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

导读: 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 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生和孕育中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摔跤运动,它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欢迎阅读!

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而文化之豐沛兼納萬事萬物,上下縱橫古今五千餘年,由近數十年在中國大陸陸續出土之文獻以觀之,其可信度應相當之高。而中國摔角正如同一部活的中國武術史般,在各朝各代,從史冊裡,使後學之吾輩一次又一次發現其綻放出璀璨炫麗的光芒。

人類之不同於獸,在於智慧的增長,智能越高,則營生懼死求生存的本能越強,也越能體會生之喜悅與價值。因此在遠古的人類祖先,在基本實戰武器未發達的時代,除了無可抗拒的天災外,人與獸之間的狩獵、弱肉強食關係從未停止。所以,中央國術館馬子貞前輩所稱「摔角是人類自古為求生存自然衍生出的自衛格鬥技巧一說」是合於自然法則與人性的理念。因為在武器不發達的時代,摔角以肢體而行「騰、挪、翻、轉、擒、抱、纏、摔」等的肉搏技巧世紀方便又實用直接的利器。不過,在遠古時代雛形的摔角是原始而直覺發乎本性的型態,談不上招是技巧。同時越是古代的摔角越是強調搏殺的必需性,因為人與獸鬥爭之時,求保暖與生存同等重要。這也是在未來歷朝歷代摔角會成為軍事戰鬥技能的主因。


中國摔角之源流與歷程

五代後梁人任昉在《述異記》一書中,指稱「…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觝術,人不能向,每戰披靡…。」此所謂角觝術,是史書記載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術,也被視為中國武術之濫觴。黃帝、蚩尤時代已有完整進步的社會組織與戰鬥型態,因此雖不能說發源於蚩尤,但可視為第一次的總其成,相信當時經過千萬年的演進改變之後,摔角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系統、技巧及規格。尤其技巧上,應有很大的進步,因為已知運用到人與人的戰鬥之中,這與人獸相搏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任昉書中之所以強調蚩尤善角觝術並不表示軒轅一族不會角觝,據推論,黃帝一族發源於黃河流域,此地域多為廣大平原,故習於持武器為主的集團陣列式戰鬥,蚩尤一氏出於蠻荒,故強於近身肉搏之類的突襲戰、游擊戰等,應該可以理解。

摔角的第二次總其成,相信應在世局混亂、兼併頻仍的春秋戰國時代。呂不韋撰《禮記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將摔角列作軍士之徒手近身格鬥戰技訓練,並採兩軍搏鬥競賽方式稱為『角力』。一方面可考驗武技,再者收集團鬥陣練兵教戰的效果。另《呂氏春秋》、《淮南子》都有類似記述。

摔角第三次集大成應在漢朝戰功彪炳、驅逐匈奴胡虜的一代英主—漢武帝時代。《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唐代之《藝文類纂》、明萬曆之《記纂淵海》、清乾隆《事物異名錄》等都多有所指。尤有甚者,指角觝之術乃源於漢武帝。這當然是錯誤的。姑且不論史冊的記載為何,武術正如同中國特有之玄學(星相、論命、堪輿等),醫學絕不可能完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必定經由無數前人踵事增華方可成就其博大精深之內容。漢武帝窮數十年與習於馬術騎兵的匈奴周旋,就是依靠其強大的陸軍步兵與統帥的戰術運用。因此,藉由摔角以訓練強化步兵的戰鬥力是迫切而可靠的方法。

南北朝以迄隋代,胡漢之交流日深,然時局益亂,諸國紛立,戰事擾攘無期,荼苦百姓為求自保多習武術,因此,此時為摔角落實於民間之重要關鍵,同時也是各式武術茁壯萌芽,互相學習,吸收精華,取長截短而漸漸有今日摔角之雛形。其後,唐朝五代,中國與四夷的交流更盛,從唐人傳奇小說中,可見一斑。如裘髯客等皆為深藏不露的武術高人。此時可視為第四次的大整合。

