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追本溯源 邹家拳的拳法特色 邹家拳的传承意义 邹宏义与蔡光瑞
邹家拳是云南昭通人邹若衡前辈所创,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流转于云南昆明市,早些年在云南通海也流传此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邹家拳的拳法特色。
追本溯源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
邹宏义极具悟性,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
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邹家拳的拳法特色
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
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邹家拳的传承意义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拳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16届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拳武术队参加省市及亚太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
那年拳师蔡光瑞从河南濮阳拜别师傅邹宏义,仆仆风尘一路向北,进入河南内黄,又收了个叫杨炳的徒弟。此前他已把韩化礼、孙盘龙两人收在门下,但这一次他似乎更高兴,更看好杨炳这个后生是块儿练武的材料。
向北的步伐做了短暂逗留后,又继续前行了。此次北上,蔡光瑞带了师傅邹宏义的心愿。师傅说,年岁大了,想落叶归根,可只知道家在顺德府(邢台市旧称),具体是哪个村儿,就不知道了。师傅要他北上打听清楚。
辗转到了河北邢台平乡县后马庄,蔡光瑞收了第四个徒弟张富。而师傅邹宏义交代给他的那桩事还没眉目,至于啥时能办妥,他心里仍是拿不准。
后马庄民风淳厚,也属顺德府地界,收下张富后,蔡光瑞索性在此安下身,“再慢慢打听吧。”他想,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并且,韩化礼、孙盘龙两个徒弟也赶来与他会合了。
练武的人习惯四海为家,信奉四海之内皆朋友。很快又有李进德、徐进德和郑玉德等人分别投在了他三个徒弟门下,蔡光瑞也做到了师爷的份儿上。
到康熙乙酉年即1705年,蔡光瑞身边人丁兴旺,在后马庄还盖起了房。师傅的拳艺不愁无人继承,此时他想也该把师傅邹宏义接来了,他要对师傅说,后马庄何尝不是师傅的故乡呢。
这是康熙帝玄烨做皇上的第44个年头,文治也罢,武功也罢,玄烨都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马上皇帝。大清王朝那时正迎来空前繁荣的盛世华年。国泰民安,加之玄烨这样的清帝身体垂范,以强身健体和自卫为主要目的的尚武之风在广大民间特别盛行。
“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让后来的后马庄村民津津乐道的“三德请师”的故事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完成的。李进德、徐进德和郑玉德三人经受了怎样的路途劳顿,岁月淘洗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回望历史,人们发现最重要的一个结果还是他们的师祖邹宏义欣然答应北上,在后马庄与蔡光瑞等徒子徒孙见了面,遂决定定居于此,设场传拳,“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后马庄成了名副其实的邹宏义传授拳艺的中心。但彼时他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河北平乡、广宗、南和、威县等地,慕名学艺者也多来自这些地方。他独具精神的拳艺要赢得全国声望,还得等到数年之后的康熙壬辰年即1712年,清廷举行武举会试,杨炳出场,中武探花,授御前侍卫兼京营都司佥书加一级,诰封正三品通议大夫;次年玄烨念其“武勇夙谙,恪勤茂著,周旋禁闼历夙夜以宣劳,环卫庭墀直云霄,而奉职允称爪牙之选”。
邹宏义众多的徒子徒孙中,杨炳无疑是个孤例,对他拳艺的发扬光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后几乎再无第二个杨炳涉足官场,即便有资质有能力有机会,如“为国所共宗”的其孙邹克诚与救过帝驾颇多传奇色彩的第八代弟子张从富,他们也会选择舍弃,将传授拳艺作为终身职业,钟情于闲云野鹤的生涯。
至于再以后的威县人赵三多和广宗县人景廷宾,虽为门中弟子,走得却更远,世人更熟知的是他们轰轰烈烈的义和团首领的面目。
◎后马庄的源流
平乡县后马庄是个只有一千多人的村子,不远处的漳河水已没有早先的澎湃之势。这条河流当年曾给村里人带来诸多交通便利,现在却仿佛平静得只有春夏秋冬的无边苍茫。
邹氏墓群(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后马庄村北,一方宁馨的土地安葬了邹宏义及其子孙。据说生前他亲自相中了这里的草木风水,他何以将自己与子孙的生和死都托付于此呢?
