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

导读: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1中西方哲学比较分析 1.1哲学起源比较 1.1.1环境起源的不同 1.1.2哲学出发点的不同 1.2价值观念比较 1.3思维方式比较 1.4时空观比较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2中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 2.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与糟粕存留 2.1.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 2.1.2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糟粕存留 2.2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和融通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3中国武术转型发展探析 3.1武术“内涵文化层”的发展 3.2武术“制度习俗层”的发展 3.3武术“物技文化层”的发展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4结语

冯友兰先生将中国哲学的定义总结为,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在产生积极构建的同时也有许多糟粕存留。我们应该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根本进行解决,而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西方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要研究武术如何在奥运转型期适时发展,应该把中西方哲学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找出根源所在,寻求发展方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1中西方哲学比较分析

1.1哲学起源比较

从中西方哲学的源头看,差异在于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哲学出发点。

1.1.1环境起源的不同

中国哲学萌芽于先秦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活动的惰性和较少交往使得中国哲学思维十分注重自身的感性体悟与经验。武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形成它特有的言传身教的传承形式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武术在求得稳步发展的同时,存有保守封闭的倾向和对西方竞技体育的不自觉排斥; 而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它是一个海洋文化的国家,土地的贫 瘠使他们探索自然,开发矿产资源,进而发展手工业和进行商业贸易,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进而使西 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吸纳、融合能力。这也正是中国哲学和武术发展所缺少的。

1.1.2哲学出发点的不同

中国儒家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因而武术文化的发展势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求“仁”、“义”、“礼”,注重品德修养,主张重义轻利。道家则主张“反者道之动”,例行“三思而后行”,避免“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应柔弱、谦虚、知足。虽然儒道两家在观点上有诸多不同,但他们异源同流,形成了重视主体修养的伦理观,并带有明显人文理性色彩的中国哲学体系, 使中国哲学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性和整体性。武术中讲究的“阴阳合一”及其动作的动静、进退、虚实等都是整体性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因此西方哲学以智善我,有强烈的追求科学的精神。但在开发、探索、征服的同时,西方哲学功利性质的物质占有、物欲扩张使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物化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影响下的武术发展缺乏追求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而西方竞技体育又表现出人文性质的不足,因此由中西方哲学起点的不同所折射的精神思想的差异也正体现出中西体育文化相互融通的客观必要性。

1.2价值观念比较

在价值观上,中国人推崇中庸、中和。《尚书·尧典》中写道: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也正体现了中国武术人谦虚谨慎的品行和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有一套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原理基础上的思维习惯,重论证,非此即彼,是偏向于绝对、极端的价值观。分析得出:中国哲学缺乏实证精神,而西方的价值观太过于注重实证,两者需进一步中和,这也是中西方哲学融通的客观要求,由此武术将会在融通中不断加快科学化、实证化进程。

1.3思维方式比较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它追求立身安命的人生智慧,教人如何处人做事的人伦道德。认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些都以“天人合一”为其共同的特点。在武术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如传统武术十分注意四季变化和人体机能的配合,“朝练寅、夕练酉”,以适应日月时辰。而西方哲学采取主客分离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偏重于向外探求自然,征服自然。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与人世相对立的神世安排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人和宇宙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是“天人对立”的。在 这一点上,中国哲学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应给予发扬、继承。

1.4时空观比较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古老的典籍,全书的思想在于“与时偕行”和“顺天应时”。其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时间意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化规律。宋代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亦指出以时间主导空间变化的规则。因此可见中国人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主导。而西方人是以空间为主导的。如亚里土多德认为, 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星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运动, 构成了圆周运动。在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的位置。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2中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

2.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与糟粕存留

2.1.1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积极构建

中国哲学的“做人之道”和“守伦之常”教给武术人以天道为本,应正心、诚念、忠教,以高深的哲理不断圣化自己,追求人生高尚的品格,并形成“尊师重道”、“武德戒律”、“身心双修”等行为准则和谦让、含蓄、随和的“礼”化。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武术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习练武功。“习拳面南”,以顺乎地理方位。还有许多拳种“效物之形,悟物之意”,如形意拳、螳螂拳、猴拳等,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与“物我合一”。中国哲学涵融于武术文化之中,形成了传统武术的直觉、历史、有机整体、意象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深深地影响武术的传承与修习,使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九要论》中云:“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有机整体思维体现为“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外兼修、形神共养, 形体与精神协调平衡;对意象的追求与营造,在武术拳势功法中也可谓比比皆是。形意拳,取动物之特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正是受到哲学的意象思维的影响。

