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导读: 1 中国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1.1 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转化规律”的哲学思想 1.2 体现“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1.3 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哲学思想 1.4 体现“量变与质变以及量质互变”的哲学思想 1.5 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哲学思想 2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结束语

说起中国武术之根源,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虞舜时期,就出现了“武舞、兵舞”等带有武术色彩的运动;商代武术已初步形成:甲骨文“斗”字,像两手相搏之形,表明徒手搏斗是经常的事。《诗经·巧言》视讽刺责骂搬弄是非的小人为“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可见拳术在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然而,中国武术与哲学的关系则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古今,武术无不充满着哲学的韵味。如太极拳原理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便是大量实践经验中归纳出的朴素辩证法。又如少林武术便是从老庄“虚而待物”、“耳止于听,心止于符”等思想中萌生出的“内功养生之道”。又如自然门总诀中“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包含了运动及矛盾论的哲学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有鉴于此,下面列举一些中国武术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出中国武术的真谛。

1 中国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1.1 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转化规律”的哲学思想

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小的力去战胜大的力,这其中包涵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大”与“力小”是矛盾的双方,按一般看法,“力大”应战胜“力小”, 但中国武术却看到了“力大”与“力小”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的途径就是“用劲之通”,使“力虽小,然击于关节,效大;力虽大,而化之虚无,效小”,从而实现了“大、小”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具体来说,太极之《打手歌诀》有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击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太极之中,充满着这种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又如太极技击系用柔力,它对任何加于我之力, 抱定不抵抗的态度,予以走化,使之落空,然后引出对方弱点,运用合力的原理进行发力,从而收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最高的技击效果。再如“自然门”总口诀道: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其中所包含的“因敌动态乘隙借力”的思想也是一个将“敌之力”与“我之力”一对矛盾以“借力”方式转化的例子。

1.2 体现“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全面的观点是指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可犯“一点论”的错误。中国武术中始终贯穿了“健身与自卫”,“攻与守”,“气与力”等一分为二的全面看问题的思想。如“自然门”万籁声老先生曾说过:自然门中充满了“一Ο”哲学。自然门功夫,以气功领衔,一分为二,即健体与自卫,最后又归结为养身,又是合二为一,是辩证统一的。一之屈为Ο,Ο之为一。故自然门功法行之如Ο形,各种动作亦如Ο。Ο为古书之灵,Ο亦为零。Ο为数字中最大的,Ο与灵同音,Ο为圆形。方而不圆,无以应强敌,圆而无方,练而无功夫。此灵而又要圆,圆而又要灵,不然谓之不灵。不灵,不足以制己,亦不足以应人。明此者,是谓得道。“道者,人生之真理也”!故曰:“技也近乎通”!自然门功夫与处世同,均系自一点上起,由此一点,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圈,包容宇宙,无不适应,故有“环中要妙”四字诀。能明此理,通达人情物理,斯谓之自然,即自然而然,无始不终,均在一Ο之中。有此 可见,全面的思想和一分为二的思想是贯穿于中国武术之中的。

1.3 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哲学思想

《庄子·刻意》中写道:“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其中包含了修身养生之道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不二”,这一点在中国武术中得到体现。如中国武术中有把各种动物的搏击形态结合武术的攻防特点,创编成为仿生拳套路,成为象形拳类的主要拳种之一,并有“龙拳练神,狮拳练势,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柔,雕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从中可见中国武术“物我不二”的思想融合。又如太极拳讲究“气”与“力”的融合,实则也包含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在古代,“虚”与“实”,“死”与“生”,“天”与“人”,“气”与“力”往往是相近的一对矛盾。中国武术不少派别也强调了“取天地之气”的重要性,即不仅依靠“己之力”,而且也要借助“自然之力”,将“己之力”与“自然之力”合二为一,从而不分“物我之力”,“通融”为“合力”以功守。在不少武术派别的“总决”中都有这一层思想。这样就克服了只依靠自己之力的“孤立的看问题”的错误。
 