他的拳艺,当时并没有个成名,是到后马庄之后开始有的梅花拳这个响亮名字吗?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面对他的一个现实理由?
总之,梅花拳正式载入官方文献还要晚些。
在一个封建的官本位的社会体系中,官居正三品的杨炳有着其他梅花拳弟子无力获得的便利条件,比如一向对武功青睐有加的康熙帝,自然免不了追问杨炳的师承来历,而这样以来,很可能就是通过杨炳,梅花拳这一武林门派为皇室初识,开始进入正史记载系列的。杨炳甚至被人认为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梅花拳大师,凭借着这位御前侍卫流传入京的梅花拳也打上了特有的杨记符号,被称为“老杨拳”。
邹宏义与蔡光瑞
邹宏义等人反倒久久地被势力的世俗冷落了。
乾隆七年即1742年,杨炳撰写的《习武序》问世,流传于梅花拳弟子中间。两年后,后马庄村民迎来了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他是率领全家人来寻老父亲的,然而到了后他才知道,老父亲已去世有年了。
“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文聚带着三个儿子便也定居在后马庄,追随父亲左右,以授拳为业。72岁那年,经历过“庭帏之大变,内室亡,仲男伤”变故的邹文聚“寝不成寝,食不下咽”,着手修订家谱。
这册抄传下来的邹氏家谱与梅花拳根源经均记载梅花拳第一代祖师为收元老祖。这自是虚拟的一个人物,包括谱上的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的梅花拳第二代祖师张三省,历史文献均无记载。邹宏义是我们能够确认的存在过的现实人物,但在平乡人看来他只能算是梅花拳第三代祖师。
关于邹氏源流,其家谱说,“始祖为元内臣”,到明洪武年,又做了明臣,且被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徐州府,于是一家人也在徐州府定居下来。据说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但适逢乱世,没有好的读书环境,他的人生出路似乎只有专注于武学。
最初当然是家传的武学。现在说他遇上了仙人一样的张三省后,便投拜了,无从证实,疑点多多。张三省的形象对于我们很是模糊,即便是在邹氏的归宿地平乡,对这个问题我们仍不得其解。我们脑海里倒是很快能将他跟张三丰联系到一起。我们大概也都知道张三丰是武林中的大师级人物。但只能是一种联想或猜测,掌握真凭实据似乎仍然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见,练武对于悟性极好的邹宏义不是件难事,加之他又肯下工夫,因而不久便如鱼得水别有天地了,“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
◎传奇梅花
至于为什么叫梅花拳,我们则听到了几种说法,平乡当地人的解释是“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势,如梅花开放,故取名梅花拳。除此而外,还有两说。其一认为,明崇祯帝自缢煤山,民间有人“组成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以示纪念”,此说显然赋予梅花拳过多政治意味;还有一说认为,河北、山东交界一带冬春之际梅花盛开,此时各地拳民前来进行亮拳活动,故拳名“梅花”。
在平乡,在距离平乡县城数公里外的后马庄,至今每年正月十六都还持续着亮拳的风俗传统。这不能不说是对后一说法的一个佐证。遗憾的是我们到的时间不对,无幸见到这种盛况。但我们听说“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乡县村村习练梅花拳,1980年代经常习练者多达6万余人;相邻的广宗县65%的村子有习练者,拳民达4500人。
在后马庄村北的邹氏墓群前不远的一片空地上,我们看到了数根竖起的一米多高的木桩。
这正是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见过的大名鼎鼎的梅花桩。
《辞海》这样定义“梅花拳”:立于木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起源于明末,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式有大式、顺式、拗式、小式、败式等五式,套路无一定型”。
据说,过去练习梅花拳常在桩上进行,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基本套路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习全身力和气的主要方法。
