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的“内劲” 太极拳的“内气”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对力、内气与内劲等内容的探究是历代拳师们不休的话题。探讨这些问题的实质,自然成为身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代的练武人或武术爱好者的研究课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太极拳的“内劲”与“内气”,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内劲”
“内劲”这一名词,是民族武术中太极拳、形意原、八卦掌、南拳等等结合腹式深呼吸的拳种所使用的术语。结合腹式深呼吸的拳种称作“内功拳”,结合胸式呼吸的拳种称作“外功拳”。太极拳的“内劲”,是用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肉,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绞转,松紧交替的锻炼方法形成的。开始练习“内劲”,速度应该慢些,使全身动作姿势,逐渐练得正确、细密。再经过由慢到快,快后再复慢,多次反复,使之能达到快慢随心所欲为止。锻炼步骤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即《太极拳论》所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练习日久,外形上全身柔和、轻灵、圆活,体内和手臂有一股浑厚沉重的力量,变换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转换和集中到某一点。就是说:人体内能量的流动能听从意识的指挥。这种力量的特点是:柔中寓刚,刚中有柔,似柔非柔,似刚非刚,它像水银那样沉甸甸的,流动又极为快速。太极拳爱好者把它称作“内劲”。武禹襄说这种内劲的作用,能够“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功夫下的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
太极拳的“内气”
“内气”,或叫做“中气”。凡是认真锻炼太极拳,符合要领,动作圆转、轻灵、自然的,练到一定程度,能逐渐产生“内气潜转”或“中气贯足”的内体感觉。首先出现的是腹内“咕咕”作声(日久后不做声),“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逐渐沉得充分,腹中有充实圆满(不是饱满膨胀)的感觉;还会出现手指尖麻、胀、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至有“气遍身躯”的感觉。这种气流的感觉,不是鼻中呼吸之气,却和呼吸之气相应。如果腹式深呼吸还未练到深细程度,动作与呼吸不够协调,体内气流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练法上首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而流,就能内外合一,一动内外俱动。即先从端正练拳姿势入手,身正体松,心静用意,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内层指挥调节的机能,和对内脏器官和血管管制调节的机能,使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听命于神经系统的指挥,完成细致、协调的运动锻炼。要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必须以头的“虚领顶劲”领导全身,在身腰灵活的带动下,使手足活动“上下相随”,动作自动化,而又发动于命门(在脊柱中,前对脐),又以放松不用力,动作比较均匀、缓慢,由此练去,可以得到“内气”的感觉。气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之后,功夫再深一层,气流现象还可出现于骨髓管内,会觉得脊柱与四肢的骨骼里有一线相通的颤动。这就是《太极拳论》中说的“敛入脊骨”的内体感觉。太极拳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之所注,气即至焉”,“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久练成功,能够增强身体的抗击力和加大攻击性的爆发力。说太极拳的“内气”是神秘的、不科学的,固然是武断,但要证明“内气”是生理的现象,是科学的,除了实践有得之外,还需实践有得的太极拳爱好者与中西医结合做深入的感觉。
太极拳内功相关文章:
1.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2.太极拳内功速成大法
3.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4.太极拳内功练法
5.太极拳内功心法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财怎样才能练好内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的习练太极拳增强内气的方法。
习练太极拳增强内气的方法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
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练好太极拳的内气的方法
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练习缠丝劲的要求,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开髋曲膝。动作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外转,以腰催身,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练习时如有觉得不适之处,可随缠丝劲的劲别方向来自调整身躯的重心,以使顺随。
手足缠丝劲路线示意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上行至大腿跟部,直达裆内任脉会阴穴。运动足跟地,渐至足趾,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足大趾尖趾),充实于足掌至脚心(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倒缠法是由手指至肩,缠丝劲是引进落空的必要手法。些法内劲由指腹收于肘肩。
手臂缠丝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是属于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此图内劲由肩臂行于指尖。