宋朝以降,華夏之勢陵夷,究其實,並非武術之低落,而是主事者昏庸軟弱無能,制度多有缺失。此外,南方次第開發,重心漸往南移,而南人多習水戰,故陸軍步兵不若往昔受重視。但有識之將領在發現陸軍屢戰屢敗之後,研討缺失,反而特別注重戰技訓練。如岳飛有感拳腳之技軍士不易領略,故採拳腳精華搭配以摔角近身肉搏之技巧,編出直接、易學、好運用的實戰技術。此時期是摔角的拳術互通有無最多也是最重要階段。此乃第五次集大成也。

元朝雖為馬上奪天下的時代,但依然有摔角的發展,尤其是宋元百年交戰,更可從中體會摔角之重要與精妙。不過,蒙古人因以馬術為主,摔角之傳入也是以間接方式,不若中原正統,經歷了千百年的沿革與改變。因此,蒙古人多強調接體式的纏、抱、擒、摔,不同於內地的摔角與拳腳間互補優劣,架式大開大閤、沾手即跌,動作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明朝雖然政權重回華夏之邦,但在上位者,運用廠衛,荼毒傾亂愈烈,百姓與衛道之士如生於水火,於是民間為反抗酷政淫虐,武風也愈盛,出現許多武林高手與可歌可泣的江湖事蹟。陳元贅正因此而流亡日本,傳授出可確信是摔角一系的武術,而成為日本柔道之濫觴。滿清之際,政權復落於外族之手,然一為籠絡漢人,再者摔角確有所長,故於宮廷之中設善撲營,專業訓練力士。無論如何,經元、明、清三代,摔角在民間已紮下深厚根基,經由無數竭精殫智的武術前人增美、修繕、去蕪存菁、凝聚數千年來的智慧,在數不清的戰鬥、流不盡的鮮血、歷練煎磨之中,中國摔角才能在清末以迄民國之今日,綻放出無與倫比的渾厚、圓潤與光華,達成第六次的總集成,也可謂成熟期。

縱觀今日之中國摔角雖有式微之象,但微者少也,即學習之人減少,而非式弱。究其主客觀因素,實肇因自清末自民國以降,內憂外患不斷,整個家國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使此項千年國粹無適合發揚、推展之場合與時機;再則民國以來,西洋武術傳入,在國人迷信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心態下,一昧崇拜外來產物,反而忽略了我們固有的文化。在面對這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寶藏存續之際,忝為中國武術摔角傳承之小我,雖知力孤、人微言輕,但亦願盡己棉薄之力,將多年來承自先祖父摔角泰斗常公東昇大師之絕技,孜孜鑽研所學,悉傳授予同好,除強身健國外,並為承繼、發揚中華民族千年傳統亦能血脈而努力。
 

看了“中國摔角之源流舆歴程”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世界摔角娱乐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摔跤之乡

3.国际职业摔跤大赛

4.中国式摔跤技法

5.中国摔跤协会

 

中国摔跤之乡

摔跤(Wrestling),可解释为摔倒在地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两运动员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中国摔跤之乡的资料。

山西省忻州市是有名的“中国摔跤之乡”,忻州的摔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将其俗称“挠羊”、“跌对”。“挠羊赛”顾名思义,“挠”即“扛”之意;挠羊也,就是扛起羊。扛起羊意味胜利与力大,是一种宣告、展示与炫耀。
 

1挠羊赛

山西省 忻州市是有名的“中国摔跤之乡”, 忻州的 摔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将其俗称“挠羊”、“跌对”。“ 挠羊赛”顾名思义,“挠”即“扛”之意;挠羊也,就是扛起羊。扛起羊意味胜利与力大,是一种宣告、展示与炫耀。挠羊赛其实也就是摔跤赛。只是,这种比赛最初不是在体育场馆内,而是在田间地头进行。中国· 忻州 摔跤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 民俗节日。