1.4 体现“量变与质变以及量质互变”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质变。同时,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又告诉我们:要注意“度”,有时须把事物的发展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有时又要突破这个“度”,将之推向质变。中国武术在这个“度”上是大有讲究的。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几层,一推、一抓的程度有多深,皆有讲究。武术修为高的人,一招一式,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这正是很好地控制了“度”。譬如说:虚招的力不可大,但太小,则起不到佯攻的作用,甚至立即被对方所识破。这时就要依靠发招者掌握“力度”,不轻不重,方可起到作用。而有的招式,却在于 “一招制敌”,故其力须发于一瞬,如雷劈顶。用的力自然是要“奇大”,力大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一招制敌于死地”的质变。具体来说,如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柔中突出“奇力”,突破量变,达到质变,从而达到制敌的目的,在无意中受到重创。总而言之,在中国武术中,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这使中国武术成了一件相当精致的艺术品。如一幅名画,色彩与笔法,皆恰到好处,不愠不火。其实,中国武术在学习上也是一直强调“循序渐进”,最终达到一个“悟”,这也是一种量质互变的思想。

1.5 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它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首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其次,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再次,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矛盾特殊性要求人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各个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国武术的制敌策略中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即根据不同敌手的特点及同一敌手的不同招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回击与防御,避免了僵化与教条主义,求得了主动。许多中国武术的派别都讲究“有招无式”,也创造了不少“散手”,以便应敌时灵活使用。为了求得这种先知敌而后根据敌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制敌的效果,不少派别提出了“后发制人”,如太极中的“后发先制”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后发制人”就是先采取防御态势,待了解敌情后,再找准时机,后发制人。这些蕴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制敌之道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有的放矢”地进行反击,而非盲目的攻击,这样既有套路之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可谓高明。

2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的一招一式无不蕴含着哲学的智慧。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既是制敌制胜之道,又可成为我们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也许并不能说每个学武、习武之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学习中华武术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哲学的智慧。

武术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哲学中最丰富的内容,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思想。儒家强调“仁义”,强调“礼义”o“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日:“仁者心有勇”,“仁者爱人”o传统武术的伦理思想中渗透了“仁义”观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中的儒家思想。

武术中的儒家思想

武术的“仁义”思想,首先强调对封建礼法的恪守,即不得“犯上作乱”。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o少林短打《十戒》的第十条规定更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在武术的授徒择人上,各派均有严格规定。《峨眉枪法》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

中华武术的“仁义”观念还体现在武术技击的目的论上,表明中华武术具有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少林武术有点穴法。为什么要创造点穴法呢?是为了使人致死还是为了救人?少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讲,创造点穴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主人一片婆心也”。表明点穴法的创造是从“仁”出发的。《峨眉十二法》更多次强调“不争”、“技戒”、“化解”,“要以慈悲为怀”,这与儒家的“仁义”本质是一致的。

在武林中,形意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形意拳发端于武穆拳谱,成拳于明朝中叶,发扬光大于清末民初。明清时期,正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极其盛行之时。形意拳的创立深受其制约与影响。

儒家学说,重功利,尚实用,强调修身,恪守礼仪与中庸,其和顺而不流,中立而不依,颐养其浩然之气也。形意拳亦无繁文缛节,其形非常简练,只有劈崩钻炮横五行变换,步法也非常简练,不弓不马,不蹦不跳,亦所谓轻雕饰文采重击技实用者也。其运行之法,足踏中正之地,手运中正之线,身置中正之道,意守中和之气,似屈非屈,似伸非伸,似发而未发,似运而非运。这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学说讲究浑厚朴实,自然风雅。形意拳也是招式古朴,劲力雄浑,丹气充沛,命火旺盛,意念纯正,不淫不繁,无过不及,俨然风雅之流也,自然而又含蓄。

相关阅读:

武德精解

武德,即武术道德。

武德之说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它对武德的内容归纳为七点: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众、丰财。我国各朝各代,武林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武德标准和戒约。各朝武林中人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人,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教训。

我国古代的武林名人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等人,在习武之中无一不是目标明确、动机纯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舍己救人。他们为人虚怀若谷,讲礼守信,学艺踏实有恒,精益求精,这些武林高手的人品和行为都可谓是今天习武者的楷模和行为规范。

当今少年儿童学习武术,不但应具有民族传统的武德内容,还应具备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应该做到:

一、明确学习武术的目的

少年儿童对武术的了解最初多是从电影中看到、小说中听到的,认为只要学好武术,就能飞檐走壁,走遍天下无敌手,进而对武术产生兴趣。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去学习武术,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应该发生的后果,因此,在一开始训练时,即应该让他们懂得:练习武术一为强身健体,二为防卫自身;要守纪律,讲文明,讲礼貌;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习武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武态度