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
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行左实右、灵活多变的步法,如梅花干枝。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我们的思绪尚未打理清晰,在倏忽间便上了桩,桩上的步伐达到“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之境。这该需要付出多少辛苦与定力?恐怕只有小伙子自己知道了。我们则只有仰观称羡的份儿。
91岁的张增福老人是梅花拳第13代弟子,在后马庄是辈分最高,也是岁数最大的梅花拳弟子。老人虽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身轻如燕飞身上桩,却能够舞动春秋大刀呼呼生风与弟子对垒比试,以致我们作旁观者都不禁为老人捏一把汗,毕竟不再年轻,毕竟是年岁不饶人啊。
然而几个回合过后,老人似乎仍不觉尽兴,仍在梅花拳的套路中忘情忘我,直到37岁的梅花拳第14代弟子田建文几次在他手下扑地,示意收手,老人才肯作罢。
在平乡我们没有见到梅花,乃至种植梅花的习俗都难确实,但我们分明在这里读到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梅花传奇。
邹家拳的介绍
邹家拳是云南昭通人邹若衡前辈所创,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流转于云南昆明市,早些年在云南通海也流传此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邹家拳的介绍。
邹家拳
‘邹家拳’短小精悍,拳路十分刚猛,手里藏腿,腿法隐 蔽,十分阴辣,手法多以挂,登,插,宰,撩,勾,摆,提,扣等为主,攻击时加上肘法,膝法得势不饶人。‘邹家拳’以实战击技为主,学习拳法中,师兄弟们多 以‘合手’来训练拳法中的招式。共分为十路套拳,顺序为:虎尾鞭、双狮解带、三虎擒羊、四门反卦、铁榨五封、 六合连环、七星赶月、八步缠丝、九门铁闸、十面埋伏。其特长静如山岳, 动如闪电。要求招招逼人、式式逼人。刚柔兼备、顺水推舟。手眼身步,以快打慢,以巧打快,以灵打巧,以神打妙。架式上吞吐沉浮,灵活机动,闪展腾挪,不擒不拿。迎缠滚盖,扣逼翻打,其弟子遍及云南。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
邹家拳的基本简介
邹家拳是云南昭通人邹若衡前辈所创,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流转于云南昆明市,早些年在云南通海也流传此拳。‘邹家拳’短小精干,拳路十分刚猛,手里藏腿,腿法隐蔽,十分阴辣,手法多以挂,登,插,宰,撩,勾,摆,提,扣等为主,攻击时加上肘法,膝法得势不饶人。‘邹家拳’以实战击技为主,学习拳法中,师兄弟们多以‘合手’来训练拳法中的招式。 经邹若衡创编的,共分为十路套拳,顺序为:虎尾鞭、双狮解带、三虎擒羊、四门反卦、铁榨五封、六合连环、七星赶月、八步缠丝、九门铁闸、十面埋伏。其特长静如山岳, 动如闪电。要求招招逼人、式式逼人。刚柔兼备、顺水推舟。手眼身步,以快打慢,以巧打快,以灵打巧,以神打妙。架式上吞吐沉浮,灵活机动,闪展腾挪,不擒不拿。迎缠滚盖,扣逼翻打,其弟子遍及云南。
邹家拳的创始人物
邹若衡,原名邹世炯,1883年生,昭通炎山锌厂沟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好拳脚棍棒。后得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麾下部将万振坤(化名张彪)传授南少林拳,学成后初为云南都督唐继尧之护卫,后为蔡锷将军之警卫副官,侠肝义胆,一往无前,不惜以血肉之躯保卫蔡总司令的生命安全,与总司令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倍受器重。军旅生涯结束后寓居昆明,将平生研习武术传授子孙后辈,因其所编套路独具特色,人们习称“邹家拳”,昆明众多弟子,得其口授身传,造诣非浅。
邹家拳的拳法特点
松放斗弹劲三角步左右反复练习
单式练习、再组合套路练习
邹家拳的练功方法
单练
1、马步垛掌
2、四门翻挂
3、拦锤飞挂扭丝
4、正劈掌
5、捧印
6、挂蹬插
7、铁扇
8、上挂下蹬
9、下蹬上挂
10、铁炸
11、右挂左挂右手下插打
12、左拦右上钩拳右拦左上钩拳
套路
一虎尾鞭
二七星照月
三练步拳等等。
基本手法
1.直拳(前推后拉开弓式)
马步连三拳连五拳练习
进退.转身直拳练习
2.勾拳(先直后勾)
进退马步平勾练习
进退弓步斜勾练习
转身平勾练习
回身斜勾练习
3.拦盖
进退拦盖练习
4.小马步双劈拳(挂打)
5.托手
单托.双托.连环左右托.缠丝托.