2忻州“挠羊赛”的由来

忻州“挠羊赛”由来有下面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把忻州的摔跤渊源归于对异族竞技的接受和演化。摔跤原名“角抵”,即“抵羊角斗”之意。“ 角抵”源于蒙古人在广阔的牧场上开展的一种互搏技艺,用以 祭祀祖先和 庆贺丰收。摹仿 公羊的打架,以显示自己的剽悍与魅力。 蒙古式摔跤的那种典型的姿势和动作,与“角抵”的是多么的逼真、形象和贴切。

另一种说法是据传 宋朝忻州人就喜欢摔跤。尤其到了 南宋时,著名抗金将领 岳飞被害后,其部下一位叫陈效婴的忻州老兵返回家乡后,把军中所学的“ 角”(近似摔跤)传授给 乡邻,一方面强身健体,一方面寄托抗金的宿愿。因其简便易行,深受群众喜爱,得以广泛开展,世代相传终成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化,摔跤技术也逐步提高,由原来单一的摔跤活动慢慢演变成对抗竞赛。由于宋元时期的忻州地处 忻定盆地的西部,水草茂盛,老百姓以 放牧为生,因此获胜者会得到一只 肥羊,并把羊扛起绕场一周以示荣耀。从此忻州、 定襄、 原平一带就有了摔跤这一民间竞技,流传至今。按照当地的传统,人们把摔跤比赛叫做“挠羊赛”。

在忻、定、原一带,摔跤是一项极为普及的群众活动,也是广大 农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之余,明月之夜,夏日饭罢,冬日闲暇,毋须专门组织,也不需要专门的场地,或地头,或街头,或打谷场,或河边沙滩,人们常常兴致所至,便摆开战场摔将起来。

中国摔跤习俗探源

摔跤,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的影响而形成众多流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摔跤习俗探源。

中国摔跤习俗探源

据文史记载,我国早期的摔跤属于“角抵”类的运动,它的本意是徒手互相角力,即用自己的力量(当然也包括机智)来压倒对方、战胜对方。摔跤在古代有多种称呼,如角抵、觳抵、角力、手搏、争跤、掼跤等等,这些称呼还仅限于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在少数民族中,摔跤又有许多别名,如清代满族称之为“布库”,蒙古族称之为“布克”。

虽然摔跤的历史很悠久,但关于摔跤的起源一直众说不一,不过以下两点是公认的。

其一是首领选择说。据史书记载,摔跤在古代蒙古族社会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在部落联盟的选举中,只有那些在包括摔跤在内的“男子三项竞技”(即摔跤、骑马、射箭)中的技艺超群者,才有资格当选部落首领。此一条件后来一直是争夺汗位、选拔将才的基本条件。久而久之,摔跤运动在古代蒙古族社会中越来越普及,以至成为日常运动之一,并在广大民众间得以兴盛。
 


中国摔跤习俗探源


 

其二是配偶选择说。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竞争配偶时倾向于比较野蛮的方式,往往以力量来证明其中一方的强者地位。在这些方式中,角力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也就是通过身体的对抗将其中一方摔倒在地,赢者也便享有了选择配偶的权利。这种角力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摔跤这一运动的远古形式。

从现存的文献记载中可以肯定,周代的“讲武”习俗中就包括有当时称为“角力”的摔跤。《礼记•月令》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摔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宋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注释说:“应劭曰:战国之时,稍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

汉代的摔跤甚至演变出略具戏剧性的竞技表演,著名的有《东海黄公》,表现人与虎的争斗。表演中,虎由人戴假头饰装扮而成,它吃了另一表演者的父亲,于是儿子和老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最后儿子将老虎杀掉。

用角抵表演故事应该说是汉代人的一大发明,开了后代戏曲武打的先河。汉代摔跤在班固的《汉书》、张衡的《西京赋》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手搏六篇》更是证明了摔跤这项活动在当时的朝野都非常盛行。汉代摔跤的形象也成为当时雕砖、壁画、帛画等民间工艺取材的对象。