2.1.2中国哲学对武术发展的糟粕存留

首先,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但又过于“谦虚、谨慎”甚至保守、封闭,因此门户之见、宗派之争是时有发生。以拳术为例,有 记载的拳种就达160多种,而大多数是稀星零散,没有完整体系,很难进行传延和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缺乏实证科学。从思维方式看,中国古代思想重整体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因而在传承时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的依据。这与分析、识解、公理化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格格不入。因此,中国武术发展需要西方哲学的指引。

再者,中国哲学使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主要表现在承传方式上。承传方式属于武术文化形态的中间层,即制度习俗层。它属于人人关系,在文化的冲突中较易被改变,中国自古传授武技就是师徒传授,历史性思维的影响下,徒弟“尊师重道”,对师父所传技法坚信不疑,造成了中国武术裹足不前、因循守旧,对祖师、前人、先辈盲目崇拜,因此武术文化缺乏一种创新性、科学性与民主性,创新性与中国古之求同思想相违;科学性与封闭保守相抵;民主性则被封建专制思想所不容。这对武术的发展革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审视中国哲学对武术的影响,重新认识西方哲学的作用。

2.2西方哲学对武术的影响和融通

武术文化的发展需借助西方哲学,从思想的更高层次进行重新构建。将西方哲学的对一切事物进行反思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法制观念融入中国武术之中,并从“物技文化层”、“制度习俗层”、“内涵文化层”三个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加深中西方哲学的融通,改善武术的现状,加速武术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进程,构建新的中国哲学。这种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的整合创新的“中国新哲学”,融合了中西方哲学的精华,它将指引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 发展,寻找武术文化与时代的契合点;同时它也会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武术文化的潜在作用;它对人们增强健身意识, 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人格,培养公平竞争意识等都起到一定作用;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受到文化的启示和熏陶,从而推动社 会积极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可实现顾拜旦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并使这个理想社会化、大众化,即“在于将人的身体、精神及灵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将人类为了完善自身所需的全部力量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之下”。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3中国武术转型发展探析

针对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武术存在的弊端,在“中国新哲学”的理念支撑下,寻求中国武术转型发展的方向。本文将从武术文化形态的三个层面进行探析。

3.1武术“内涵文化层”的发展

哲学思想首先对武术文化的深层进行影响,所以武术文化要发展,自然首先以文化内涵塑造为起点。加强全民的武术文化素养,应结合其它学科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武术的文化底蕴更加充实。在学校武术中,特别是在体育院校的武术课程中开设 哲学、美学、史学、兵学、中医学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武术文化知识更加社会化、普及化。因为,面向大众、与大众体育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2武术“制度习俗层”的发展

充分发挥中国武术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崇尚道德的优势, 感化人们。在高度重视身体能力开发的同时,不要忽视人类本身 的能力所限,不要忽视道德对人类身心的引领作用。重视传统武术套路中的实用技术、技法资源的开发。加强武术传承方式的开放性、科学性,减少门户之见,各门派、拳种之间应加大交流的力度。因为武术套路始终是竞技武术的根本源泉和文化的内动力,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使武术套路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并做好继承和保护工作。如开展规模较大的民间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便于交流普及和规范提高,同时还能使民间的传统武术与专业性的赛制适度结合,使竞技与传统互相促进与发展。解决中国武术的裁判规则和项目设置问题。吸收西方哲学重例证的思维方式,使其体现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深化体育竞赛改革,设立可经营的运动项目管理部门,开发武术健身娱乐市场,创立武术自己的品牌。

3.3武术“物技文化层”的发展

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本质,注重套路中的实用技术和技法资源的开发;引导武术走向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如武术运动服装、活动器材、训练与指导的发展;同时加大武术文化的三个层面分类。主要内容:物技文化层:武术技术、武术器材、练功用具、服装器材等(表层);制度习俗层:武术组织方式、传承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 (中层)及各种培训、管理、人员审批、评比制度等;内涵文化层:与古代哲学、伦理学、兵学、中医学、史学、宗教、美学 (深层)相结合而形成的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等对武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电视、电影、 图书、报刊等媒体,加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开设武术网站,设立咨询机构与知识信息传播部门,使更多人了解关注武术。同时,加强武术理论研究,进行科研攻关,将武术技术的发展上升到理论的深度。

