动方式,它贯穿于陈氏太极拳整套架式的始终。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式,都是由这些不同大小、方位的顺、逆缠丝劲别组成(每式最少有两对以上缠丝劲)。每对缠丝劲的练习,要注意在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串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使太极功底增厚,内气鼓荡,循行无滞。

第三个阶段:历经前两阶段的架式和开合缠丝劲的练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突出重点是个“意”字。“拳谱”规定:“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关于意的解释,《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想,而无动作为之意。”《内经.精神五脏论》一书中也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之意。”总之,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此在这一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套路架式的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然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意无所欲,形专于静,静如山岳。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如闪电。在这个阶段,练习者可以自己觉察到,体内有内气鼓荡。练习时气到之处,有酸胀热沉等感觉。练习套路架式时,可以感觉到有许多不适之处。如感觉架子别扭,运劲不那么顺随,总觉得练习水平比以前下降,在发劲时呼呼带风,震脚咚咚作响,可是推手时就是不顺手,好象不得诀窍。有些人在此阶段,由于练习时气沉不了,发生胸闷、胀憋,吃不进饭等现象,《拳论》中称之为“横气填胸”,或因不能以气运身,而使浊气上逆,而感到头昏脑胀。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急燥和泄气,可请教拳师校正,除去弊端后,上述情况也自然会好转和消失。第三个阶段的练习,是学太极拳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恢心泄气情楮,使之不能正常坚持。恢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练拳和推手结合不好,用不顺手,怀疑教师藏技不传,为些易间断。另一种是本人意志力不够,练拳之事常被其他杂事所误,自己也曾下决心要坚持不懈,但总是受客观事物的干扰。要克服这些矛盾,方法有两点:第一要有毅力和决心,解除一切干扰因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要挤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要记住“决心是打开前进之门,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每个动作要精细体会,久而久之,自然会水到渠成,胜利渡过困难关。

看了“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练气怎样练

2.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3.如何培养太极拳的气

4.太极拳如何练气

5.如何测试太极拳的内气

6.练习太极拳的重点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太极拳教学:裆的作用及练习方法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十分重视腰裆劲。因为腰裆跨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下转关连接枢纽,也是调整人体中心,发人致胜的关键。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太极拳教学:裆的作用及练习方法,欢迎阅读。

 

 裆的作用及练习方法

一、裆的作用

1.裆起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裆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轮盘功能。技击时,圆转出方,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5.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轮盘巧转,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接触点棚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拧腰裆要疾速,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又能使对方背空。这就是推手中“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

二、裆的练习方法

先知其做法,然后单项训练,综合走架,推手检验。

太极拳要求圆裆,虚裆,开裆,合裆,拧裆,扣裆,松裆,提裆等,对于以上要求,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应辩证地理解它。

所谓裆贵圆,又要虚的做法。

太极拳运动要求始终保持裆圆撑,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尖裆不利于技击,它转动不灵,重心不稳,常被人所制。

所谓圆裆,就是开与合裆的组合形式,两胯根放松撑开使耻骨平行伸展,裆口圆活在于意。形先开而意再合。形的胯膝向两边放开,而定势时,形不动而意示两膝胯空间对应相合。这样裆部自然圆撑。

裆开在心意。动作距离大小,不能决定裆部的开合,不会开者,腿虽岔为3尺宽,裆照样不开。

关于裆的开合都有形意两种。裆的虚实是根据进攻的目的而定的。一般来说,实腿胯根为实,虚腿胯根为虚,腰的变换虚实与裆的虚实变换必须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一致。腰裆变换要松活,这样上下肢动作才能灵活而不呆滞,丹田内气不鼓荡也是与裆活有关的。

提裆与松裆,也应是辩证的,动势时要松裆,开裆。这样有助于腰部的圆转松活;静势时,应提裆,合裆,长强穴上提,臀部收敛上托,有助于内气团聚。不论是前后弓步,还是左右弓步的定式,膝关节都要微向内合,用意而形不动,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应,配合档撑开撑圆,这叫做“合中寓开”,使得下体沉着有力。裆产弹簧力,也是以膝护裆之法。

太极拳教学相关文章:

1.太极拳教学视频

2.24陈式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

3.太极拳教学过程的诀窍

4.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5.太极拳入门知识

本文Hash:1031df704d6ba0d8db7dfa24686b65fffebcf98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