摔跤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也很兴盛。据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说,1955~1957年间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战国墓出土的一块长方形铜牌上有两个人,“他们均赤着上身,穿长裤、短靴,一人想用‘抱腰’、‘推举’式取胜对方,另一人则以‘大抱腿,方式企图把对方兜裆托举起来。从画面上看,似乎不是正式比赛,好像是双方偶然相遇在一起游戏。据马长寿先生生前考释,认为这是匈奴人的摔跤图案”。

综观汉代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形象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汉代是中国“摔跤”的高峰时期之一。

汉代以后,在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的各朝各代,摔跤作为体育运动也好,作为娱乐游戏也罢,一直就没有消退过,可以说是史不绝载。

北宋时,有人以“调露子”之名撰著《角力记》一书,对唐朝以及前代的摔跤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指出:唐代“角抵”又称为角力、相扑、手搏,是古代的摔跤运动;隋朝以前,所谓“角抵戏”的概念既包括了摔跤运动,又是“百戏” 的代名词,涵盖了当时所有技艺性的表演活动;唐以后,“角抵”渐从“角抵戏”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

魏晋之际,已经出现了女子摔跤比赛,直至隋、唐、宋已久而不衰。宋代把摔跤作为宫廷中的比赛和表演项目,设有专门的相扑组织来掌理训练,在官中自然也举办有女子相扑。

当然,宋代的男子摔跤又远盛于女子摔跤。当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会组织,摔跤的行会组织叫“角抵社”,《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对此皆有记载。《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记男子摔跤高手有王侥大、黑八郎、赛关索等44人。

元代继承宋代旧俗,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东岳庙会上举行摔跤比赛。元代有一部杂剧《独角牛》,描写的就是东岳赛跤。明代的戏曲演员远承汉代以摔跤表演故事的传统,近承元代武戏之制,在戏剧中广泛地运用摔跤。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卷六有《目连救母》:“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天三夜。” 一部戏就要选择善于相扑、能够跌打的数十人参加演出,其规模的宏大是远胜于宋元时代的了。

民间业余摔跤叫“私跤”,大多数参与者主要是为了玩;也有在专门场合掼跤的,这就带有卖艺养家糊口的性质了。清代的北京跤场遍布全城,东四、西四、月坛、日坛、天桥、地坛、朝阳门、永定门、崇文门、地安门等处,都有“跤窝子”。人们在绿茵场上、垂杨柳下,人围数匝,观看几对大汉摔跤。他们双双下了场,跳起“黄瓜架”,轻盈漂亮;继而如二虎相搏,扭在一处。正当观众眼花缭乱之时,已有一人倒在地上……

清代诗人元璟写有《撩交》词,词中写道:“一夫意抖擞,一夫神毷氉。仇仇相对惊貔豹,桃花狼藉春风扫。全力在肘,藤纠棘拗,捷以取势虚而巧。一挑一钩时一蹈,浑脱乃悟张颠草。堵墙围,鸟雀躁。持之既久似欲平,砉然地裂高山倒。”词中描写十分形象和生动有趣。

其他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哈尼族、侗族、朝鲜族、佤族、独龙族、羌族、纳西族等,也都喜爱摔跤,而且都历史悠久,各自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高句丽时期的古墓壁画中的摔跤场面,把朝鲜族的摔跤史追溯到三国时期。哈萨克族勇敢的小伙子们已不满足于陆地上的角力,他们骑在飞驰的骏马上,互相拉、拽、扭、扳,千方百计地把对方拉下马,这叫“马上摔跤”。此外,他们还把双腿用麻袋套住,袋口以绳索系于腰间,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国式摔跤运动同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样,获得了新生和发展。

本文Hash:b83fad749d81506ade8a84028980138d255963e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