从哲学角度探析中国武术转型发展4结语

中西方哲学的起源、价值观、思维方式、时空观的不同,是其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是西方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矛盾的源泉, 同时又是他们相互吸收、融通的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构建新的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的整合创新。并以此为思想契机,使武术从文化内涵和武德的教育、实用技术技法资源的开发、规则和项目的设置、市场化和加强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适时发展,推动武术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简介

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古人说通过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中国武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分享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武,止戈为武;术(文人文化),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按照文人文化的信仰來説:武术,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按照文人文化的信仰來説: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武术,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均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为动。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戈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

(wu)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之前、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半步(止)为三尺。尺,指尺骨。三尺,指一腿之距。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中国武术的来源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安国强民武术课程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关于武功

武功,在个人,是制止侵害,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功力;在国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中国武术的竞技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中国武术练习跳跃的方法

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拳击(英文:boxing;pugilism,法文:Boxe)是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它既有业余的(也称奥运拳击),也有职业的商业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要比对方获得更多的分以战胜对方或者将对方打倒而结束比赛。与此同时比赛者要力图避开对方的打击。 拳击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有关拳击的记载。在古代奥运中,拳击运动就已经是比赛项目之一。到第三届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现代夏季奥运会,男子拳击正式被列入比赛项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在中国,原本是没有职业拳击的,但近几年却发展迅猛,越来越被观众所接受,至于原因,我们就要从现代拳击的发源慢慢寻找。

现代拳击始于英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雅典召开的时候,组织者认为拳击运动太危险取消了这个项目。直到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3届奥运会,拳击才被列入比赛项目。不过拳击在奥运会的确命运多舛,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该项目曾因瑞典国家法律禁止拳击运动而被取消。

自1920年奥运会之后,拳击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才确立下来,

从此以后,奥运规则的拳击称之为业余拳击(Amateur Boxing),拳手需要带上头盔,穿上背心,带上拳峰厚实的手套,积分规则也由点数为主,在不算K.O的情况下,例如一回合中小明有效的打中了小强18拳,就记18点,比赛结束后统计每回合的分数,扣掉犯规扣除的分数,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胜者。

不要小看计分规则对运动体系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中最大的不同,穿不穿背心带不带头盔不重要,狼伪装成猫也终究是狼,在打分制的规则背景下,业余拳手的技术风格特点也以轻快的快速得点为主,小明可以趁小强不备的时候刷刷刷的点了小强三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跑掉,继续和小强打游击,这样倒是符合奥运精神了,但这也是奥运拳击的粉丝群体始终上不去的原因,因为相对真刀实枪一心放倒对手的职业拳击比赛,奥运拳击确实很难有看点,观众如果是为了看谁点的快不如去看击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以干掉对手为目的的拳击赛纯属耍流氓。

再说到职业拳击(Professional Boxing)的风格特点,职业拳击选用扣分制规则,在不算K.O的情况下,裁判才不管你打中了对手多少拳,只看谁挨到的重拳最多,例如小明继续游击战术打击小强,一回合中小明蜻蜓点水般刷刷刷打到了小强几十拳,小强不为所动,一边晃头躲闪一边紧逼,在回合快结束的时候,瞅准机会,两个重拳下来打的小明一个踉跄,眼睛直接被打肿,裁判们分析了下双方的有效重击和受伤情况给小明扣了一分,于是此回合小强10分,小明9分。

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当然,小编只是片面的开了个玩笑,也还是有不少职业拳手结束比赛时候脸上是干干净净的,但相对来说,职业拳击的受伤率比业余拳击要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很多拳手都清楚观众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在十几岁就开始训练,以业余赛做为生涯的开始,但从没做为终点,像穆罕默德·阿里、迈克·泰森、佛洛伊德·梅威瑟、到现在深受拳迷喜爱的3G(戈洛夫金)他们有过奥运比赛的经历,并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最终都投入到了职业拳击的大军,那里是一个拳手最终的圣地,也是向拳迷证明自己实力的最好的试金石。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拳击是外来运动,但在某些层面上,却与中华民族的尚武文化密不可分,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志气,代代传承的习武风气并没有在文化动荡中销声匿迹,这几年主页君在不同地区参加过大大小小不少职业赛,无论是在民风彪悍的云贵川还是在盛产文人与商人的江浙沪,观众对于打出漂亮一击的拳手从不吝啬掌声。

所以近几年来职业拳击在国内迅猛的发展对于主页君来说并没有觉得是件大惊小怪的事情,民族血性在复兴,而职业拳击是一剂最好的药引。

很多人问过主页君职业与业余孰优孰劣的区别,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技术角度,运动员需要运用好规则,全力以赴的赢得比赛,所以无论是职业拳王还是奥运冠军都应该得到键盘侠的尊重,但在文化认同上,主页君个人肯定是喜欢职业拳击的。

