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读: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体系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2 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 3.2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 3.3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4武术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 3.5武术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曾作为“国术”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国学”的高度

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武术作为中国、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与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理应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国家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体系

从《周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形”与“象”结合运用,到《尚书•说命》“刻其形象”的“形”、“象”合用,再到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形象”一词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以及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见,伴随历史的前进,“形象”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衍变。

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很多学者对“形象”的概念作出进一步研究,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鉴于本文的研宄内容,倾向于采用的表述为,“事物内在与外显要素的总和,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中介之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感知、看法与评价;它体现公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反映公众对事物认同、喜爱和支持的程度。”

国家形象是形象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国家”state“民族”nation这些都是西洋近代所有的观念,而传到中国来的。论其定义,在他们学者间亦难一致。但大致说:民族形成于历史与文化,而国家则为政治统一之单位。本文所论国家形象正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即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中外研宄者们众说纷纭。综观已有研究成果,从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的实际出发,认为吴友富对国家形象的狭义界定较为合适,即“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

国家形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具有完整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体系构成即有所区别,比如,按照时间可分为历史形象、现在形象和未来形象;按照性质可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按照领域可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外交形象、军事形象、国民形象等。上述子形象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我们对国家形象展开深入研究。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2 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

从上述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所有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等客观现实,经过外部国际公众的复杂心理过滤机制,均可形成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即该国在他者视野中的国家形象。由此,正如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所说,中国当代艺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国别艺术,中国艺术在直接的视觉层面上和间接的象征层面上都己经成为当代中国的脸面,是中国国家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结晶,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必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对武术的考验昭告世人,武术是中华国粹。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武术是国粹,谁敢不支持!”这一斩钉截铁的话语不仅体现了总局对武术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展现了武术之宝贵。事实上,武术传播在文化、外交、体育、社会、教育、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均已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有待挖掘的巨大潜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国粹武术实现着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胡锦涛同志关于“学习武术,第一可以健身,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的经典论断,即反映了武术在体育、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无形中已在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温家宝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晨练外交”尽显大国气派:“自信、平和、友善和向上。我们一向缺少这种大国的气派,这种坦荡的底蕴。”这正是太极拳的外交魅力,是温通过演练太极拳折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样的,许多实例也早已证明,武术在教育、经济、艺术、社会等其他很多方面均起到了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作用,不再一一列举。

当然,在武术传播作用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已形成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在影响着国际公众对武术的印象与认知。因此,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其实是一种双向塑造的关系,但限于本文主题,对中国国家形象之于武术传播的影响不再做过多讨论。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讲,之所以说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因为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可以作为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且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次是因为曾作为“国术”的武术系统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国的“国学”,内涵深刻,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武术软实力价值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整体提升,而一国软实力正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所以,武术正确、广泛、有力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完美构建。

3.1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广受世界人民欢迎,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以电影为例,美国电影界曾经评选过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十部外国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中国电影,分别是《卧虎藏龙》荣居第二;《英雄》列居第四;《功夫》位列第八。另外,《十面埋伏》排名第十一位。这几部电影的共同特征即是均和武术关系紧密。可见,武术在国际上大有市场,是中国电影角逐世界的杀手锏。李安、吴宇森等执导的武侠片在国际上之所以能频频获奖,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西方人的文化偶像,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国武术极富魅力,广受世界人民欢迎。再以武术舞台剧为例。近年来,许多舞台剧借助武术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影响巨大。以《少林武魂》为例,其在美国的演出好评如潮,被美国多家媒体称为“震撼的表演”,体现出了武术的魅力。

2011年8月18日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内,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的中国武术专场演出隆重举行。这是中国武术首次走进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破例搭建了临时舞台迎接中国武术的光临。短短两个小时的中国武术表演,博得全场146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和不时传出的“好极了”的中、英文喝彩声。一位负责联大会议厅保安工作的联合国警察对记者说:“这是多年来联大会议厅举办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祖籍为爱尔兰的美国退休老人法兰克先生告诉记者:“这场演出真是太精彩了,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好的节目,远远超过了我从前十分喜欢的欧洲踢踏舞表演。”不少观众向记者表示,这场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令人难忘,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事实上,国际社会“许多主流印刷媒体在谈到中国文化时,都不忘提及中国武术。对西方世界而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人令西方感兴趣的一种值得骄傲的传统” 。在全世界,武术广受欢迎,这为武术积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便利。因为,他者只有愿意接受武术,喜欢武术,武术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为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而努力。