缠丝劲路是采用力学理论中的螺旋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一外加压力着于这个螺旋半径面上,无论压力的大小,均会自然将压力化去。因此,可以说缠丝劲是自然化劲的方式,也是引进落空的必务手法。缠丝劲的练习,可先练习硼劲和捋劲(即顺缠丝劲和逆缠丝劲),此顺、逆缠丝劲也可按“云手”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顺、逆缠丝是两种不同劲别的运动方式,它贯穿于陈氏太极拳整套架式的始终。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式,都是由这些不同大小、方位的顺、逆缠丝劲别组成(每式最少有两对以上缠丝劲)。每对缠丝劲的练习,要注意在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串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使太极功底增厚,内气鼓荡,循行无滞。
第三个阶段:历经前两阶段的架式和开合缠丝劲的练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突出重点是个“意”字。“拳谱”规定:“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关于意的解释,《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想,而无动作为之意。”《内经.精神五脏论》一书中也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之意。”总之,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此在这一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套路架式的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然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意无所欲,形专于静,静如山岳。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如闪电。在这个阶段,练习者可以自己觉察到,体内有内气鼓荡。练习时气到之处,有酸胀热沉等感觉。练习套路架式时,可以感觉到有许多不适之处。如感觉架子别扭,运劲不那么顺随,总觉得练习水平比以前下降,在发劲时呼呼带风,震脚咚咚作响,可是推手时就是不顺手,好象不得诀窍。有些人在此阶段,由于练习时气沉不了,发生胸闷、胀憋,吃不进饭等现象,《拳论》中称之为“横气填胸”,或因不能以气运身,而使浊气上逆,而感到头昏脑胀。在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急燥和泄气,可请教拳师校正,除去弊端后,上述情况也自然会好转和消失。第三个阶段的练习,是学太极拳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恢心泄气情楮,使之不能正常坚持。恢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练拳和推手结合不好,用不顺手,怀疑教师藏技不传,为些易间断。另一种是本人意志力不够,练拳之事常被其他杂事所误,自己也曾下决心要坚持不懈,但总是受客观事物的干扰。要克服这些矛盾,方法有两点:第一要有毅力和决心,解除一切干扰因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要挤出一定时间进行练习。要记住“决心是打开前进之门,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一招一式,认真练习,每个动作要精细体会,久而久之,自然会水到渠成,胜利渡过困难关。
看了“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练气怎样练
2.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3.如何培养太极拳的气
4.太极拳如何练气
5.如何测试太极拳的内气
6.练习太极拳的重点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太极拳的练形与调气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 ,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下面学习啦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太极拳的练形与调气,欢迎阅读。
一、 练形强筋骨
太极拳套路的演练节奏轻柔缓慢,这种练法好比新车在“磨合”期内要慢开,等到车的各部位机件磨合好以后,再快开就没损害了。习武也是如此。初习太极拳者的筋骨皮肉,在拳式动作不断操练的磨合下,习拳者僵硬的筋骨,拙笨的劲力,迟钝的反应,都会在磨合中不断消除,而逐渐使拳式生出轻灵圆活之佳态。故此,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说:“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在操练“无极桩”等桩功时,要做到外静而内动(积气通关,舒经活络),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要做到外动而内静(平心静气,气血调和)。故此,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说:“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一般初习太极拳者,认为太极拳就是“柔拳”,在套路演练时,有柔无刚,在散手对抗时“以柔克刚”。其实不然,倘若只练慢架,不会快架,在散手实战时,敌方不会等着你的!倘若只练柔,不会刚,在散手实战中,若遇到强敌,敌方会以刚克柔,而使你惨败。太极拳慢练柔化的演练风格,比较适合大众健身性的习武要求,它能降低血压,疏通血脉,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但是,若从太极拳实用技击的角度讲,在套路演练时,还要掌握拳架的快速操练技术,在劲力方面,还要掌握刚劲的操练技术,以适应“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实战散手对搏的要求。故此,陈鑫《太极拳分类语录》中说:“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 ,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