武术内容丰富,项目多样,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因此,练习武术切不可骄傲自大,要虚心好学,尊敬师长,刻苦钻研。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重要条件。

三、树立助人为乐,不畏强暴的精神风貌

武林中历来以助人为己任。少年儿童在练习武术时,就要像武林英雄一样,要把学到的功夫用于帮助别人。遇到坏人时,不畏强暴,勇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学之间则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戒门户之见,共同提高。

武德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借助武术形式的一种表现,它是指导习武者为人处事的一种道德规范,是武术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术基本功在跆拳道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跆拳道运动锻炼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效强身健体。跆拳道还是身心的双重修炼,它能使人克服消极、软弱、怯懦的弱点,培养积极、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礼让、谦逊、宽容的品德,使人变得更加的自信、自主和自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武术基本功在跆拳道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武术类运动,从竞技体育的层面分析具有互通性。我儿时习武从中国式摔跤启蒙。学生时代是武术散打专项。在各位师长的点拨下对于跆拳道、传统武术、空手道等项目也略有涉足。

现在作为基层体育教师,教研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回顾梳理以前所学的技艺,并不杂乱,而且能找到很多共通点。例如传统武术与跆拳道都以“中心线、圆、旋转”为理论基础,跆拳道引用空手道元素,在早期跆拳道“品势”中的直臂下身格挡(a lei makgi),与空手道“型”中的下身格挡(Gedan Barai げだんばらい)极为相似,后期跆拳道改变为曲臂格挡。

找到一些细微的相似之处,加以求证,就可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运用。

日常体育教学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在体育课上武术是教学内容之一。同时跆拳道代表队也要每周进行训练。

怎样让课上教学与课后训练相统一,把武术与跆拳道两个项目的特点相融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跆拳道是腿法为主的运动项目,而武术启蒙也要从正踢、侧踢、里合、外摆几种基本功开始练起。但出腿的角度与发力点却大有不同。如何从两种腿法中抓住共性与个性,成为是否能够实现,训练方法融合的关键。

首先从正踢开始练习,正踢双手平伸,与肩同高,五指并拢,指尖向上。勾脚尖起腿,向正前方直膝踢起,高于头部。这是一项武术中最基本的踢法。正踢与跆拳道下劈踢法的运动轨迹相似。但在发力上略有不同。下劈从实战姿势开始,将后腿迅速且放松的抬过头部,突然发力,绷脚尖向下击打。与武术正踢不同,力量到胸的高度即自然放松。不像正踢要落地有声,步步稳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正踢,再加以发力的讲解,大部分同学都能标准地踢出下劈踢法。

在跆拳道实战中,近距离贴身战,里合下劈是一种常用的腿法。但学生在初学阶段起腿摆动的角度大多不够,导致近距离无法起腿。那么通过武术基本功中的里合踢,可以有效的纠正。里合踢双手平申,掌心向前。以异侧腿脚弓踢击异侧手掌心。从而锻炼髋关节的摆动角度。但里合踢与里合下劈,在运动后期的轨迹大不相同。里合踢要击打异侧手掌,力量是沿一个横向轨迹运动。而里合下劈从外侧摆动到正面时,要由上向下,劈击发力。

外摆腿与里合运动轨迹正好相反,是将腿向前踢起,以脚背摆动踢击同侧手掌心。练习髋关节向外摆动的能力。与跆拳道前腿下劈运动轨迹类似。但武术的外摆踢是膝关节伸直,两肩保持中正。跆拳道前腿下劈要是实战姿势侧身站立,曲膝抬腿,在空中伸直向前劈击。

“没有最厉害的武术,只有最强的武者。”是我很信服的一句话。武术不论门派国界,每种武术存在必然有他的价值。

我很尊重传统,也尊重武术的师承,自己小时候拜师也是行跪拜之礼。但在上学时,我的一位运动解刨老师说过。“从你走进校门的那一天,你将不再是武当派、少林派,而是学院派。要有客观评测的心态。”作为体育工作者,要以一个科学的体育观来分析各类武术,认真的求证分析,不应有门户之见,使一些不必要的观点束缚自己。

上面总结的几种踢法的训练方法,是我日常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小技巧”、“土办法”。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本文Hash:6cacd54fed55f38143b1b5f0f7d1d28360c9090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