3.2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从锻炼方式来看,武术之外的世界体育,尤其是以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强调动而忽视静。中国武术则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注重训练“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六合”状态,达到动静兼练、内外兼修,是一种可以使身心同时受益的锻炼方式。而修练中国武术至高层次的时候,内练更胜于外练,练心更强于练身,明显有异于西方主流的锻炼方式。另外,传统的武术训练强调打练结合,其极富技击特色和审美韵味的武术套路是世界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具有的,而其打练结合的训练方式也是迥异于其他武技项目的。

从技法特色来看,中国武术和世界其他武技相比,首先表现出的是技法的繁复性。中国武术仅“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每个拳种又分为诸多流派(以太极拳为例,较大的流派便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和式等),每个流派又均有各自的“十八般武艺”(此处“十八般武艺”是对数目繁多的拳械套路的概指),如此计算下来,武术技法之博大可想而知。其次,武术技法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特色,多不强调主动进攻,而是因势借力、随屈就伸、舍己从人。防御性特色尤以太极拳体现得最为明显,不赘述。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蕴涵中国传统的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而他国的体育项目则是在非中国文化的长期孕育下诞生的。由此,在文化特色 上,武术迥然有异于他国体育项目。以武术审美为例,传统武术的审美相对于国外武技而言更具有内敛性,国外武技更多的是对勇猛、力量与速度的展示,而中国传统武术则更多的是对刚柔相济、含而不露、意发神传的和谐美的追求。正如,“如果弹琴时动作幅度大,按西方理念来看是‘神采飞扬’,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因其特色,中国武术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才更具有可识别性,才可以更有效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3.3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汤因比、罗布代尔等文明史与文明理论研究专家都论述过:历史上虽有暂时破坏性的文明冲突,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交融、借鉴与和平交往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动因和主流。以佛教为例,若没有中印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便不会有禅宗的诞生及其在中国的千年传承。

从李小龙将如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英文字典开始,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武术、熊猫、中餐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符号上,由此也更加凸显了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舞台剧《功夫传奇》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缩短了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也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其在国外的演出准确表达了中国文化爱好和平的传统,向国际社会诉说着中国人的心声:“我们爱好和平,为了和平我们要强壮身体,我们要强壮力量,我们是为了世界和平”。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多家国外主流媒体策划实施的“2011中华武术之旅”,不仅为中华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平台,也通过激发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武术的浓厚兴趣,传播了中国文化,为树立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做出较大贡献。这些事例都是对“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有力证据。

事实上,武术作为非言语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将中国文化的丰富信息蕴藏在闪展腾挪之间,涵纳于技击特色之内,不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即可令国外武术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完全避开了语言差异可能导致的交流障碍,还将交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沟通,更加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上讲,武术的非言语传播功能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具有言语传播所不及的独特优势。

3.4武术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

山东大学陈炎认为,“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文化最为集中、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这种元素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它是直观的,即可以在日常经验中直接感知。其次,它是独特的,即对于域外文化的受众有一种新奇感、陌生感。最后,它是有一定内涵的,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具有可供咀嚼的文化意味。按照这一标准,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是汉字、中医、中餐、武术这四项,它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等科技版的“四大发明”同样重要,可称之为文化版的“四大发明”。此处的“中国元素”即可理解为“中国符号”。作为人文版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武术正是典型的中国符号。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尽管任职于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美国学者约书亚•科兰滋克在接受《华盛顿观察》采访时说:“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明显改变了她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形象,使她在国际舞台上变得积极活跃而富有建设性,甚至于很多国家现在更喜欢中国,而非美国了”,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软实力和经济总量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高。武术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武术传播正是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可以运用的重要手段。