6.缠丝手
7.迎门铁扇(单铲)
8.剪刀手
9.抨手
进退抨.定步抨.走圈抨
10.连三掌(迎手和按手)
11.手肘扣针插
12.双挂一插(偷步双挂一刹)
13.挂.标.插
1.踢腿:正踢.侧踢.十字踢
2.蹬腿:正蹬.侧蹬.单腿双腿连环蹬
3.扫腿:磨盘腿.左右连环扫腿
4.勾腿
5.撩阴腿:败步.勾脚.偷步撩阴.
6.摆莲腿(里合外摆腿)
旋风摆莲(连环腿)
7.弹腿(缠丝腿)
8.内腿(内腿接侧腿)
9.暗腿
10.二起腿(低高左右连环蹬腿)
11.交剪腿(地躺)
12.朝天一柱香(地躺)
13.分筋错骨腿(地躺)
14.回马枪(玉环步.鸳鸯脚)
15.败腿(地躺)
16.邹家五腿(勾挂弹内侧)
17.五腿连环
步法
1.三角步:进三角,退三角,运用灵活无三角
定三角.大三角.快三角.滑三角.活三角
2.边门步(罗陀步--旋转拧挎)
可变回身返扣或外摆腿
3.纽丝步(十面埋伏)
4.盖步
5.倒插(偷步--刹步)
6.催步
7.退步:退步接三角.纽丝接三角
8.败步回马枪(鸳鸯脚)
败步接三角:(收腿快.出腿忙.一消一杀莫
慌张.出手无情,好个回马枪)
9.碎步:(灵碎无常.随机应变,运用自如)
10.垫步
11.流星赶月--以腿代步,连环进击
12.如影随形连环步
步步相连,势势相依,掌掌相扣)
功力练习
1.拳俯卧
2.单腿下蹲
3.鲤鱼打挺.仰卧起坐.乌龙绞柱.空翻
4.站桩
5.倒地:前仆.后倒.侧倒
6.踢沙袋
7.变速跑
8.跳绳
9.快速出腿.快速冲拳
组合练习
1.直拳带中门腿(带膝)
2.平勾带中门腿(带膝)
3.斜勾带中门腿(带膝)
4.拦盖带中门腿(带膝)
5.剪刀手带中门腿接撕杀
6.连三拳带中门腿
7.三角步中门腿平勾
8.醉步迎门铁扇
9.标插带中门腿
10.中门腿平勾刹步进肘
11.暴步纽丝练习
12.中门连起四腿
13.内腿接侧腿
14.边门平勾
15.双砍飞挂纽丝
16.拦盖飞挂纽丝
17.撕杀
18.上下回马枪练习
19.快三角纽丝拦盖连环手
20.剪刀手飞挂纽丝
对拳的防守反击
一.中门腿破拳:以长打短.后发先至
二.三角步破拳
1.快三角边门扣杀:直拳.平勾.斜勾.横肘.挑肘
2.三角步起腿
3.三角步撕杀
4.三角偷步撩阴
5.三角外滚接勾拳(踏步埋伏侧滚进)
6.三角步挂.标.插
7.连三掌
8.三角步起膝
三.中门迎手
1.中门弹踢带标手
2.内腿
3.单缠(双砍破拳)
4.前脚上弹接后脚上踢
5.右迎洪门反掌
6.右迎带双丝
7.钻拳
四.边门破拳
1.内滚顶峰(内滚洪门反掌或顶肘)
2.这门平勾
3.边门起腿
4.边门抱腿
五.败步破拳
1.败步回身双砍中门腿
2.败步回马枪(反掌)
3.败步后蹬
4.败步撩阴
5.败步回身反挂右勾拳
6.败步伏身后扫腿
六.退步接拳
1.退纽丝进脚起膝(闯上)
2.纽丝正反撩阴
3.吊手内格进反掌撩阴(顶肘)
4.退步平勾接侧腿
5.退步点拳(可发组合拳)
防守反击腿
一.三角步破腿
1.三角直拳
2.三角步腿破腿(侧腿)
3.三角步斜勾
4.三角步右弹腿
二.边门破腿
1.边门腿破腿
2.纽丝抱腿破腿
3.边门脚破腿
三.中门接腿
1.拦盖单缠破腿
2.右勾脚内截右手拳
3.右勾脚变弹踢
4.前脚截腿
5.内腿截腿
四.败步破腿
1.回马枪破腿
2.败步撩阴脚
3.败步后蹬
五.退步接腿
1.退纽丝变三角侧腿
2.退步外截侧腿
3.退步左勾脚
4.退步纽丝侧腿
主动进攻法
1.点拳(顺弓步)接后手直拳
2.连三掌(迎手)
3.按手连三掌
4.中门弹踢带标手
5.边门引手右中门
6.前刀手中门腿扣杀
7.跃步单铲中门腿
8.醉步迎门铁扇
9.缠丝手带右转掌
10.拦盖飞挂纽丝
11.暴步纽丝
12.跃步左平勾右斜勾
13.中门腿平勾刹不进肘
14.中门腿下砸肘双挂一腿
15.偷步左撩阴右中门
16.偷步右撩阴左中门
17.勾脚高低撩阴脚
18.左弹踢右中门腿
19.右勾脚倒地左蹬腿
20.分筋错骨腿
21.内腿接侧腿
22.邹家五腿
23.原地转身后蹬腿
24.连三肘进攻(撞肘滚身肘右挑肘)
邹家传统套路
一.虎尾鞭
二.双丝解带
三.三虎擒羊
四.四门封挂
五.铁榨五峰
六.六合连环
七.七星赶月
八.八步缠丝
九.九滚十八打
十.十面埋伏
五光十色武术多媒体!