二、 调气活血脉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故此,它在训练拳架外形姿态(盘架子)的同时,更加重视拳架内在的气血盛衰状态,以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故此,《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充分阐明了其内家拳的实质特征。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拳式动作操练要领之一。拳式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太极拳从古代“吐纳”和“导引”养生术中汲取的营养。腹式呼吸分为两种:吸气时,小腹凸起外鼓,呼气时,小腹凹进内收,这种叫顺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凹进内收,呼气时,小腹凸起外鼓,这种叫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适合根据“开”(伸展肢体)吸“合”(收缩肢体)呼的人体运动规律,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可是,太极拳虽然讲究养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练中的运用,但是它的本质是武术。武术,就要讲究技击实用,而技击实战的拳式动作,就离不开“劲力”(进攻和防守时,拳架中的能量)。因此,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据拳式动作“蓄劲”和“发劲”的变化规律来运用操练的。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派,在拳式的演练过程中,特别重视“气与力合”(太极拳论中的“六合”之一)的动作要领。在拳式的攻防变化中,“气”(呼吸之气、元气)是动作能量的物质基础,“劲”是动作能量的释放。在太极拳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当拳式动作“蓄劲”时,小腹微微凹进内收,同时,用鼻轻缓地吸气;当拳式动作“发劲”时,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时,用鼻悠长地呼气。这种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极拳拳式动作中的运用,使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气沉丹田”的拳论要领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太极拳无论是套路演练,还是推手较技,其劲法都突出一个“整”字,腰腹在气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状态下,使小腹膨胀腰脊充实有力,这样,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下肢之力(“起”于根节)就会得到腰脊的顺利上转(“顺”于中节),而最终形成一股“整劲”,通过双手发出(“达”于梢节)。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它日夜不停地循环周流于全身,它们不断地运来养料供给脏腑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它们又不断地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运出体外,从而保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就是说经脉中的血,在气的推动下,才能循环往复全身。而经脉之气的盛衰与肺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肺主气”是肺脏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人体外在筋骨皮毛和内在脏腑骨髓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因此说,太极拳拳式动作的掤捋挤按与肺脏的吐故纳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体的气血充盈,经脉畅通。这种逆腹式呼吸之法,加深了呼吸的程度,使人体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能吸收到周围空间中更多的清气,同时,能把体内产生的浊气排除得更加彻底,使习武者精力充沛,神气实足。
三、 用意壮脏腑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拳式动作的演练要领。它表明太极拳在掤、捋、挤、按的拳式动作过程中,要注重心理调节和精神修养,要逐渐在习拳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浑圆的整劲和消除拙笨的局部之力。只有这样研习太极拳,才能体现出其“性命双修”的拳术风格。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除了肉体锻炼外,还要注重心态情绪的精神调养,只有这样内外并重的养生之法,才能使人获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各方的刺激。于是,人的心态就会有波动,当人体的“七情”变化太过时,就会伤害五脏的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故此,太极拳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心境,使之平和,不断调养心神,使之凝静。例如: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松体静,刻刻存心。”“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通过这样的锻炼,习拳者的杂念减少了,心态稳定了,思虑有序了,心神情绪平衡了。从而加强了人体心理的调节能力,提高了人体心理的控制能力。因此,习拳者,在应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刺激时,“七情”的变化就不致于太过。所以,人体的脏腑,也就免除了精神刺激对其功能的损伤。这样,就阻断了不良精神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不但强健了筋骨,而且还净化了心灵,促进了脏腑的生理功能。
太极拳调气相关文章:
1.练太极拳逆腹式呼吸的功能
2.太极拳各阶段的呼吸法
3.练习太极拳的重点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4.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5.练习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
本文Hash:77f1179375a5117372290e977335dbfb0f68d25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