作为典型中国符号的中国武术在国外民众中的广泛传播可以实现公共外交的良好效果,充分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武的维度深刻展现中国人求“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构建“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因为公共外交是“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外交形式”,所以从公共外交的角度传播中国武术,不仅可为中国崛起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但同时具备灵活性的联系框架,还可有效超越媒体舆论氛围、打破“中国威胁论”沉默螺旋的效果,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武术在奥运会的展示以及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等很多实例,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公共外交方式,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5武术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曾作为“国术”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国学”的高度

中国武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在几千年的传承与传播中,从“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使武术开始初显文化特色”,到“宋明理学世俗化使武术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融摄与承袭,构成了一幅“和谐之美、伦理之道、自强不息、神往技击”的武术文化图景。从本质上看,中国武术的千年演化,是从“武”的维度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全面承袭,并自成体系。可以说,一部武术演化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而“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乎此,民国时期以张之江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才力主将中国武术作为“国术”来对待,实现了武术从古代一般士大夫所认为的“不急之末学”到民国时期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华“国术”身份的华丽转身。至今为止,用“国术”代指“武术”的传统在台湾和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华侨那里仍广为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国术”的结构是多元的,它包括了传统武艺遗存在民间的多个独立项目。有拳械套路演练,有徒手和长短器械格斗项目,又将自古以来与武术相辅相成的民族摔跤纳入其中,还包括了与传统武艺有密切关系的射箭、弹弓、毽子和力量测试等项目。但毋庸置疑的是,武术作为国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术的核心内容。

在21世纪中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学热席卷中国乃至世界、备受文化界、教育界等各界关注的现实氛围中,全面、系统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曾被视为“国术”的中华武术理应提升到“国学”的高度进行传承与传播。当前关于“国学”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武术显然不在第一种之列,却明显列属于第二种的范畴之内。无论如何,武术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着中国人的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和身份象征,“单纯框架在体育的视野下开展,无疑是对传统的漠视和戕害。强化国学意识,是武术走上民族文化特色之路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强化国学意识,才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时拥有一份自信和平静,才能在咄咄逼人的异域武技面前,找到自己合理的落脚点,才能在国家民族需要时胜任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才能更为积极、有效地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贡献力量。

中国武术 什么是中国武术

每个人都有一个武侠梦,而中国武术可以说是我国为经典的文化之一了,在世界上也是许多人喜欢的。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中国武术吗?它的来源是什么?中国古武术有哪些呢?中国武术第一人有时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国武术的基本知识。

中国武术来源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武字正解

武术,制止侵袭、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为动。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个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

武(wu)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在武未出现之前,用于向他人彰显身强力健、雄壮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止)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中国武术的文字解释

关于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上,是用于守护疆域完整、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技术。

武之来源与作用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

安国强民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中国武术武的认识

武的比对认识

文,精神文明(的来源与过程);

武,物质文明(的来源与过程)。

文化,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武化,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武术文化,消停战事技术应用上的渗透、导向。

武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应用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战国:技击 相搏 手战。

秦汉三国:武艺 角抵 手格。

两晋、南北朝:讲武 武艺 相扑 拳法。

隋唐:拳捷 试扑。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艺 拳法 把式 对力 对拳。

近代:国术 武术国技 把式 功夫。

武与武术、功夫的关系

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是物质文明的保障。

武术,止戈的技术,消停战事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武术分别体现在国家的国防实力、和个人的安全防卫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应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清末出现的、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

中国历代武术演进

宋朝以前(陕西红拳)

兵员搏击技术的出现。

红拳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在陕西咸阳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红拳;发展至宋时改称为太祖红拳。《少林拳法》载有“宋末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于陕西宝鸡、兰州,习练大小红拳。后白玉峰随觉远入少林寺传授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少林红拳是从关中传入, 唐朝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唐朝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唐朝有李白寻访江南道人许宣平不遇之纪录。民初许禹生称三世七(太极卅七势)乃许宣平所传(没有提供真实证据)。

(杭州长拳)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明有长拳、红拳、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明迁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明将戚继光亦是世袭而来,其武术长拳学自祖辈,故称太祖长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中国武术相关文章:

