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授法存在的问题

导读: 太极拳教授法存在的问题

当今研究太极拳者很多,有些观点也很好。但研究太极拳教授法的人却少见,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太极拳教授法存在的问题,欢迎阅读。

太极拳教授法存在的问题

顾师当年除了在太极界颇有名望,同时也是个很受共产党器重的人士,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学太极拳,是向顾师学的。学习期间江青问顾师是否有要求,顾师请江青转达:请毛泽东主席提倡人民学太极拳!江答应后,毛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了此事。当年毛泽东的说话是不得了的大事,于是全国上下都开始推广太极拳,师资严重不足,高速度培养,三至六个月出一大批,马上再投入教学,这些学生再学个三至六个月再出来做教师,就这样,会太极拳的人是越来越多,太极拳的真正的内容全掏空了,就剩下一张皮了顾师向我说到此事时,是一脸的无奈!

以上这种情况后来也发生在香港了。“非典”之后,香港也出现了高速度培养太极拳教练的荒谬情形,把本来还好的太极界一下子也推入了万劫不复的状态。拥有太极拳教练证书的人士比比皆是,好像交付几千元就可学套拳和拿一张证书,就可在某些机构内谋得一个职位,其中绝大部分教练员连太极拳的最最起码的道理都是不知道的。指望他们能教出懂太极拳的人,那当然比缘木求鱼还难得。

在太极拳的各类比赛中,基本上也是用外家拳的要求在挑选胜手,如架子盘得低,腿踢得高等等,本人看到过董英杰先生的网上拳架,如果参加比赛,他老先生恐怕什么牌也拿不到的,但我相信在这许多参加比赛的人中间绝少有人有董老的功夫的。仅仅看他在网上的一段短片,老先生已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太极拳是内家拳,少林拳是外家拳,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分别:少林拳是先从外面开始,内家拳是从里面开始。说得浅一些,如把太极拳比喻成一棵树,先要有一粒种子,然后发芽,生长,而不是先造一棵假树,然后想念念咒语,在外形上修改修改,就能把它变成真树,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学太极拳的人绝大部分都不成功,成功者都是放弃了原本的那棵假树,自己重新去设法制造土壤,产生种子,再让种子发芽等等,所以这一棵树就是真的树了,这棵树的样子自然也和以前的假树不一样了。所以太极拳有不同的派别,主要就在于外形的不同,内在其实是一样的。但后人不知,看到哪一派出了一个高人,就又去学新一派的树形,所以只要他不从内学,他就注定了这一辈子都不会成功的!如果太极拳可以从外往内练,那和外家拳还有什么不一样?

太极是无极中产生的,假如用一粒种子做比喻,那松透的身体就可能是无极了,像是土壤,身体松了,并有些空间产生了,种子就有了生存的机会,所以太极拳要求一个人的身体不但松,还要空,如只是松不空不会有运转的可能。就像有了空间,空气能流通会产生风一样。也像一块土壤,植物也是要有空间才能生出来。这样说并不是说太极拳不应该学拳架,拳架是一个揉、搓、磨骨、肉、筋的方法,但这是要在明白道理后去做才行,否则依样划葫芦打一套拳,是肯定不行的。所以作为教师与其教学生一套拳,不如教学生一个松透身体的方法,但可怜得很,许多教师自己本身也不知道该如何松,即使松了,也没想过如何令学生松。

所以台湾的郑曼青曾说过杨澄甫曾每天对着学生说几百个松,但学生仍然很难松,郑曼青自己是后来有一次做梦梦到两个手臂断了,体会到了松的境界,他才松了,成了一代高人。他73岁还能在美国台上和多人散打,有文记录,他曾经和15个军人对打过,不只是推推手而已。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做这样一个梦并体验到松,所以可以知道,杨公的功夫虽然好,却在教授中也没有让学生松的措施。这样不停地叫学生松松松,就和一个指望孩子读好书的母亲,天天在孩子的耳边念叨读书读书读书差不多,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真正要想令学生松,是需要措施的!不是靠念叨的。

据说太极拳能健身,我说这个据说,是因为什么样的太极拳才能“健身”,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其实并没有更加健康,反而练伤了身体,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因此伤了膝盖,这还是好的,严重的还不止如此。

但真正的太极拳是不但能“健身”,更能养生的,所以练太极拳者很长寿,这就是为什么远在王宗岳写《太极拳论》时已可有耄耋御众之形容,但现在能用以“健身”的太极拳,如果真的是太极拳,那就是很大的浪费了,就好像用龙虾去喂猫,龙虾是名贵食肴,不是只能作为猫的食粮,太极拳是养生的精品,哪里只是用以“健身”的普通运动。实在是委屈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传播本来主要是依赖名师的后代,但名师的后代却很少特别出色的,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只要你不带偏见,就会看到名师后代的功夫都远不能和他们的祖先比。