从80年代中国在举国体制的情况下开展业余拳击运动以来,已经经历了至少两代拳击人的努力,我们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拳击奥运冠军,而现在,也是我们要在职业拳坛上证明自己的最好的时机。

如今,很多在曾在业余拳坛夺得过不错成绩的拳手越来越多选择进入职业拳坛,这是个好兆头,但也是一件坏事情,一个拳手在业余拳击中磨练多年技术风格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所以主页君在看最近国内的职业赛的时候,有些比赛常常给人一种看全国锦标赛的即视感。

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转型够快的拳手就能快速的赢得观众的认可,例如邹市明虽然在第一场职业赛的时候收到一片嘘声,但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一场比一场职业风格更为明显,无论成绩如何,他最终确实凭借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不少圈内关注者的尊重,而且给更多打算进入职业拳击的业余拳手起到了带头作用,不过由于进入职业拳击的年龄较大,如今已经35岁的他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样也给后起之秀腾出了更多的关注度,例如如今在WBO排名赛中步步高升的徐雀。

从业余转向职业,其实最大的阻碍并不一定是技术风格的转变,而是对主流职业拳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决定了拳手是否能走的更远,业余拳击中本来观众就不多,所以很多拳手没有想过自己的风格是否能被主流拳击文化接受,这在职业拳击中是致命的,例如梅威瑟虽然从无败绩,但因为进攻消极的打法被很多拳迷不齿,而站在对面的帕奎奥输过,也被K.O过,世纪大战中也没能赢得梅威瑟,但口碑却一向比梅威瑟要好上不少。

如果拳击运动是如此肤浅的话,主页君也不会花这么长的篇幅来讲自己所认知的拳击文化,“勇”只是作为一个拳手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所以在作为中国职业拳击萌芽期转型的拳手,徐雀并不只是像自己肩膀上纹的那个“勇”字一样只懂拼命的打拳,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一步步从对手手中赢得比赛胜利的同时赢得一个拳手应有的尊严,这是一个有谋略的勇士。

很多人问过主页君如何评价拳击运动,在十几年的拳击道路上经历过业余拳手、职业拳手、教练和裁判的身份转变,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拳击,那就是“知行合一”。

在开始拳赛之前拳手需要有深厚的技战术知识储备,逻辑条理分明,理性,对对手风格与技术特点预测精准,战术制定缜密,所以很多优秀的拳手即使退役多年,也能够通过对拳手的风格与技术做出相对比赛结果预判,这就是所谓的“知”

而执行就是在役拳手必须面对的磨练,执行的时候需要冷静,果断,根据情况及时变化,精准的击打位置,速度与爆发力并存,在耐力消耗严重的时候还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并在最终能够击败对手,这是对拳击精神最好的注脚。

如果再问到拳击运动中最迷人的是什么,那应该是“突破”

让一个人去做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难,做不擅长的事情才困难,而优秀的拳手就经常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如果我们两个要比赛了,你知道我善用左手,于是制定出对付我特点的战术,而我想要赢得比赛就要赢得一个了解自己的对手,在你不了解的地方去击破你,这就是一个真正优秀拳手所应该具备的突破和改变能力

在对突破的理解上,徐雀在最近一场的比赛中的作为又让人眼前一亮,四回合的比赛中他开始稳扎稳打,不求快,只求稳,抓住机会毫不手软,也绝不做无意义的动作,一场比赛下来打的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如果将“狂热”作为对他曾经的评价,那么如今称之为“冷静”就更为合适,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拳手对“突破”的诠释。

我们在起步时间上离职业拳击强国还相差甚远,虽然相比于35岁的邹市明,26岁的徐雀其实也不算年轻,因为17岁的拳手已经开始打排名赛了,不得不说,这是时代带给他们的红利,也是使命。

但相信在更多像徐雀这样的拳手努力之后,终究我们会有追赶上的一天,因为每一代成功的拳手背后都有前一代拳手也就是现任教练的努力,若干年后他如果也成为了一个职业教练,那么今天在拳台上所磨练出来的能力也是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拳击文化的传承。就像主页君虽然现在不打拳了,但对拳击的热爱从未减少过,如今一直致力于做出更好的内容为拳迷服务,这也是拳击文化永远的魅力所在。

本文Hash:f0f91da3fc1277dd83ca79e7efd8028a55e3b2ae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