1.什么是中国武术

2.中国武术主要拳种

3.中国武术四大门派是什么

4.中国武术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5.中华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

中国武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其中,“外家拳”和“内家拳”代表武术流派中两种不同的技术风格。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的“外家拳”与“内家拳”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和学习啦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从技法特点上看:

所谓“外家拳”就是刚显于外,强调先发制人、以动制静、主于搏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属于外家的拳术种类很多,如少林拳、大小红拳、炮拳、长拳等五十多种。所谓“内家拳”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的,它是柔显于外,强调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主于御人等武术技术风格的拳种。代表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拳法的范畴,都必须以人体的生理机能为根本,都离不开武术特有的运动技法。

从外功与内功上看:首先,武术有内功和外功之分,内功主练气,即内练一口气;外功主练筋骨皮,提高击打能力。一般认为内家拳尚柔,以静制动,重视内练内养,用中国哲学理论来阐述拳理。而外家拳则以刚猛、劲力见长,以动制静,重视外劲的训练。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内家拳只重于内功修炼,外家拳只偏于外劲的修炼。内外两家之分,是就两大门派的技术风格而言,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术不在气。武术的内功和外功是各流派都要求具备的,各流派均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如拳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气不是功,无功不是拳”。外功不是“外家拳”专有的,“内家拳”中也要求外功的修炼;内功也不是“内家拳”所固有的,“外家拳”也有内功的修炼。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外家拳”和“内家拳”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并逐步吸取各自的优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自然法则。

从刚柔相济说法上看:传统上认为,“外家拳”重刚,“内家拳”重柔。而在武术基本法则中,拳家认为“过刚易折,太柔易痿”“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与柔在拳法中是相互变化的。另外,不同的拳种,处理刚柔相济有不同的方法。不过在处理刚柔时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在适度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不是受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限制,过分强调刚或柔,固执不化,拘守某一固定标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刚柔体现在“外家拳”和“内家拳”各拳种之中,而不是“外家拳”只有刚,“内家拳”只有柔。刚和柔在不同的拳种之中常会随时转变,也既是拳谚中常说的“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用刚相济柔力,用柔相济刚力,看似主柔,其实是刚;看似至刚,其实主柔”。刚柔直接体现的是武术的风格特点,无论主刚还是主柔,只是强重之分,不可缺一。正由于刚柔的相互依存转化,从而表现出拳种的风格特点。刚和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刚能胜柔,柔能克刚。刚柔相济才是最好的中和之道,达到了刚柔相济,才能发挥拳技的最大攻击力,才能克敌制胜,这也是各拳种所最求的最高目标。

从攻守动静说法上看:

表面上“外家拳”的技术风格是以动制静,强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内家拳”则以静制动,强调主于防守,后发制人。但实际上,以动制静或以静制动只是武术技击中重要的战术之一。动则为攻,静则为守。攻是为了克人取胜,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克人取胜。进攻是主动,可以先发制人,防守是被动的形式,但可以后发制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掌握攻守动静之变化,来战胜对方。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攻守动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武术技击中,动静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动之属阳,也就无所谓静之属阴,每一方都以其对立的另一方为存在的条件。“外家拳”和“内家拳”中的套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对“动”与“静”都有具体形象的要求。动静是相互依存的,它不以拳派之分而单独存在。另外,技击中的“动”也是动中有静的动;“静”,虽然要求外形纹丝不动,但却是“静中有动”,即所谓“静中寓动机”。

从上面论述中可知,“外家拳”主动和“内家拳”主静,是相对于整个流派的技术风格而言。在具体的拳技击中,动和静寓于各个流派拳术之中,没有绝对的动静之说。动与静在武术运动中随时相互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两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它深刻地反映在“外家拳”和“内家拳”各拳术的技术特点之中。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中的“外家拳”也好,“内家拳”也罢,虽在动作风格上各有侧重,但其内在本质必定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高度和谐的。

中国武术相关文章:

1.中国武术四大门派

2.中华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3.什么是中国武术

4.中国武术有哪些主要拳种介绍

5.中华武术种类

本文Hash:3a45bbdf30622cb85566e84293bd46655b1fccd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