另外,我们还看到第一代的名师都不止是师从一人的,而他们的后代却大部分除了本家的功夫之外,很少再有外求了。这是否也是一个令他们的技艺无法全面的可能?道理很简单,继承一个人的功夫,是只会少而不会多的。一代代下来,卖少见少是自然的事。

太极拳的名师后代的悲剧其实名师们本身负有很大的责任,有人说那是因为名师们不肯传教的关系,本人认为这倒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多半还是其他的原因。本人所遇到的名师和明师都是倾囊相授的,如果学艺不精,那是本人自己的事。否则这些道理本人也是无从得知了。

太极拳相关文章:

1.太极拳教学视频

2.太极拳的简介

3.练太极拳的四个方法

4.太极拳入门知识

5.练太极拳的合力 教你练出丹田劲

解说太极拳的“动手”问题

手既是在运动的,但又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带动的,是脚之动所催动的,是脚之动的延伸。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解说太极拳的“动手”问题,欢迎阅读。

 

 解说太极拳的“动手”问题

一、从“动”字说起

“动”有二义,一为位置的移动,二为不明显移动位置的内动。然内动时,骨血、筋肉、经络、神经、内气还是在轻微移动的,不过是较隐蔽而已。明确地说,太极拳的动手是含此二义的。脱离此二义,太极拳的不动手则变为不可思议了。

有人会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是杨澄甫大师的一个说法,你提出质疑,是否不知天高地厚?吾曰:高师指导练拳,酌情而言。正如孔子教学生,问“闻斯行诸”这一相同问题,学生不同,回答则各异。何也?因材施教。据此普通之理而推,动手与不动手,是不可笼而统之的。

二、“动手”的根据

杨澄甫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指出:“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他又在《太极拳练习谈》中指出:“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玄妙自生。”杨班侯在《太极拳九诀》中说:“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显然,这些教导都是教人动手,如果手不动行吗?杨澄甫夫人保存并交给其次子杨振基的老拳谱三十二目影印件中谈到动手的就有十余处。其中“太极指掌捶手解”(笔者用简化字,并加标点)里说:“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柔、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复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拿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捏指、闭指;四指之外……”

另有,挫揉捶打,按摩推拿,开合升降,此十二字皆用手也(于己于人)。从这一些摘录里可见动手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变化情形。如果完全否定其主动的一面,则变化会呈现虚无情况,练手会落空。如果我们读汪永泉、李和生先生的《杨式太极拳述真》、《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解秘》及陈龙骧著《李雅轩太极精粹》与其他相关著作,我们会感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单式演练的动作解说中,都体现了对如何动手的关注。

再扩展一下,佛门、道家均有手印的修炼,如单击手、十字手、拜佛手、拈花手等几十上百种手形,有的修炼者,以此炼成高功。

请问:手不动又何以“形于手”?

三、太极功夫手切入

太极功夫究竟从哪里切入?答曰:从手切入,常言道:得心应手,心灵手巧,十指连心等,练手实质是练心。既然太极是一种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而运动是逃离不了点、线、面、体的滚翻转变的形态的。如果说将太极运动表现分为前后左右内外中旁的方位,或者分为四正四隅的方位,有的称“米”字形方位,无论何种“法”,诸如手、腿、身、眼、足,都是不能脱离“点——线——面——体”的过程的。水性太极拳创立者(脱胎于杨式)王壮弘先生的手动的点线面体是这样演示的:

点:手指指向前方,向前向上变立掌——点变线。

线:转手指相对,立掌变手掌心向前——线变面。

面:周身借地心引力,立体膨胀放大——面变体。

体:缩小为面线点,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经过此种训练,在拳架上体现为如球滚地,如珠走盘,如流水行云。

魏树人先生是海内外有影响的杨式太极拳家,他总结自己练拳经验为四诀语:神视凌空点运行,胸吞意纳背气呈,手移足出已不知,奥妙尽在时机中。四句体现心、神、意、气与手移足出的关系,而“手移”这种形式岂能忽略。

笔者有一篇体悟:《手上与上手》,较为详细地谈到功夫从手切入的观点。所须补充说明的是:从手切入只是个人体悟的一个点,并非没有其他的点。不过从其他的点切入,也是不能离开手动的配合的。