四十二式太极拳
邹家单操
组合拳 追风手
十连环刹步肘四十二式太极拳!
回马枪三连手
退步三角随意走
纽丝破四门玉带缠身走
连环腿(1),(2),(3)接表演手
猛虎出笼原地十八手二十四式太极拳!
醉步迎门霸王敬酒
踏步埋伏连环走
飞鹰步 撩阴手
滚进滚出自由走图像频道!
先声夺人 手接手
组合拳
无心拳,随意手,无中生有不停手。
1.顺弓步左直拳
2.右直
3.左直
4.右平勾
5.左平勾
6.右斜勾
7.左拦盖
8.右直
9.原地中门腿
10.退步右直
11.马步上架
邹氏家族
据2000年1月第一版<辞海>第1579页"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82年,河北省武协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国武协委托,挖掘整理"梅花拳"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他花费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鲁、豫等地,在黄河两岸走访考察中,当地梅花拳老拳师们说:"我们玩的都是邹家拳,老家在河北平乡。"1985年正月终于在平乡县后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
梅花拳根在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平乡县253个行政村,村村习练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队)的村庄占70%,其中大班几十人,多者百余人,小班十几人。在二十世纪80年代经常习练梅花拳者多达6万余人,其中在班练习者万余人,散练者五万人。广宗、威县、巨鹿、南和、鸡泽、永年等周边县市习练人数也较多,其中广宗有65%的村庄习练梅花拳,弟子达到4500人。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16届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拳武术队参加省市及亚太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
一个老人临死前还在遥望金沙江的方向,他说出了如下字眼后安静地闭上了眼睛:“金沙江、锌厂沟、邹家拳!”这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场景,而是在多年前发生在昭通一个小巷中的一幕,这个老人叫做邹锡彪,讲述者乃昭通大名鼎鼎的邹长初——昭通邹家拳的第三代嫡系传人。
当我们穿越金沙江的时候,是以文化为主线的,抬头看天,看到雄峻的大山时,就必须从一些名字开始。锌厂沟,位于昭阳区炎山乡金沙江岸,因当地出产锌矿而得名;邹家拳,因为一个名叫邹若衡的人而知名。
邹若衡,原名邹世炯,1883年生,昭通炎山锌厂沟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好拳脚棍棒。后得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麾下部将万振坤(化名张彪)传授南少林拳,学成后初为云南都督唐继尧之护卫,后为蔡锷的警卫副官。“侠肝义胆,一往无前,不惜以血肉之躯保卫蔡(鄂)总司令的生命安全,与总司令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深受器重。”在一些久远的描述中,有人如是评价他。
有一个朋友说起一事颇有意思:20余年前,全国首映国内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在反复看了李连杰的表演后,邹锡彪老人眯起眼睛,扳起指头数数,在慢慢地数到第五时,老人释然笑称:“我至少有五个徒弟打得过李连杰!”