四、如何“动手”

太极运动本质上不同于机械运动。即使骑自行车,手并非不动,手握“龙头”,凡方向、方位调整都需手动。手动的配合是骑车稳、行路正、行驶快慢的根据。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不动手”,而在于如何“动手”。

太极运动也面临类似情况。关键并不在于不动手,而在于如何动手才正确。吾以为:

1.以意为先引领动手。这是太极动手的前提。当意先行时,气血将随之而行,如此动手,便可不僵不拙、不丢不顶、不疲不软、不偏不倚,运在和谐中,动在轻灵里。

2.以气运手。这里的气主要指内气。内气是不知不觉的泰和之气,与呼吸尽管有联系,但不等于呼吸之气。内气纯净,运行自在。得内气者得太极。“气宜直养”,主要指内气。内气靠养护与修炼才能发达。内气直养的目标是“浩然之气”,是混元之气,是真元之气,是通天达地之气。

3.动手与心灵相应,与脚下呼应。动手的较高境界是与劳宫穴、涌泉穴、百会穴、会阴穴、命门穴的通贯与联系。即动手的瞬间,这些穴位或者这些穴位中某两个以上穴位有畅达之感。动手的最高境界是上述穴位与丹田乃至十八丹田的呼应、关照。

4.动手只有在心静与体松全过程中,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中寓动,动中寓静。

5.从劲力讲,杨家先祖传下的十六诀里:直接谈手动的有“捋在掌中,拥在手臂,挤在手背”等等。

6.不离十字中心。手的收回与放开不离“口”(胸口)。

吾之体认,如此之动手方可逐步日臻“不动手”之境。那时,动中有不动,不动中有动。简言之,动手应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和合协调,如只强调一面,就会向错谬转化,实训必现误区。

五、纲领性提倡须具有受众性

事物总是一体两面、或一体多面地存在着的,比如一块乾隆通宝的铜钱,外圆内方,圆实方虚,有正面反面还有侧面,虚方内亦有侧面。如此才构成完整的通宝,就这块铜钱言,乾隆通宝四字最重要,但只取此四字,此通宝亦不复存在。太极拳不动手是一个很理想的境界,也的确体现太极的本性,但其不动手只能是通过诸多的动手形式方可抵达。检阅一下杨式太极传统套路及普推动作名称,诸如提手上式、搂膝拗步、手挥琵琶、云手等,至于揉手、打手、推手的组合训练有一种形式能不动手吗?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过有为——动手的形式的训练,熟能生巧而达到无为——不动手的境界,才是训练太极拳的门径。只提不动手不讲动手,只讲了一面,如果说不动手是一把金钥匙,则是缺乏匙齿的金钥匙闪闪发光,仙人可开锁,但凡人的太极之门仍然打不开。再者作为一种普遍指导意义的提法应当具有受众性、辩证性,且不会令一般习拳者产生歧意。王壮弘先生在总结练拳体悟时说,理性——形而上,动作——下意识。我个人认为这种总结具有可推敲性。这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总结,将经验上升为理性。有些拳家不是酌其总结是否确当,而是先考虑如何引人注目,因而也就经不起推敲。另有些拳家们往往抓住大师的只言片语,生发演绎,难免有失之偏颇之嫌。

太极拳解说相关文章:

1.吴式太极拳动作解说

2.讲解太极拳气势的产生及其作用

3.陈氏太极拳24文字解说

4.13式武当太极拳分解动作教学讲解

太极拳教学: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拳理拳法来源于古典哲学《易经》、道家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说等。它的养生、防病、抗病效果被世界所公认,目前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太极拳组织,有上亿人在习练,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追其养生、防病根本,离不开一个“松”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的“松”

什么是松?松的字意是解开、放开、放松。在太极拳中。松的关联词有松柔、松静、松活、松通、松空等等。松的内容,简单地讲,不外乎意识放松与机体放松。人从出生到长大,外有大千世界染扰,内有七情六欲在身,无法摆脱烦恼忧愁。而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拳术。习练时,必须洗心涤虑,保持内心宁静,达到无欲无求,物我两忘,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因此。放松首先是心灵的放松,意识的放松。其次是机体的放松。机体的放松包括平稳的呼吸和肢体的放松。肢体保持松静自然,不偏不倚。不浮不僵,四肢百骸,筋络骨节都要无条件的松开。比如腰胯的松,要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安舒,肩松则要两条手臂像挂在肩上的物件一样。当然,意念的放松与机体的放松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机体的放松是在意识放松的基础上,通过意念导引达到肢体放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中的松。不是松懈、松垮、松瘫的那种一触即溃。四肢无力的“松”,那种松恰恰是习练太极拳应该杜绝的。总之,松的状态有点像万物的初始状态,无我无他,无滞无碍,无僵无拙,一切自然。

太极拳的松与静是分不开的。关于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的论述:“归根日静”,回复到初始状态叫做静。“致虚极。守静笃”,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自觉身心融入太虚之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这是松的前置因素。“静为躁君”,说的是静是躁动的制服者。只有止躁,才有松的可能。太极拳是一种通过意念指引,气息、形体、力量、神识高度统一的运动形式。这样的运动,心浮气躁,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不松静会僵滞,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不松静会僵滞,松静才有虚灵。虚纳百川,灵则慧根生。

什么是松柔?松与柔像一对孪生兄弟,松是柔的前提,柔是松的体现。有松有柔,才能绵绵不断,节节贯穿。老子讲:“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说如果达到溪水般柔顺,才符合了道,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状态。这描绘的正是太极拳中一种松的境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则说的是如能长久保持婴儿般柔软的体态,聚集体内的精气,才能强身健体,长盛不衰。松柔与僵拙是对立的。练太极拳是要练松柔,化僵拙。有僵,力、气就会在中途折损,就不能顺达四梢,发力就不会脆,不会纯。只有去掉僵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松。当然,太极拳中的松柔不是绵软。比如像陈式太极拳中起式的双手提起落下,表面上看,很柔软,但他里面却包含拥、捋、挤、按四劲。它像棉花裹铁,外柔内刚。太极拳是一种运劲的功夫。通过柔达到刚,再达到刚柔相济,这种刚柔的转化,也是要通过松柔实现的。

什么是松沉?松与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全身松净即为沉。沉是松的根本,松由沉而决定。只重松而忽略沉。就失去了根本。同时正因为有了沉,松才能得以存在和维系。比如陈式太极拳揽扎衣一式。运动时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坐胯、沉肩坠肘,上体松。同时,气沉丹田,气由内侧下注于双踵,这叉体现了沉。然后气由双腿外侧通过腰胯达到梢节,又体现了松与沉的统一。太极拳中的沉,是全身松静、气不上浮、气沉丹田、松沉人地。松是意识、机体毫无僵拙拘滞,柔软又极富弹性。全身下重上轻,下如古树之根,牢固扎实;上如风拂之柳。轻柔舒展。周身鼓荡浩然之气,安定舒适。抓住了松沉这一对主要矛盾,在练拳时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松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呢?其一,这是由太极拳的特点决定的。明朝末年,先祖陈王廷以祖传拳术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哲学《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道家养生功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了一套健体、防身拳术,名为太极拳。其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特点。在肢体要求上,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圆裆、趾抓地、空涌泉;要沉肩坠肘、舒指松腕。空劳宫;运动中要求以内劲统领全身、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等。所有这些,松是前提。没有了松,是根本做不到的。其二,松则真气生。松能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生成丹田真气。而后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髓充肤,达于四梢。太极拳不仅具有技击作用,更具有强身健体的效能。通过肢体运动,脏腹运动达到机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培养元气。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寿的目的。其三,松能产生速度、力量,做到快、脆、强。表面上看,太极拳是一种柔和舒缓的运动。其实不然。陈式太极拳谱中说,太极拳是“运劲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的一种拳术。松柔得透,就会产生至极的速度,至刚的力量。那种“快、脆、强”的爆发,就像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到炮烙、针刺、惊吓时,突然“激灵”一下的感觉,松透、松净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阶梯。其四,松则灵。由于松导致虚静,导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的虚静和空灵。这时的人。耳聪目明,反应灵敏;气贯四梢、充于肌肤,触觉异于常人;身心处于完全自然状态,阴阳相济,“意、气、力、神、形”高度合一。此时在技击上,除具有粘连相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对方用力的大小、方向、力点的能力,即所谓的“听劲”,并能据此快速准确地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使其落空。为我所制,这就是太极拳中的“懂劲”。懂劲后,“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上乘境界。

中医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想通。松是一个必要条件。若神经、肌肉和骨骼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则气血不易通畅,不通则病。因此习练太极拳的人能松下来,才能起到养生防病的效果,同时松也是评价一个人太极拳练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太极拳养生相关文章:

1.太极拳与经络穴位养生

2.练太极拳的长寿秘诀 太极拳三大养生功效

3.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

4.养生太极拳有哪些

5.杨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本文Hash:3572abb831902929c6003bb5ade3927b5a80a322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开心100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