邹若衡军旅生涯结束后寓居昆明,将平生研习武术传授子孙后辈,因其所编套路独具特色,人们习称“邹家拳”,共分为十路套拳:虎尾鞭、双狮解带、三虎擒羊、四门反卦、铁闸五封、六合连环、七星赶月、八步缠丝、九门铁闸、十面埋伏。其特长静如山岳, 动如闪电。在前些年名噪一时的《武林》杂志和中国武术网站上,将“邹家拳”列为传世武功以及南拳的一种。
当我们循着“邹家拳”的足迹抵达锌厂沟的时候,一代武学早不见了踪影,就连邹家族人也不怎么清楚“邹家拳”的具体渊源。“我们这些年种地,听是听说过,是我的几个堂哥会一些,我没有跟他们学过!”邹若衡孙辈的一个老人也即满花甲了,他忙着鼓捣他的一个门楔子,对我们的访问他很是热情,但也很苍白地描述给金沙江边邹氏家族带来荣耀的东西。“这些武术现在管什么用,大哥他们还不是去昭通安家了!”
历史总是很无奈地开着玩笑,在某些地方却在还原它的真实和现实意义。譬如:“昭阳区小石桥89号”、“昭阳区迎丰路昭通武馆”等。
穿越熙熙攘攘的昭通小石桥菜市场后,一幢楼房就静静地置身于闹市,它就是邹长初的居所,小石桥89号。推开虚掩的门,邹长初正在翻阅祖父和父亲留下的一些东西。这里面有一些书信和证书。“我不是显耀,我是在寻找属于我这个家族的东西!”58岁的邹长初还保留着“邹家拳”的拳谱和一些信物。他曾经是昭通皮革公司工人,下岗后就一直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旅社。日子在不紧不慢中一天天溜走,他却很平静,每天早上早起教儿子练习家传武学。
邹长初的堂兄弟邹长平对“邹家拳”也有相当高的造诣,他现在昭阳区保安服务公司任武术总教练,“对‘邹家拳’我们是该发扬光大了。”他说。
实际上,在昭通真正得到“邹家拳”真传的人不多,因为其有很强的杀伤力,很多人只是学到一招半式。在这些得到真传的传人中,臧尔荣是利用此资源最成功的,他创办的“昭通武术馆”声名远播,目前已培训的学生达500余人。
邹长初说,当初祖父邹若衡创拳的目的是为抵抗外来侵略,在昭通武术界中,“邹家拳”是昭通武术的土著拳种,作为具有地方原创性、独创性,影响力深远的拳种,“邹家拳”如今正日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界一大憾事。但是,至少金沙江还没有忘记,还在默默地见证它的兴衰和崛起。
“邹家拳”的创始人邹若衡与云南甚至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任务龙云、卢汉是为当时的三拜把兄弟,三人一起出山,改变了昭通的历史。他们三人都和金沙江有关,但是也抗拒不了自然,多年以后,金沙江仍在流淌,而锌厂沟在溪洛渡电站蓄水后,将在洪峰之下彻底消失。
邹家拳的荣誉介绍
邹家拳创始人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及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自创立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杨露禅、杨健侯和杨班侯、杨澄甫和杨少侯祖孙三代的努力下,杨式太极拳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在当代也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欢迎阅读!
简述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1、欲转先沉
杨澄甫所传大架子实腿转身,即在承重腿实现转身。
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建立起通天彻地的一根力轴,身体旋轴而转,求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即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实腿转变貌似与此相悖,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杨氏太极拳的高深奥妙之处,太极阴阳学说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说,在太极拳中则表现为“实中寓虚,虚中寓实”实中变化在于实中虚变。
实中无虚谓之僵,虚中无实谓之浮,双腿之间有虚实之分,单腿之中仍然有虚实之分,杨澄甫把分清虚实看做第一要义,足见其重要性。
2、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
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这与形意拳完全相通。
3、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
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拳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我们认真地观察不难发现,猫的步履中含有“粘”劲,运动起来很有章法,足起离地轻柔矫捷,足落着地沉实稳健,绝无“刨地”或“跳坑”之嫌。
无论快慢始终保持点起点落的特点,把猫步起落运行的特点人格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丝连意绵绵,落如亲吻婴孩情切切。太极拳汲取了猫步的内涵象形取义而为之。
杨式太极拳的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式太极拳相关文章:
1.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2.杨氏太极拳的十要
3.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
4.怎样练好杨式太极拳
5.杨式太极拳简史
6.学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
本文Hash:6e295aa82f10affb55b951008218a2a2859826d1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